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8小时工作制还执行得不严格;
之所以加班后实际上还不能完全落实调休;
之所以还强迫加班,以及加班工资会被拖欠;
之所以仍有不少事儿让职场人士觉得没尊严。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平衡,在于就业市场是严重失衡的买方市场。
买方出钱,买方提供岗位,买方占据主动权,买方手握话语权。
买方为了物尽其用,人尽其用,大胆游走红线边缘,甚至有意无意不惜违法。
买方的理直气壮,就来源于岗位稀缺,来源于劳动力富余,还来源于地区差异和供需不平衡。
被侵害权益的劳动者,当然有权利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武器发挥作用,也不过是占理不占人。
什么意思?
对个人而言,维护权益的同时,根本无法保障岗位不受波及。
必然结果:权益和岗位必去其一。
维权就丢工作;想保饭碗,相当于接受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窘境。
话说回来, 这一次维权成功了,就敢保证下一家单位肯定没有类似情况。
怎么办?
就此荒疏业务,剑走偏锋,不断维权?还是碰运气,吃定了风水轮流转,不能总倒霉?
都靠不住。
当然,存在目无法纪的,不好的单位。就有好的单位,不能一概而论。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监管作用,严加甄别,下大力气治理突出乱象。
只是,修正与调整的步伐,往往慢半拍,并且未必能解决根源上的问题。
治标不治本,终究无法彻底改变局面。
与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不平衡供给关系、劳动力买方市场,以及相关联的明里暗里的破事儿,仍在继续。
所有问题,包括改变结构,转变思路,以及诉诸实施的对策与尝试,还都在路上,看不到一招解千愁的良方。
所有参与者,以及贡献的一切,也都在为理想目标的达成,做着铺垫。
显而易见的一件事:眼下的就业岗位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太不足。
其中不乏颇吸引人的,价值度高的,所谓的好工作、好单位,哪个不是打破脑袋,竞争不来的?!
客观上造就了:
招聘的,就有权利挑来拣去,挑肥拣瘦。
用人的,就有机会颐指气使,竭泽而渔。
比起来所有企业都置身其中的商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反而先成了实打实的充分竞争市场。
那又如何解决不合理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尊重劳动者的问题?!
眼下,除了加大执法力度,恐怕没有更好的解法。
而这一切的走向,真正要做的铺垫,应该以目前而言的不完美代价,早日把社会经济总量、把GDP再搞上几个台阶去。
我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其实跟我们的人口总量并不匹配。
也就是经济总量必须进一步扩大。
假设,在目前的GDP总量水平基础上,翻5-10倍(未经严谨测算),
那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很可能转变为巨大的卖方市场。
什么概念?
就是只要你还没达到退休年龄,你还能工作,你就能找到干了一辈子,还能接着干的同种工作。
只不过,你可能已经不想再工作了。
那么,社会必然更和谐,消费必然更充足,每个人必然过得更有尊严。
可以说,
只有国家好,才大家好,个人也才好。
这局面不是变出来的,是所有劳动者、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达到目标,要一步步走,饭也要一口口吃。
结果固然重要,但比它重要一万倍的,
是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