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公,废掉一代人?中国大学生的绝望赌局与体制绞杀

楼事心观 2025-02-21 19:38:59

大家好,我是铁锤。

2025年,1222万高校毕业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的抉择摆在他们面前:要么加入考研大军,在图书馆通宵卷到脱发;要么冲进考公队伍,把申论教材的折痕深过青春掌纹。

但没人敢说破一个真相:这场全民参与的“上岸运动”,可能正把一代人拖进更深的海底。

考研和考公,其本质都是一场残酷的避险游戏。当我们剥开“学历镀金”和“编制崇拜”的糖衣,考研与考公本质上正在异化为一场生存资源的争夺战——数百万年轻人押上青春岁月,更像是在抢生存门票,只是这门票越来越难抢,且门后的奖励可能还在不断贬值。

话分两头说,我们先聊聊考研和考公各自的难度系数。

先说考研,从图表可以看出,考研赛道看似降温,报名人数从474万降至388万,但录取率正以每年5%的斜率下坠。当名校推免生抢占40%的席位,普通考生在5%的录取率中挣扎时,这场豪赌的筹码早已超出知识储备的范畴。

考研的真相是在用时间换空间,但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空间似乎正在塌缩,三年后,大量硕士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只会加剧学历贬值,我们面临的可能是更卷的就业市场,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已成终极法则。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像什么博士生去街道办、海归硕士争抢月薪5000的岗位可不是段子。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考研更像是一场“延迟三年挨打”的庞氏骗局。

考公赛道则在持续升温,341.6万考生争夺4.9万个岗位,平均70:1的竞争比背后,还藏着万里挑一的岗位。

更吊诡的是,当沿海公务员年薪冲击20万时,中西部基层岗位的到手收入,正在被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悄悄反超。

是啊,这代年轻人正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生存悖论:用最黄金的青春,去赌一个确定性消失的未来;用996的备考强度,去争夺一个996式的工作岗位,争夺一份月薪5000的“稳定”。

在这场生存博弈中,“稳定”已成为最奢侈的期权产品。当35岁危机从职场传说变成集体焦虑,体制的避风港属性就被无限放大——即便知道港湾里停泊着数以万计的同类船只,至少能暂时避开惊涛骇浪。在经济下行期,至少不会突然失业。

事实上,我们拼命追求的“稳定”的另一面,其实是公务员的“铁饭碗”正在生锈,部分地区降薪30%、绩效延迟发放、基层岗位“5+2白加黑”已成常态。

或许我们终将明白,当整个时代都陷入内卷漩涡时,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避险策略。但至少,看清游戏规则的人,能在下注时多一份清醒。

所以,考研还是考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权衡利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如果非要我说出现实建议,我有三句话要说:

1. 如果家庭能支撑你脱产备考1-2年,且目标岗位明确,如必须硕士学历的科研岗、教师编,可以考研;

2. 如果性格适合体制内规则,比如擅长写材料、能忍受形式主义,且愿意去偏远地区岗位,考公是一条路;

3. 如果两者都不确定,先就业再观望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哪怕是小公司,至少能积累行业经验。

今天的文章,如果只是点到为止,那也太无聊了,接下来我想深入聊聊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困境不是“大学生不努力”,而是四个无解矛盾的叠加:

一是供给过剩,2024年高校毕业生1179万,加上中专技校、海归以及前几年未就业的存量,实际竞争人数超过2000万,而市场能提供的“体面岗位”不到1/3。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二是学历通胀,二本以下院校的学历几乎失去筛选功能。用企业HR的话说:“招个前台都要本科,不是因为需要,是因为投简历的人太多了。”

三是技能错配,君不见,很多高校的课程严重滞后于产业需求,比如大量机械专业学生还在学20年前的机床操作,结果是企业抱怨“招不到人”,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核心矛盾摆在眼前,高校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市场需要“即战力”。

四是预期崩塌,70后靠房地产致富,80后吃到了互联网红利,90后赶上移动互联网风口,而00后面对的是“996福报”、“35岁裁员”以及“房价收入比30:1”,年轻人不是“躺平”,而是发现“努力未必有回报”。

除此之外,还有结构性绞杀因素,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在忙着卷考研考公,真正有实力的家庭,其实早就给孩子铺好了“Plan B”,比如海外镀金、继承家业、资源置换等。

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今天年轻人遇到的就业困局,本质上是普通人在为经济转型买单——我们的就业“蓄水池”正在加速干涸,皆因为传统行业大规模裁员,新兴产业却无法填补缺口,而“灵活就业”早已人满为患。

互联网退潮,大厂裁员的消息铺天盖地,无论是电商巨头阿里、京东,还是鹅厂熊厂,都在大规模裁员。曾经高耸入云的数字化大厦,如今每块砖石坠落都意味着3000+程序员重返人才市场。

