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一直由高门士族政权,为什么淝水之战后寒门可以崛起?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8-13 20:20:41

东晋末年,皇权式微,南北士族联合专政,形成独具特色的门阀政治,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职 都被高门士族所垄断。士族子弟只需凭借出身门第便可以担任重要官职,与此同时,低级士族和庶族入仕为官极为困难。但这时期,士族鄙视从武,以文雅谈玄为乐。低级士族和庶族子弟为寻 求政治出路,只有在战争中建立军功把握军权,从而进入政权机构。淝水之战为低级士族和庶族上升到政权创造了一次绝好机会。淝水之战后北府兵的名声大震,而北府兵主干力量的寒门势力也成为了东晋后期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从而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实现了阶层的超越。

一、东晋社会阶层的变化

东晋是在南北士族的联合下建立起来偏安于南方的政权。 而这一时期政权的最大特点为分权政治。政权分别由皇帝和门阀士族共同把握。如在东晋初年,国家的实权分别掌握在琅琊王氏与皇 室司马氏手中,故出现王马共天下之说。在琅琊王氏之后,东晋政权被庾氏,桓氏,谢氏等几个 大士族轮流把持。史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样的政治形势迫使东晋皇帝对南北士族采取宽容放纵和讨好拉拢的政策。

但这时期的士族已与西晋有了很大的区别,士族阶层内部出现严重分化。东晋沿袭了西晋九品中正官吏选拔制度,将士族分为三等九品,上等士族有王、谢、桓等家族,在东晋政权中处于世代垄断政权的地位。而下等士族则受到高门士族的歧视和排斥,如东晋末年参加军阀斗争的刘裕,刘牢之等。“虽杖牢之为爪牙,但以行阵武将相遇,礼之甚薄。牢之负其才能,深怀耻恨。”低级士族刘牢之虽身负才干,也依旧得不到高门士族的公平对待。

低等士族之所以社会政治地位每况日下,原因在于在北方士族中,琅琊王氏本身就是北方一流士族,影响巨大,将这种霸气和影响力带到了南方并独掌大权;政治中北方士族处于绝对优势,占据权力的中心,南方低等士族被排斥政权中心之外,地位低人一等;永嘉之乱中,大量的士人北 迁,他们大多在迁移中损失巨大,到了江东,已成为孤门钿族;或者本身在北方都是影响力较小,加上战乱损失,已经降为普通民众。如刘裕自称是汉代皇族后裔,其祖父刘混官至武原令,其父刘翘曾任功曹,在当时有一定地位,但因时局动荡举家南迁,家道中落,刘裕以“以卖履为业”。或者渡江已晚没有赶上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又占领耕地较少,沦落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

《晋书》卷八四《刘牢之传》言:“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也。曾祖羲,以善射事武帝,历北地、雁门太守。 父建,有武干,为征虏将军。 世以壮勇称。”由此可见刘牢之的父祖辈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在两晋之际,还有许多与刘牢之家族有着相同命运的低等士族,流落在淮南京口地区一带。虽然这些低等士族降为了庶族,但名义上仍属于西晋设定的士族,但就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社会影响而言,这些低等士族大多已经颓败到已与此时大量迁到南方的北方自耕农相同。因而在东晋时期低等士族与庶族一样都遭受了高门士族的歧视和排挤。

因此,按照东晋末期各社会地位和阶层来看,寒门大抵指北方低等士族、南方原有的士族及庶族 豪强地主。这些寒门势力他们因为 “门地”寒微,在朝中无权无势而无法拥有政治、经济领域的实权。

从北来的王氏、谢氏、桓氏等高门士族为代表的东晋初期掌握权力中枢的门阀势力垄断了偏安江南政府中有限的权力资源,他们以家族群体性的方式全面把持东晋政权并且世袭之。因此,时人将门阀士族垄断的位高权重的官职称为 “清流 ”或为 “清官”。《辞海》“清官”条:“旧时称地位显贵,政事不繁的官职。”如散骑侍郎,秘书丞等文职。 而相对于清官而言,地位低,俸禄少,事情繁杂,待遇还很差的官职被称为“浊官”。

