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军首位女师长,程晓健少将简历!

诗兰谈过去 2025-03-27 09:03:15

18岁那年,程晓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春风吹过济南一中的校园,梧桐树叶轻轻摇晃,仿佛在等待她做出决定。那是1981年,人民空军的招生简章挂在学校公告栏上,引得不少同学驻足观看。而她,作为班长,站在人群后静静看着,心跳仿佛随着字里行间的“飞行学员”三个字加快了节奏。

可她心里却泛起一丝犹豫,她知道自己有过敏性鼻炎,飞行员的体检可是出了名的严苛,这不等于还没起飞就要掉头折返吗?可就在她踌躇时,班主任拍拍她肩膀说:“晓健,你是班长,第一个报名才像话!”这句话,像是拨动了她心里的那根弦。

于是,她报了名,也许是为班级荣誉,也许是为自己赌一把。结果,她竟然一路过关斩将,从几百名女生中脱颖而出,成了第五批中国人民空军女飞行员中的一员。这是不是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呢?一个有鼻炎的女孩,怎么就跟蓝天结了缘?

刚进飞行学院那会儿,程晓健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飞行理论、空气动力学、气象学……这些枯燥复杂的知识像无数道密码,等着她去破解。而课下,她还得拼命训练体能,鼻炎带来的不适让她时刻提醒自己——体质不行就没有资格留在这里。

不过,身体吃不消归吃不消,胆子却越练越大。晚上,她带着姐妹们走夜路、爬高墙,没人敢第一个,她先上。800米高空跳伞训练那天,教员站在舱门边,问:“谁来第一个?”机舱里一阵安静,没人动。她眯了眯眼,站了出来:“我来吧!”等到绿灯亮起,她毫不犹豫跳了下去,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她知道,怕是没用的。

其实,她所有的“第一个”,都是咬着牙抢来的。第一个跳伞、第一个通过验收、第一个开飞机升空、第一个入党——别人睡觉的时候,她在背数据,别人退缩的时候,她在逼自己上前一步。她的理论课平均分90多,成了学员区唯一一名区队长,还是个女学员,这在飞行学院可是头一遭。

1984年,命运又摆出一道分岔路:要么进北京飞首长专机,要么去鄂西北飞运输机。北京意味着稳定、舒适、大飞机,鄂西北却是山高路远、设备陈旧。程晓健没怎么犹豫,她心里有杆秤,知道真正的飞行不会永远晴空万里,她要去迎风斗雪的地方,把本事练扎实。

后来才知道,她选的这条路,早就注定不会平坦。

1989年春节,她从南京运送救灾物资飞往海南,飞机在海口机场上空遇到大雾,能见度不足一公里,跑道灯全开却依旧看不见。飞机下降到60米,机舱里静得仿佛连呼吸都能听到。强行降落,稍有偏差就是机毁人亡。程晓健没有慌,靠着扎实的仪表驾驶技术,一点点调整,终于稳稳地落地。她知道,飞行员的每一次选择,都没有回头路。

1991年,安徽的一场人工降雨任务结束返航途中,飞机不巧闯进雷雨区,舱里黑得像突然熄了灯,雷电打得罗盘失灵,地面联系不上,机舱里乱成一锅粥。教员喊:“加大油门,冲出去!”可她脑海里只回响着老教导员的一句话:“飞机状态是第一生命。”她没有跟着慌,稳稳减速,把飞机从4000米降到2000米,一点点脱离雷雨带,等飞出那片黑云,整个机组人都虚脱了。有人问她当时怎么这么沉得住气,她只是笑了笑,心里明白,那不是沉住气,是责任压着你不得不稳。

这种“不得不稳”的时刻,其实她经历得太多了。2008年汶川地震,她驾驶着大型运输机,带着救灾物资在崎岖山区穿梭,42天里飞了100多架次,投下700多吨物资。有人说,那年那些飞机划过的山谷,连风都带着急切的味道。

飞行几十年,程晓健把每一次起飞降落都当作战场,把每一次危险当成功课。2015年,她成了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次年晋升空军少将,成了人民空军历史上第4位女少将,也是首位女师长。

2019年国庆阅兵,天安门广场上,蓝色军装的她走在方队最前列,步伐铿锵。当年那个鼻炎缠身、胆子却比天大的女孩子,就这么一步步,走到了这儿。

而今天,她还在东部战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岗位上,继续在新的战场守望。

0 阅读:25
诗兰谈过去

诗兰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