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并不难,知人的几种方法

斯威国学 2024-03-21 02:18:02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古代有一个人,他有一个好朋友。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很穷,经常占他朋友的便宜,他跟朋友做生意,赚到钱,自己经常多拿,朋友却不认为他贪财;这个人曾经替朋友谋划事情,但是事情没有谋划成,朋友反而更穷了,他的朋友却不认为这个人笨;这个人曾经三次做官但是三次被君主老板免职,朋友不认为这个人没有才能,他认为没有遇上好时机;这个人三次打仗,三次战败逃跑,朋友不认为他胆小,给他找的借口是他有老母在家…… 可能有人猜出来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管仲,他的朋友叫鲍叔牙。 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了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一般看来,管仲这样的人又贪财,又胆小,又坑朋友,成事不足还败事有余,简直就是垃圾。但是,鲍叔牙却能看出管仲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他知人的能力。 要知道,真正强大的人,几乎是没有人能识别出来的。而这世界上又有一些人看上去很果断,实际上没有决断能力,看上去很强大,实际上很怯懦…… 这些都需要具备知人能力的人才能识别出来。 怎样具备知人的能力呢? 前面讲了知人自知的一些通用规律。自知是知人的基础,知人而不自知,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价值中立,不受情绪困扰,不受思维限制,否则就会出现,我一看这个人就不是好人,这个人不好相处,那个人想PUA我,主观世界受到扰动,就无法看清客观世界。这个是需要训练的。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一定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为道。我们做人是两条腿走路,既要知人又要自知。 有自知之明,但是不去知人用人,想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大做强,毕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团队。这世界上,没有人在一个人的情况下能成就事业的,翻看历史,哪一个明君身边不是能人围绕,没有哪一个不知人善任! 上一篇讲了知人自知的一些通用规律,本章讲如何知人。怎么做呢? 《道德经》给我们的是指导思想,具体操作,古人对这方面有相当深的研究。 《庄子·列御寇》中,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心啊,就像山川一样险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比预测变幻莫测的天气还要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四季,早晨、晚上的分别。而人却不同,人表面看去忠实厚道,但是真情实感深藏于心。所以有外貌很谦虚实则傲慢的,有看似长老风范其实行为猥琐不正派的,有貌似温顺其实内心刚直不阿的,有表面坚强果断内心优柔寡断的,有看似舒缓其实性情急躁的。 所以他趋义急如饥渴,弃义急如避热。 既然人是这样的,怎么了解他们呢? 有九种方法。 一是差使一个人到偏远的地方工作,观察这个人的忠诚度;二是让一个人在自己的身边任职,观察这个人是否恭敬;三将繁杂难对付的事情交给他做,观察他的能力;四是突然向他提问,以此观察他是否能灵活应变;五是紧急约定一个人,观察这个人是否守信;六是把钱财委托给他来观察他的廉洁;七是告诉他危险的事情来观察他的节操;八是让他醉酒来观察他的仪态,九是把他和别人混处来观察他的神色。 通过这九个点,这个人是贤还是不肖,就可以看出来了。 这里就涉及到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更有效?比如忠诚度怎么观察?怎样算是恭敬?怎样是能力强?等等等等。以及面对这些情况又要如何应对?如何把人放在恰当的位置? 姜太公教周武王的是八征: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解释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派人私下为他谋利,观察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白直接地问,看他是否有隐瞒,借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令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考验他,看他是否具备严正操守;七是把困难和危险告诉他,看他是否有冒险犯难的勇气;八是让他醉酒,看他是否能保持常态。 古人还有察色、考志、测隐、揆德等等各种方法来知人。 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知人的方法,我们现代当领导的完全可以拿来考察下属,培养下属,或者了解其他人,当父母的用这八项或九项人才标准来培养孩子。 知人是一个台阶,这些方法又是知人往下的台阶,但是这些台阶还不足以让人上来,怎么办? 读鬼谷子,鬼谷子有一整套从观察到总结,如何反应,策划,说服,如何影响人的方法。 了解一个人,首先从观察行为开始。 鬼谷子讲,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在鬼谷子看来,无论人的行为是怎么样的变化无穷,通过观察总结,都可以归纳为,一种状态,三种模式。这个就是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一、唯一的模式,阴阳 无论是什么人,他的行为只有一种模式,就是或阴或阳。你去看太极图,太极图是一个圆,圆里有白色部分,也有黑色部分。我们假设这个圆就是一个人,白色的部分,就可以看做是行为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而黑色的那一部分,是行为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白色的那部分里面还有一块黑色的部分。而在黑色的那一部分里面,也有白色的部分。这个说明,即便是说出来、做出来的那一部分,仍然是不全面的。而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部分里面,也有暗示的那一部分。 这样,我们从人的行为的阴阳两个面归纳出四个方面。 1.行为的表象。侦探片中,一个人被杀了,这是行为的表象。 2.行为表象中不完整的部分。一个人被杀害的表象中有许多没有被表现出来的地方。这个人是谁?到底这个人在什么时间被杀?是在发现地点被杀,还是在其他地方?有哪些目击证人和线索?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等等,探长可能会推断出凶手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杀人动机等等。 3.行为中的暗示部分。比如有人说,我们的领导是个很难沟通的人。语言的表象是领导难沟通。这句话的暗示在于,当我和领导沟通不畅时,原因在领导,不在我。 4.行为暗示中未表现出来的部分。在沟通能力方面,领导的能力是不如我的。 阴阳这个模式是固定并且是唯一的,要么有行为,要么没有行为。 紧随这个模式还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就是柔刚、开闭和驰张。 二、一种模式,三种状态 (一)柔刚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要刚柔并济,说话太刚,容易得罪人;说话太柔,别人有可能不当一回事。