官分清浊在东晋是一种默认的规则,并未出现任何官方 明文规定。“清官”被默认为专门为士族子弟保留的官职。“清官”成为血统和门第的象征,很多高门 只当“清官”,不做 “浊官”,即使“浊官”的品级较高,士族子弟也会认为有失身份而不愿担任。从而出现 “高门华阀,有士及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门阀士族操持政权,想方设法阻碍低等士族及平民庶族上升,因此低等士族和庶族根本没有力量与士族在政治上形成较量,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这些北来的大量低级士族来到东晋,他们已丧失了原有的特权地位,沦落为寒门庶族,淝水之战中出现的许多中低级将领,他们在东晋末的战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改朝换代的角色,但在陈述家史中,总是念念不忘往日西晋的高门士族风光,以证明自己也是高门之后,也有掌权夺位的资格。 但从社会地位、所领官职来分析,他们已是庶族寒门。所以庶族的兴起中的庶族,应该从家族名声与实际表现分析。孝武帝时 “上又坏诸郡士族以充将吏,并不服役,至悉逃亡。加以严制不能禁。乃改用军法,得便斩之。莫不奔窜山湖,聚为盗贼”。

这里的 “诸郡士族”肯定不属于高门士族的范畴,而是只有一般身份的低级士族,他们虽有士族的身份,但却与平民一样要担负的徭役。如果不担负徭役还要被官府用军法对待,他们的这种境遇和庶族已无相差。因而,东晋的士族划分,以及他们的地位权力出现了新的排列组合。高门士族指的是过江早,并在东晋早期政权建立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南北士族。 而过江晚,在东晋没有谋得一官半职沦为自耕农等低级士族,已与西晋的平民庶族身份相等。

二、战争状态下的寒门势力

高门士族为了保证这种优势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让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限制,保证各阶层之间不存在过度和变动。而这些导致阶层分化措施都使得东晋统治阶级中士族与低级士族及庶族间的矛盾尖锐。高门士族极力制造各种门槛来阻拦庶族子弟入仕,在现实社会中以不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们寒门子弟对权力的渴望反而更加强烈。为在政权中谋得一席之地,寒门子弟只能当兵出征,沦为兵家子。

兵家子身份的刘卞,因为才学出众,一直升迁至并州令。陶侃出身贫寒,曾担任地方小官。陶侃曾多次去拜见张华,起初都被张华以他出身门寒而拒止门外,但张华经过与陶侃交流之后,张华对陶侃的学识惊叹不已。战乱动荡的社会为陶侃提供了表现其才干的机会,陶侃凭借其出色的军事谋略顺利地平定陈敏、杜弢、张昌等起义,其后又担任勤王军的盟主,经过通力合作才平定了苏峻之乱。 东晋政权才由此转危为安,这场战役为江南赢得了的安定,此后七十余年没有出现大的动乱。

虽然有一些东晋寒门庶族在东晋政权的巩固和扩大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在朝廷中谋得一些职务,不管是一般吏职或者从军立功,他们大多都属于个体的活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形成一个 稳固的阶层去影响当时的时局,改变当下他们所面对的现状,他们需要盟友,一起对抗强大的门 阀士族,而沦落为东晋寒门的低级士族们便是他们天然的盟友。

若想形成与高门士族相对抗的势力,低级士族与庶族不得不联合起来。如陶侃幸得张夔的举荐仕途才开阔了起来。刘琨因欣赏寒人徐润的才干,与之交好,还帮助徐润当上晋阳令一职。 北府兵中的寒门檀道济,陈霸先等人追随低级士族刘裕,不断掌握军权从而建立起推翻东晋王朝的刘宋政权。低级士族和庶族阶层若想进入政治权力中枢,实现阶层超越,时下唯一的机会就是低级士族和寒门庶族团结一致在南北对峙的战争中建功立业,从掌握军权入手,进阶朝堂。

南北对峙过程中,北朝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将进攻东晋作为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向。 淝水之战前,前秦便不断骚扰东晋边境,苻坚自持兵力强大,决心灭亡东晋,统一天下。《晋书 · 苻坚载记》“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漕运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颖。”太元四年,苻坚率大军对江淮地区发动攻击,迅速攻陷江淮重镇。 在此情形之下,如果东晋不能将苻坚大军抵抗在广陵之外,收复之前丢失的江淮失地,不仅会造成人心涣散社会动乱,更严重的是政权存亡攸关,东晋中央政权却无兵可用。此时的东晋朝廷急需建立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来抵御强敌,北府兵就是在这样危急关头组建起来的,成为抗击前秦军队的主力。

