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孔令华为毛主席办诞辰,李德生关心:听说你有2个困难?

山柏历史文化 2024-11-09 22:00:43

1998年,孔令华为毛主席办诞辰,李德生关心:听说你有2个困难?

1998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李德生将孔令华叫到办公室。看着眼前这位毛主席的女婿,李德生内心感慨万千。自从1993年成功举办了毛主席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后,孔令华一直在为传承和弘扬毛泽东思想而奔波。如今,10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期间,却传来了资金出现问题的消息。作为活动组委会主任的李德生深知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当他听说孔令华遇到了困难,便主动询问:"听说你有2个困难?"面对这位老革命家的关切,孔令华却摇头说没有困难。这是怎么回事?孔令华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坚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一、孔令华与李敏的爱情故事

1953年的八一学校,是孔令华和李敏相识的地方。那时的校园里,两个年轻人经常在图书馆相遇。孔令华喜欢看物理书籍,而李敏则专注于文学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孔令华帮李敏整理散落的书本,两人就此结识。

到了1955年,两人同时考入了师大附中就读。李敏在女附中,孔令华在附中二部。每天清晨,孔令华都会骑着自行车路过女附中的校门。有时候,他会在校门口遇见李敏,两人便一起走一段路,聊聊各自的学习和生活。

1957年春天,孔令华带着李敏的照片回到沈阳老家。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第一次看到照片上的李敏,就被她温婉的笑容所吸引。同年夏天,孔淑静因贫血来北京就医,在医院住院期间,李敏经常去探望。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李敏不仅帮忙照顾孔淑静的日常起居,还给她带来许多好吃的水果。

1959年,李敏决定向父亲毛主席透露恋爱的事情。毛主席表现得十分开明,只是询问了一些关于孔令华家庭的基本情况。当得知孔令华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时,毛主席显得很是欣慰。

1959年8月28日,两人的婚礼在丰泽园举行。刚刚结束庐山会议的毛主席特地赶回来主持婚礼。当天,他还邀请了正在北京开会的孔从洲将军参加婚礼。婚礼现场,毛主席握着孔从洲的手,向在场的邓颖超、蔡畅等人介绍:"这就是孔令华的父亲,令敏的公公孔从洲同志。"

婚礼接近尾声时,毛主席给新婚夫妇拍了一张合影。在合影后,他向两人提出了三点期望:相处要好,学习要好,工作要好。这三点期望,也成为了孔令华和李敏此后生活的指导原则。

1960年,两人的儿子孔继宁出生。毛主席亲自为孙子取名,希望他能继承列宁同志的遗志。1963年,一家三口搬出中南海,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李敏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两人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相濡以沫,互相扶持。

二、为传承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1990年初,孔令华辞去了北京航空学院的教职。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同事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研事业。其实早在1988年,孔令华就开始筹划创办一个专门研究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机构。

在这个转折点上,孔令华首先找到了几位老一辈革命家征求意见。李德生、薄一波等革命前辈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支持。1990年5月,在各方支持下,孔令华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毛泽东思想研究会。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研究会成立之初,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借用朋友的一间小屋暂时办公。但孔令华坚持每天走访老同志、老革命家,收集整理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资料。他常常带着录音机,记录下这些亲历者的回忆。

199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时刻,孔令华策划出版了《怀念》画册。为了收集第一手的历史照片,他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韶山等地。在编辑过程中,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张照片都要核实拍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本画册最终收录了2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成为了很多革命老同志珍藏的纪念品。

《怀念》画册的成功出版,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孔令华在传承毛泽东思想方面的努力。1994年,研究会开始举办系列学术讨论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展开研讨。这些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1995年,研究会开始编辑出版《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集》。孔令华亲自担任主编,组织专家对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进行系统研究。这套文集不仅收录了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到了1997年,研究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团体。这一年,孔令华开始着手筹备毛主席10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他提出要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题,策划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纪念活动。在筹备过程中,他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力求活动既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这些年来,孔令华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每次编辑出版物或举办活动,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核实。即便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他也要求必须准确无误。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研究会的工作始终保持着高水准。

三、105周年诞辰活动的挑战与突破

1998年初,孔令华向组委会提交了10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具体方案。这次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历史图片展、学术研讨会和文艺晚会。其中,历史图片展计划展出300多幅珍贵照片,其规模超过了1993年的百年诞辰展览。

在创新设计方面,孔令华提出了"互动展览"的概念。展厅不仅展出历史照片,还设置了视听区域,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同时,特别邀请了一批老战士担任义务讲解员,让参观者能够直接听到亲历者的讲述。这个创意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赞同。

然而,困难很快就出现了。首先是场地问题。原计划的展览场地因故无法使用,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新选址。其次是资金短缺。由于展览规模扩大,原有预算已经不够支撑。正是这两个困难,引起了李德生同志的关注。

就在这时,一批老战士主动请缨。原八路军129师的老战士们自发组织起来,不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还表示要承担起讲解工作。山西的老战士张德山甚至将珍藏多年的一面军旗捐赠给了展览。

资金问题的解决则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地方。当组委会的困难传出后,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纷纷伸出援手。延安地区的干部群众自发组织募捐,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同志们送来了当地特产用于义卖。这些支持虽然数额不大,但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

展览筹备期间,组委会成员都在加班加点工作。为了确保展品的真实性,资料组的同志们翻阅了大量档案,核实每一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布展组的同志们反复调整展览动线,力求让参观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脉络。

