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计划暴露,史思明杀乌承恩,同时上书责问朝廷:我都投降了,为什么算计我?
朝廷怎么办?只能和稀泥。
“上遣中使慰谕思明曰:‘此非朝廷与光弼之意,皆承恩所为,杀之甚善。’”
这稀泥和的,谁也不信。
这次行动,牺牲了乌承恩,损失朝廷信用,还逼反了史思明的十三万人,实在是亏大了。
后果很快体现。
乾元元年(758)九月,朝廷命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等九个节度使、共二十万人进讨安庆绪,另外,从回纥借兵三千助战。
上次借兵,李亨许诺长安、洛阳打下来随便抢;这次长安、洛阳已经收复,这种条件不好再提,只好皇上自己出血本。
李亨最小的女儿叫宁国公主,两个月前,出嫁回纥可汗。以往和亲,都是随便找个皇家亲戚,封作公主出嫁,这次皇上亲女儿出嫁,算是忍痛割爱。
兵强马壮,又有回纥特种兵加持,能不能一举剿灭安庆绪?
有两点不利:
一是没有主帅。
二十万大军,怎么会没主帅?
公开的理由是摆不平:
“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自此始。”
这理由解释不通。
首先,不存在郭子仪、李光弼摆不平的问题,郭子仪是理所当然的老大。
他们两个都属于朔方军区的干部,虽然原先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郭子仪先一步当上朔方司令后,上下级的关系就已经明确。
李光弼虽然立下不少奇功,但到目前为止,他一直带的是非主力部队,执行的是非主线任务,打长安洛阳这样的重头戏,都是郭子仪带朔方主力兵团完成的,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头衔,也是在郭子仪头上,何来的‘难相统属’?
当初收复两京,就派了元帅——当时的广平王、现在的太子李俶(后改名李豫),效果不错。
这些人都不用,用个宦官,为什么?
还是猜疑。
李豫不能用,因为太子是皇位第一竞争人,必须看紧;郭子仪不能用,因为功劳太大、势力膨胀,怕出第二个安禄山。宦官是家奴,比较放心,原来管一支部队叫监军,现在管九支部队叫‘观军容使’,叫啥不重要,总之代表皇上。
另外,名义上不设元帅,但郭子仪原来的副元帅衔也没取消。他资格最老、功劳最大,去年十二月,‘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明确由他负责讨伐安庆绪的行动,所以郭子仪是不带主帅职务的主帅,后面的作战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排兵布阵、人事任命,多由郭子仪主导。
总之,李亨的小心思:不设主帅,避免功高震主;宦官坐镇,立功归于皇上。
想法很好,但里面有一个瑕疵:打败仗的时候,谁来负责呢?
攻打安庆绪第二个不利,正是史思明。
史思明本来已经投降,被朝廷一番神操作,又不降了。他的投降不管是真是假,起码面子上要拥护朝廷,攻打安庆绪,正好是一块试金石。
真降,应该出力配合,假降,最多犹豫观望,现在则出现最坏的结果:增援安庆绪。
朝廷的进攻,刚开始比较顺利,半个月功夫,经过获嘉(河南获嘉)、卫州(河南卫辉)和愁思岗三次大的战斗,基本消灭安庆绪军主力,包围其首府邺城(河南安阳,安庆绪改名为安成府)。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安庆绪走投无路,向史思明求救,答应把安禄山建的那个燕国皇位让给他。皇位倒是不需要他让,但史思明既然跟朝廷闹翻,肯定不能看着安庆绪倒下,派李归仁带一万人南下,到滏阳(河北磁县)这个地方,距安阳三十公里,观望声援。
一次失败的策反行动,或者说一个失败的决策,导致唐军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