1.北府兵中的军队主力来源一是 “兵户”,东晋兵户指不向国家缴纳租赋,平时耕种,闲时自带武器训练,战时应召作战的编户齐民。 这种士兵被称为军户或士家。 大量从北而来的难民被编 入兵户之中,这些兵户被政府控制起来集体生活,并且要求全家都要服役,男子参加打仗时,妇孺便要负责军队的物质运输。一旦有士兵逃跑,逃跑士兵的家属就会受到牵连,家中妻女沦为可以被随意买卖的奴婢。东晋政权为了时刻准备应付北方的侵扰,强化兵户制度,导致兵户身份的更加低贱卑微。

2.因为兵户身份的变化,士族更加认为担任武职有损门第,因此他们大多在选择官职时,宁愿选择文官也不会选择武职。 王导二子为王恬和王悦,王恬“少好武,不为公门所重。 导见悦辄喜,见恬便有怒色。”琅玡王氏王蕴因不听家里安排执意要从军为将,其兄长王景文大为不悦,破口指责他“阿益,汝必破我门户”。高门士族鄙夷武事,便给这些北来低级士族提供了入仕的机 会,所以在战争过程中担任军队重要职务是低级士族和庶族进入到政权中心的主要道路。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 之。”由谢玄组织起来得这些人士来看,北府兵这次招募来的主要对象是将领而不是士兵。 如刘牢之、何谦之等他们大多是散落于江淮地区的北府旧将和流民统领。因为生活在动乱之中,他们世代练武从军,有着丰富的战争经历和指挥作战的能力。这些将领及他们的部下是北府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3.北府兵的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谢氏家族手中,在淝水之战前的谢氏地位并不显赫,与琅琊王氏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习武子弟还不少,如谢尚、谢石、谢玄等。其中谢玄和谢石二人在淝水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谢家有习武子弟,但是却没有形成稳定的家族武装基础,所以谢氏急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事武装。而由谢氏创建的北府兵就是将大批有志向的寒门人物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北府兵不光抵抗了前秦大军的进攻,更是形成东晋后期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对东晋政权安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元八年八月(公元383年),苻坚对东晋发起全面进攻,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将士在淮水前线抵抗前秦部队的进攻。 这年十月,前秦三十万大军攻陷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擒俘晋将徐元喜,并派梁成控制洛涧,将淮水通道截住。 前秦部队占据有利军事据点,让东晋无法前进到有效的部署防御区。 面对这一困境,谢玄派起家于社会底层的低级士族刘牢之等人急攻洛涧,夜袭梁成。斩杀敌人近万余人,大破秦军。此战之后,北府兵进入淝水东岸有利的攻防区域内。此次战役不但鼓舞了晋军士气,还严重打击挫伤了前秦大军嚣张的气焰。让前秦部队看到北府兵不凡的军事实力。

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只以北府兵八万兵力便击退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淝水之战对于前秦和东晋两朝来说都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前秦政权因这场战争的失败而瓦 解,东晋一朝因为这场战争胜利而得以幸存,以寒门势力为主体的北府兵及其将领在东晋政权中的政治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朝廷中的最高军事首领依旧是以士族为主,北府兵军队的指挥权把握在陈郡谢氏手中。淝水之战的胜利也使得谢氏一门出四公,在士家大族的地位更加巩固,并能与琅琊王氏并称。 由低等士族组成的北府武将集团在淝水之战中的作用,通过战争的胜利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带兵冲锋陷阵大多出身低级士族等,这些人因为出身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使他们具有政治或军事才能。他们在最初不过是北府兵中的中下级将领,但是通过在战争中英勇杀敌,勇建战功,一步一步成为北府兵中的著名将领,从而把握军权。

刘牢之辞官为龙骧将军,北府兵中低等士族出身刘裕带领庶族子弟檀道济,刘穆之等人在后期把握了北府兵军权,并由此建起了刘宋政权。北府士兵大多是由寒门子弟充当,他们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为此次战争赢得了胜利。赵翼曾有这样的评价“其他立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寒门武士逐渐显示出的军事力量成为东晋王朝生存下去所要依靠的能量,并由此开始了东晋政治集团中阶级力量调整的步伐,不同阶层的地位和权力由此发生变化。

士族与寒门势力之间,从这两者产生开始,便受到了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种因素影响,正是因为这种权力与权利的不平等,导致高门士族成为统治阶级,而低级士族和庶族却沦为被统治阶级,淝水之战很大程度上帮助庶族阶层在夹缝中寻找到了把握政权的机会。虽然东晋最高政权仍然把握在南北士族手中,但寒门势力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在南北对峙和不断的军事斗争中日益凸显,低等阶层想要实现阶层的超越,就不得不领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军功,不断强大,从而最终取代腐朽没落的士族统治。

1 阅读:59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