楼宇烈教授对王弼《老子注》的白话文翻译,其实是另起炉灶

问道化鸣 2024-04-10 04:48:46

读《道德经》不读王弼《老子注》的可谓鲜矣!然而“王弼注”毕竟是文言文,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因此读者总希望借助各种《老子注》,来帮助自己读懂老子思想。

楼宇烈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做的都是“国字号”的大部头,比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东方哲学概论》等等,他对儒释道的研究,可谓深矣、博矣、远矣,他就为现代读者提供了这样一种阅读和领会的便利。

王弼道德经与楚简《老子》

王弼虽然居于“注老解老者”群体的顶端,但要说他完全领会了老子,恐怕没人相信。而作为两千多年来千千万万中的佼佼者,至今超过他的,恐怕同样是个疑问。

而楼宇烈先生对王弼《老子注》的翻译,问题也不少,不少地方甚至不是翻译,而是另起炉灶。

以《道德经》第六章为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王弼注曰:

谷神,谷中央无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玄牝。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王弼注》大意是:老子以“谷神”比喻“天地之根”,是因为它乃虚静的,而“神”不是神鬼之“神”,而是神奇妙用,所表达的是那个“根本”的因应无穷。山谷中间是虚静的,那里没有形象也没有影子,也没有违逆,处在下位丝毫不动,守着虚静而不衰败,它就是这样,存在而又看不见它的形象,这是事物达到极限的状态。

它处在下位且守着虚静,无法理解,所以把它叫作玄牝。门,万物所由来处。正因为它是本源,和太极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叫天地之根。要说它存在,却看不到它的形象;要说它不存在,万物却依靠它才能生长,所以叫绵绵若存。没有事物不依靠它而生成,然而它又不操劳费神,所以叫用而不勤。

王弼的注释很长,简言之就是:大道恒在不老,就像生成万物的母亲,她似无实有,奉行她无须烦劳。

这一章的主旨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意是:看似虚无飘渺的大道,如果权力者“用之”,就可以终身不用劳碌。所谓“用之”就是“为道”,就是“为无为”,老子说“用之不勤”,这反映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的独特优势。

本章最易混淆的的关键词:劳,勤劳之意。除了本章的“用之不勤”,52章还有“终身不勤”。这两处“勤”都是其本义“勤劳”、“劳碌“之意。

可是,本来内容并不长,也不存在很多理解分歧的这一章,楼先生却把它解释出了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

楼先生对王弼注的翻译——直接改头换面,以自己的理解取代王弼的原意

谷神,谷中央无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玄牝。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楼先生的“今译”择其要点如下:

谷神,山谷两边是山,中间空无。没有形状、没有影子,对什么也不反对、不抵抗……这是一种达到极致的东西,就是道……所以说作用无穷无尽。

王弼在注文中根本不提“道”字,他只说到“天地之根”,因为王弼认为“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因此会在不同的章节,需要表达天地之根的不同属性特征时,会选择使用“玄”“道”“大”等文字。

而本章开头就说是“谷神”,接着又说以“玄牝”作比喻,中间还提到“天地根”,这三者都是同一指称,表达的是虚空、绵绵的生生之意,与“道”要表达的“来处”有所不同,所以王弼不提“道”字,那样会显得概念过于杂乱,不能突出“谷神”的虚空之特性。

所以,与其说楼先生在作王注的白话文翻译,还不如说借“翻译王注”而另起炉灶。

不仅如此,楼先生在文后还添加上自己的全章翻译,不仅延续了他在翻译“王注”时的错误,还另外添加了更形象、却愈加错误的比喻性说明:

楼先生的白话文翻译:谷神是道的别名,谷字的意思是生,谷神就是生养之神。玄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就是雌性的。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像山谷一样虚空的大道是永恒不灭的,正像生养万物、最深远巨大的子宫、母体。玄牝的门户,就是天地万物的由来。它绵绵不绝地存在而又若有若无,作用无穷无尽。

王弼把“谷”理解为“山谷”,这也是常识,因为本章讨论的若有若无的虚空,楼先生理解此章走的是方仙道家思路,沿用河上公的解读法,是炼养家思路,不是老子思想。

老子之“道”,其作用效能固然是无穷无尽的,但其属性不仅于此,它还有“清静、处下、柔弱、素朴、平易”,尤其是“无为、不争”等根本特性。

不管如何细节、形象化解读,“用之不勤”都只能是对“无为”优越性的描述,即“无为而成”。“我”无为,百姓才能各得其所,权力者从监督控制百姓的劳碌中解脱出来,百姓则获得自由发展的权益而创造一切,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无论是从“用之不勤”的本章章旨,还是从文字字义的训诂,还在参照《道德经》全篇,这个“用之不勤”只能是“为道”就不用劳碌奔波。



1 阅读:11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