地产雪崩,土地出让金三连跌引发财政多米诺:食堂承包权拍卖、寺庙经营权流转这些黑色幽默背后,是每暴雷一家千亿房企,就有10万个家庭跌入消费冰河世纪。

教培殒落,当“双减”铁幕落下,百万教培从业者突然发现,自己竟成了教育资本化的最后一批人质,N+1补偿金在仲裁庭上蒸发得比板书粉笔灰还快。

外贸寒冬,海关总署的衰减曲线里,藏着长三角工厂的集体沉默——流水线每停转1小时,就有500个蓝领工人在宿舍收拾行李。

上述四大行业曾吸纳超1.5亿就业人口,如今每年减少岗位超500万个。

反观这两年风口之上的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每年新增的80万岗位,甚至填不满传统行业1小时流失的就业窟窿。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高精尖不等于高就业,人工智能的算法越精密,就业乘数效应却越微弱;新能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带动的就业岗位反而减少5%。政府强推的新兴支柱产业,却背刺了数以万计的劳动者。

这场危机本质是产业转型的“时空错位”——传统产业去产能速度远超新兴产业造血能力,而教育系统仍按十年前的市场需求批量生产毕业生。

我们再将视角聚焦到“灵活就业”,说其爆仓一点不为过,早高峰的骑手晨会上,30%头盔下藏着本科学历证书;网约车司机严重饱和,不少地方日接单不足15单,仅够解决温饱;直播间背景墙上,3000万创作者在1%的头部虹吸效应中集体失声。整体来看,2亿灵活就业者中,43%月收入低于3000元。

企业端其实日子也并不好过,尤其是没有背景和靠山民营企业,通常会被金融机构和地方单位歧视,加之大环境低迷,开始走向“利润下滑→裁员降薪→消费萎缩→更多企业倒闭”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解决着80%就业的“经济毛细血管”,正以每分钟11家的速度坏死,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开年就安排了这次重磅的民营企业家会议。

当专项纾困资金像鹅城银子般完成“三七分账”的合规流程,当保交楼监管账户演出现代版“豪绅返现”,普通人终于读懂了这个经济剧本的潜台词:所有转型阵痛,终将由后知后觉者支付全额票价。

天眼查的统计数字在燃烧:那些曾撑起中国经济韧性的9000万市场主体,如今正以“存活三年即战胜92%同行”的悲壮姿态,化作宏观报表上800万个注销编号。

综上,我们聊过去几年的行业消亡录,并非要给时代敲响丧钟,而是为困在简历堆里的年轻人,点亮一盏认知的探照灯,更是对当下考研考公热现象的一次勇敢揭秘。

年轻人用人生最黄金的三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一边骂体制僵化,一边又挤破头进体制,本质是对市场彻底失去信心。

当送外卖需要本科学历,当直播带货变成“新型农民工”,当“灵活就业”沦为统计的数字游戏,这已不是个人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外卖员岗位100人抢、一份体制内工作2万人争的时代,生存逻辑早已改写:要么接受更低工资,要么彻底退出竞争。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当整个时代都陷入内卷漩涡时,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稳定上岸”——考研三年,换来的可能是一张贬值更快的学历;考公求稳,殊不知公务员也正面临机构精简、编外人员清退,是的你没看错,现在连“避险池”都在缩水。

讽刺的是,那些教人上岸的课程正在制造新泡沫,9999元的考公课,在贩售希望幻觉的同时,早已赚得盆满钵盈。更可笑的是,国内一半以上的教培机构子女,都被送到其它国家学习生活了。

所以别All in考研考公,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比如在职备考、同步投简历,否则三年后你会懊悔自己“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

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等方式,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从根本上改善就业环境。

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觉得重点还是心态的转变,即改变不了大局,就改变自己,降低预期,接受“低配人生”:一线城市买房、年薪百万、职场晋升,这些“成功模板”可能不再适用。学会在三四线城市做小生意、做技术蓝领,比如高级电工、无人机飞手,或许是新出路。

同时要抛弃“线性思维”,练就更多的小技能,多渠道创收。当旧秩序崩塌时,活下来就是胜利。少听宏大叙事,多研究怎么把手头的事做到满分,或许能在夹缝中找到光。

如果一定要参与这场饥饿游戏,请记住三条铁律:

永远别让考试分数定义你的价值;

在体制内外都保持“随时离开”的能力;

像《寄生虫》里的穷人一样狡猾,像《肖申克》里的安迪一样清醒。

6 阅读:101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6

用户10xxx96

3
2025-02-22 14:10

实体经济不景气,赚不了钱,就业和收入低。年轻人出路在哪里?

用户12xxx97

用户12xxx97

3
2025-02-22 11:46

左右为难

用户17xxx66

用户17xxx66

1
2025-02-23 00:00

太他妈难了 我也失业了[呲牙笑]

空心菜V9

空心菜V9

1
2025-02-23 13:15

这些社会现象自古就有,只是古代读书人少,情况不明显,再怎么卷也是一少邦人。另外,古代行业出路多,行行出状元,不像现代那么单一,除了拼学历,别无选择。

楼事心观

楼事心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