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该柔,什么时候该刚?柔刚跟什么因素相关联? 这就涉及到情境及角色。很多当妈的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被老师约到学校去,因为一到学校,老师跟你反映一大堆孩子问题的时候,你的感觉就是被老师训。你的态度只能特别好,是的,老师你说的对!我会多多管教孩子的!回到家以后,你的可能态度立马改变,把孩子叫过来痛骂一顿,恨不得把孩子痛打一顿! 在老师面前和在孩子面前,你是同一个人吗?的确是的,为什么态度截然相反呢?在老师面前,你很柔顺,很包容,老师说的都对。但是在孩子面前,你却很刚猛,很彪悍。同一个人展现相反的两个面,跟你在不同情境中的身份角色相关。 在老师面前,由于你是学生家长,你到学校之后,你就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这个角色的位置上。而你对自己这个当下学生的角色的定义,是促使你面对老师展现柔顺包容状态的根本原因。而当你回到家中,就回到了家长或者妈妈的角色,你对于家长角色的定义,又促使你对孩子的态度转变为刚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角色以及对这个角色理解的不同,行为所表达的态度或柔和或刚也是不同的。 (二)开闭 我们的思想有一扇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取决于我们的需要。打开门是把我们需要的拿进来,或者把我们要用的拿出去。关上门,是把我们不需要的阻挡在外面,或者把我们不想放出去的东西留在里面。这一些都和价值有关。有价值的,我们都喜欢拿回家,没有价值的,我们都想扔出去。或者呢,有价值的,我们关上门保护起来,没有价值的,我们不让它进来。 这样,我们把有行为表达称为开,没有行为表达称为闭。把接受别人的行为表达称为开,不接受或排斥别人的行为表达称为闭。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主观世界的这扇门是开还是闭?通过第一点我们知道,角色背后的意义决定了你的柔刚。那么,通过柔刚,你想得到什么?这就是开闭的意义了。这个动作,一直伴随着我们,守护神一般的存在。 (三)驰张 什么叫驰张?箭射出去直奔目标叫驰,箭还在弓上,在瞄准或防御的阶段,叫做张。我们的行为,要么驰,要么张。什么时候用驰,什么时候用张?在用弛还是用张的背后有一套标准,并不是任意而为的。这一套标准,就是这个人从过去到现在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决定了我们的弛张状态。 把这三个东西组织在一起,决定人的行为是阴还是阳,以及阴和阳所展现出来的或柔刚,或开闭,或驰张的状态。 当我们有了评价客观事物的依据,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评价,进行评价的顺序是先客观,后主观,也就是说,接下来要做的是观察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能力评估及技巧评价。 接下来,鬼谷子说,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鬼谷子角度来说,人的主观是有可识别的特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贤和不肖;第二个层次是智和愚;第三个层次是勇和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根据所展现的这四个层次的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更客观,更理性一些的人。第二类是更主观,更情绪化一类的人。这里所说的更客观,更主观,指的是在大多数的时候,倾向于客观或主观。 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呢? 鬼谷子说: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人在面对不同事物的时候,有贤,不肖;智,愚;勇,怯,这样的一些表现上的差别。 贤和不肖:指的是认知更倾向于主观还是客观的两种状态。有的人把贤当做好,不肖当做坏。这样的一种评价,是完全主观的,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因为你认为的好,只是你的好的标准而已,那么这个好就太狭碍了。会制约我们更客观地看世界的可能。 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贤人呢?指的就是那些要求自己,尽可能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我们把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应用,称之为德。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就是有德。有德的人自然就是贤人。这样的人更为接近于客观。 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不肖呢?指的是那些要求自己,尽可能遵循自己的情绪感受做事的人。而我们的情绪感受,基本上是以维护自身的需要为主。因此,对于只照顾自己感受的人,我们会把他称之为不肖。这样的人更为接近于主观。 一般来说,能够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更客观的人,当然也就更为智慧灵巧。而只是以自己主观的需求为导向的人,则不需要这样的智慧就可以做到。 贤的人更客观,更智慧,那么不肖的人就更主观,更愚鲁。这就像是成年人和小小孩子一样。成年人想让妈妈给买个东西,多半不会用哭闹,撒泼打滚的方式,几乎会用到更智慧的方法。成年人的焦点更客观,知道决定权在对方,而不是在自己这里。我怎么说,怎么做,就能够让妈妈愿意为我买这个东西。而小小孩子就比较愚鲁,他没有什么更多的方法,直接张嘴哭。反正就是我要这个玩具,不给就哭,就地打滚。 这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划分关于人的两种状态,更客观的人更倾向于用智慧。更主观的人更倾向于用愚鲁。 关于勇怯,过去的认知和我们现在的认知可能有点不一样。比如,在单位里被领导批评了,我们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当面和领导顶,而有的人则是很能接受领导的批评。当面就敢和领导顶的人是不是很勇?感觉他很厉害啊!但是这个不叫勇,这个叫敢。之所以他敢顶,是因为情绪化的反应,害怕自己担责,怯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勇的人不会说我做事情没有做好,就一定要给自己找理由,找原因,把责任往外推。勇是全向的,自己的强项能用的很好,自己的弱项也能认识到并积极地改进。 因此,勇更多的是精神意志的表现。不能承担责任人的,肯定不能叫做勇。而敢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应激反应,所以我们听到人们会说,别把我逼急了,急眼了,我啥也敢干。 也因为这个原因,客观的人,勇的精神力会大一些。而主观的人则怯于面对现实会更强烈一些,主观人的通常都不太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主观的人往往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不管是君王还是管理者,想要恰当地驾驭人才,就需要多方考察,达到知人的目的。但是一定记得,自知永远是基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第三十三章(二)
0 阅读:4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