1998年12月15日,展览如期开幕。开幕当天,很多老同志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一位89岁的老战士坐着轮椅来到展厅,看到自己当年在延安时的照片,激动地向周围的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

学术研讨会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研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文艺晚会则采用了新颖的形式。除了传统的歌舞表演,还特别安排了情景剧《十送红军》,由革命后代与专业演员共同演出。晚会现场,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十送红军》的旋律。

活动结束后,各界反响热烈。不少参观者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了解。老同志们更是感慨,展览不仅展示了历史,更传承了精神。一些年轻观众则表示,通过这种生动的形式,使他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四、孔令华与李敏的情深意重

1998年的春节前夕,李敏收到一封来自韶山的来信。这封信是当地一位老农民写来的,信中说起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视察时的往事。那年冬天,毛主席特意带着刚结婚不久的李敏和孔令华回到韶山,向乡亲们介绍这对新人。

这封信勾起了李敏许多回忆。1959年那次韶山之行,是她和孔令华结婚后第一次随父亲回老家。在韶山,他们住在毛主席旧居后的小院里。每天清晨,孔令华都要到井边打水,帮乡亲们挑水回家。当地老乡都说,主席的女婿一点架子都没有。

四十年过去了,李敏和孔令华的感情始终如一。在工作中,两人互相支持。1990年孔令华决定辞去教职时,李敏全力支持他的决定。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主动承担起更多家务,让孔令华能够专心投入到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的工作中。

在生活中,两人保持着简朴的作风。他们的家具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买的,除了必要的更换外,一直沿用至今。家里最值钱的可能就是那些书籍了。孔令华喜欢收集有关革命历史的书籍,李敏则保存着父亲生前的很多手稿复印件。

每年清明节,两人都会一起去瞻仰毛主席纪念堂。这是他们夫妇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候,他们会带着儿子孔继宁一起去。在纪念堂前,李敏常常给儿子讲述父亲生前的往事。

1993年,在毛主席百年诞辰之际,李敏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家庭照片,交给孔令华编入《怀念》画册。这些照片中,有1959年他们结婚时毛主席为新人题词的照片,有1960年毛主席抱着刚出生的孙子孔继宁的照片,还有一些毛主席在家中生活的日常照片。这些照片的公开,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亲切的毛主席形象。

每当孔令华工作遇到困难时,李敏总是给予最有力的支持。1998年筹备105周年诞辰活动期间,当资金出现困难时,李敏主动提出变卖一些家中的物件。最终虽然没有这样做,但这个提议让孔令华深受感动。

在日常工作中,李敏经常帮助孔令华审阅文稿,提出修改意见。她继承了父亲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史料的真实性特别重视。有时为了核实一个细节,她会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甚至连夜工作。

2000年前后,李敏开始整理父亲的手稿和书信。这项工作十分繁重,但她坚持每天工作数小时。孔令华则负责将这些资料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两人在工作中互相配合,默契十足。

这些年来,李敏和孔令华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他们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更多的时间是在默默工作。但在传承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上,两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正是这种共同的信念,让他们的感情历久弥新。

五、孔令华的最后足迹

2001年的深秋,孔令华在研究会的办公室里召开了最后一次工作会议。会上,他详细交代了研究会未来的工作计划,特别强调要继续做好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他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

十月下旬,孔令华开始着手整理个人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他将这些资料分为三类:一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理论文献,二是革命历史的实物资料,三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口述史料。整理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他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分类装箱,并一一标注说明。

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孔令华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当时研究会正在筹备一本《革命回忆录》,这是一本收录老革命家口述历史的专著。他每天都要审阅编辑部送来的材料,有时工作到深夜。对于每一段历史叙述,他都要求必须有可靠的佐证材料。

11月初,他专程去了一趟延安。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走访几位健在的老同志,收集一些关于延安时期的口述资料。在延安期间,他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奔波。即便天气寒冷,他仍坚持按计划完成采访。有一天晚上,他突感不适,但第二天一早仍准时赴约,去看望一位90多岁的老战士。

回到北京后,孔令华立即投入到新一年工作计划的制定中。他提出要在来年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完成《革命回忆录》的编辑出版工作,二是筹建一个革命历史资料数字化平台,三是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这个计划得到了研究会全体成员的赞同。

12月5日,是他最后一次到办公室工作。那天,他主要处理了两件事:一是审定《革命回忆录》的最后一批材料,二是签发了研究会的年度工作总结。工作结束后,他还特意叮嘱秘书要把所有文件都存档备案。

12月6日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去研究会上班。在家门口,他突然倒下了。送医后,经诊断为脑溢血。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病情过重,于12月8日凌晨去世,享年67岁。

在孔令华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手稿。这是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研究文章。稿纸上还留着他的修改痕迹,最后一段写到一半就戛然而止。

他的追悼会于12月12日举行。很多老同志专程从外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一位老战士带来了一面珍藏多年的军旗,覆盖在他的棺木上。这面军旗是1940年八路军总部制作的,上面还留着弹片的痕迹。

追悼会结束后,李敏按照丈夫生前的遗愿,将他多年收集的资料全部捐赠给了研究会。这批资料中,包括了上千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数百盒录音带,以及大量的革命历史照片。这些都成为了研究会最宝贵的馆藏。

0 阅读:3

山柏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