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有句民谚:有枪则王,何愁款粮。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拉起了不少所谓“听编不听调”的地方武装,情况复杂,矛盾很多。
有鉴于此,贺老总采取了许多灵活的策略,以利于革命的发展。
对于那些虽不愿意打出红旗,但同国民党反动派有矛盾的土著武装,则同其建立适当的联系,争取中立或暗中配合红军作战。
如大庸县人、解放后当过大庸县长的张俊武,当时名义上是“湘西王”陈渠珍的一个团长,实际上是“听编不听调”。
1929年6月,贺老总写了一封信,从桑植派人给张俊武送去。张不愿参加红军,但答应他的部队不出大庸,不打红军。
赤溪河大战时,他的部队果然没来打。还有田少卿,是大庸县的一个“拖客”(拖队伍的头子),人们称他为“田司令”,掌握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贺老总回到湘西就同他联系上了,准备要他当红军的师长。他不想戴“红帽子”,但不反对红军。
1929年8月,他的队伍驻在石门任家坊,红军驻在慈利杉木桥、杨柳铺。开始确定配合打敌罗效之部。后来,他发现敌师长吴尚派严仲儒的一个旅来到澧县。
经过统战,还争取了大庸县的吴玉霖、刘用仕和永顺县的向登初等部保持中立,间接地支援了红军。
为了使那些暗中配合红军作战的朋友,能在国民党那边站住脚的,贺老总运用了“假打真帮忙”的策略。
如慈利江垭的团防徐小桐,1928年贺老总路过时,曾手挽手地送到街口,并派一个连护送。
徐小桐发现自己的一个营长企图谋害贺龙,就在慈利龙田湾五家坪将其处死。
对国民党查护送贺龙过境一事,徐小桐虽矢口否认,但已引起怀疑。
1929年9月,红军从大庸教子垭到江垭,贺老总说:“不打一下江垭,徐小桐日子不好过。”
于是,红军在那里摆起架势,乒乒乓乓打了一阵.其实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订立君子协定。慈利官地坪团防首领谷岸峭、向虞卿是贺老总的旧交。
贺龙当澧州镇守使时,他俩受过贺的恩惠;因此,当贺老总回家乡闹革命时,经过交涉,订了一个协定,用现在的话说,叫作“互不侵犯”。
贺老总说过,“我们不破官地坪。”官地坪的团防也没有打红军,还秘密地为红军代购子弹、医药、掩护家属,伤兵等。
1928年,张德曾去官地坪两三次,主要是买子弹。有一次,同他一起去买子弹的是贺三(贺龙的叔叔)、贺瑞清(贺龙的族弟),
大家装扮成布商,买了两百排(夹)子弹。那时,步枪每排(夹)五发,连枪每排(夹)十发,分别用布包着,运回了部队。
对资本家怎么办?为了不树敌过多,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筹款、派饭、捐物资。
这样做,资本家较易接受,红军也得到了实惠。如1929年冬,红军到湖北长阳县资丘,曾向煤炭公司资本家“派饭”。
一桌十样菜,还有酒,办得丰盛。红军指战员改善了生活,革命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