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请周恩来担任职务,周总理想推辞,毛主席非要他去!

诗兰谈过去 2025-04-01 07:44:37

周恩来是谁?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不仅因为他是新中国的总理,更因为他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始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如果我告诉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已经在国民政府担任过高位,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意外?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国民党和共产党势同水火,怎么可能让周恩来这样的大人物在国民政府挂职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局势如同一团燃烧的火,谁也无法独善其身。那一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些曾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红军将领,也都成了国民政府的将军。而周恩来,作为共产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否也在国民政府有一席之地?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职位还不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可这件事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要说这事,还得从1938年初说起。那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组,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四大板块相继成立,陈诚被任命为政治部部长。可部长一个人也干不了活,还得有个副部长分担。而陈诚张口推荐的第一人选,就是周恩来。

别看陈诚后来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成了国民党“副总统”,可当年在黄埔军校,他和周恩来可是有渊源的。陈诚是黄埔军校炮兵科的教官,周恩来呢,是政治部主任。两人同龄,都是1898年出生,陈诚比周恩来大了不过两个月,但对周恩来的才干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私下里都称他为“老师”。所以当他成为政治部一把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请周恩来来搭档。

陈诚推荐,蒋介石批准,原因也简单。蒋介石对周恩来早年在黄埔军校的工作印象深刻,他知道周恩来不是一般人,只要这个人肯出任副部长,政治部的活儿,基本成功了一半。

可有趣的是,陈诚这么赏识他,蒋介石也点头了,甚至连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都给出高位邀请,想把周恩来拉到行政院任职。按理说,这么多橄榄枝,换个人早就点头答应了,毕竟那可是国民政府的高官位子。

但周恩来却统统婉拒了。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是对职位不满意,还是另有所图?

其实理由很简单,也很“周恩来”:国共合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如胶似漆,但实际问题不少。共同纲领、组织形式,很多都没谈妥,关系也远未稳定。这个时候,他若急匆匆去接受国民政府的官职,极有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大做文章,影响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然而,毛泽东的看法却与周恩来略有不同。毛主席认为,国民政府是抗战的核心之一,周恩来出任要职,能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一来可以彰显共产党合作抗日的诚意,二来还能借政治部这块阵地,把宣传工作做好,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中央讨论,周恩来最终接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一职,成为当时共产党人在国民政府中的唯一重要职位。

周恩来不止自己上任,还为宣传工作谋了一步好棋。他特意找到蒋介石,提出让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专管文化宣传。

这名字你肯定不陌生,郭沫若,可不是安分守己的角色。当年,他和蒋介石之间可是有过一段恩怨。北伐时期,郭沫若追随革命,后来蒋介石反叛,郭沫若批判起蒋介石毫不手软,文章写得刀刀见血,气得蒋介石直接把他列入暗杀名单,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一去就是十年。

如今让郭沫若回国给国民政府干活?蒋介石听了,皱了半天眉,最终却答应了,为了拉拢周恩来,他也只好大度一回,过去的事一笔勾销。

可问题又来了,郭沫若这边不干了。他说,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没变,自己是绝不会为他效力的。

周恩来亲自劝他:“你回来,不是为蒋介石做事,而是为全体中国人民,为抗日大业。如今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咱们个人恩怨该放下,大家得拧成一股绳,抗战才有希望。我担任副部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你不来,我的工作也难以推进。”

郭沫若一听,心里这才松动,最终答应出任第三厅厅长,把抗战宣传的大旗扛了起来。

话说回来,陈诚对周恩来的尊重也不是表面功夫。有些国民党顽固派总想借机挑事,阻挠周恩来的工作,每当这时,陈诚总是出面调停,甚至安排了自己最信任的侍卫专门保护周恩来的安全。可以说,周恩来在政治部能有成效,少不了陈诚的鼎力相助。

而后来的陈诚,随着局势的发展,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官至“副总统”,地位仅次于蒋本人。可到了1965年,陈诚病重弥留之际,留下一份三句话的遗嘱:

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

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

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遗嘱发表后,不少人看得满头雾水,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提“反攻大陆”。有人甚至跑去找他的遗孀谭祥,劝她修改几句,但谭祥态度坚决:“陈诚的话已经很清楚,我们没资格动,要改你们别发表好了。”

这事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沉默良久,最终也默认了遗孀的决定。

就在同一年,李宗仁回到了大陆,周恩来亲自迎接。席间,他主动提起陈诚,感慨地说:“陈辞修是个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可惜身体不好……临终时留下遗嘱,台湾那边还想改,结果他夫人不同意,说要么别发,要发就发原文。”

0 阅读:3
诗兰谈过去

诗兰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