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在北京紫禁城中,年轻的天启皇帝依旧安静的做着木工。朝廷的大臣依旧沉浸在清流和阉党的争斗中乐此不疲。
而在离北京1200多里外的沈阳,大明的“老朋友”努尔哈赤已经走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而他的儿子们们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留下的家业。
做为以反明为终生工作的努尔哈赤,在其领导下的建州女真部在征战中逐步形成了以四人为首的四股势力,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现在努尔哈赤要死了,按后金当时的实力分别留下的汗位也注定要在这四人里。
按年龄算皇太极是最小的,按功绩四人在反明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都让后金的贵族们心服口服。但皇太极却还是笑到了最后,作为四人中的老大代善因和努尔哈赤的后妃有那点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早的被排除在他的选择中。二 贝勒阿敏则是他弟弟的儿子而且这个弟弟还投靠了明朝想取代自己注定也没机会。三贝勒莽古尔泰就是个性情粗野的莽夫。在这种衬托 下皇太极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而他也没错过机会首先拉拢了大哥代善为首的贵族群体,在分化了阿敏和莽古尔泰,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便首先带头拥立皇太极登极。
作为部落起家的后金在早期以部落议政制度为主,皇太极登位后为稳定大位,便协三大贝勒并坐左右同受臣属朝拜。当然已经登临汗位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被人分享肯定是非常不爽的,便开始掺沙子把四人会议先搞成了八贝勒然后又变成诸王公议政。当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它才能是权利,人变多了分散的权利也就构不成权利了。就这样代善三人的权利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被稀释。
在军事上作为刚继位大汗必须要有自己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在蒙古方向彻底扫平了与后金为敌的蒙古内喀尔喀的扎鲁特、巴林等部、
第二板斧:在明朝方面修书给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以期迷惑牵制住明朝的精力。
第三板斧:则是砍向了朝鲜。在“仁祖反正”后的朝鲜支持明朝打击后金成了朝鲜最大的国策,而且朝鲜还支持东江镇的毛文龙,让后金恨的咬牙切齿。适朝鲜内部发生叛乱副元帅李适逃亡后金把朝鲜国内的武备情况透露给了皇太极,煽动后金入朝作战,在内有带路党外有重兵的情况下朝鲜内部跟纸糊的一样,虽没有当年一月之间八道尽失,但也损失惨重,不得已向后金求和。
在朝鲜战场上巨大胜利刺激下,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皇太极收起了要对明议和的伪装发兵攻明。可当时的明朝已经稳固了关宁锦防线防线,在高墙铁壁下后金军队损失惨重,四大贝勒齐上阵也没有撬开固若金汤的防线,不得已只能下令退兵。事后考虑到辽西不能攻取,便不能进山海关,如果要攻击北京,只有另找出路。而作为三方势力中最薄弱的蒙古诸部成了最好的突破点。
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后金大规模进攻蒙古察哈尔所属的多罗特部获一万一千二百人。极大的增强了蒙古诸部中倾向后金的力量,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及喀尔喀诸部与后金会兵一处向着蒙古本部察哈尔部进攻,成吉思汗没有保佑他的后代察哈尔部大败,作为蒙古大汗的林丹汗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力急剧收缩。而相应的后金的势力进入了蒙古草原。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在打通了蒙古草原进入关内的通道后,皇太极南下攻明的想法又在心头汹涌,毕竟关外也因小冰河时期极端的天气情况苦不堪言,只能抢地主家的余粮来度日。
己巳之变爆发。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
当时的明朝对后金的精兵强将主要都汇集于在关宁锦一线,关内面对蒙古的一线基本上处于“塞垣颓落,军伍废弛”的状态,清兵轻松抵达遵化,这时离北京只有300多里。
十月二十七日入关,十一月初一兵临遵化城下,十一月初三遵化成破,十一月十二日兵临蓟州城下,十一月十五日兵临通州,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入关后想象中的苦战并没有出现,明军虽不至于一触即溃但对后金造成的损失远远小于获得的财物。
站在北京城下的皇太极看着这座天下的中心,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入主其中。北京攻防战开始了,明朝这方面也终于发挥出了应有的战斗力,在辽东精兵回援下,在京师脚下爆发了残酷了攻防战。由于明军强烈的抵抗和勤王大军的源源不断来到,皇太极知道自己或者后金还没有能力窥视这种雄城。
离开了北京,皇太极率八旗军在山海关和北京之间,攻陷了关内许多城市,包括三座大城市,永平、迁安、滦州。
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由于攻明带来的威望和成果极大的加强了皇太极的地位,他开始逐步的去除分享自己权利的其他三个贝勒,首先是阿敏最为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第一受到了打击,皇太极以在己巳之变中交给阿敏镇守的城市失陷于明军为借口给定阿敏罪状16条,将阿敏送高墙禁锢,永不叙用,不久阿敏病死。随后是莽古尔泰,为大凌河之战皇太极与勒莽古尔泰发生口角,莽古尔泰拔剑相向,皇太极以此为由将莽古尔泰治罪,革去大贝勒名号,不久莽古尔泰便暴卒。剩下的代善见状,便只能给皇太极递出了自己的橄榄枝,并提出要撤去并南而坐,得到皇太极允准。
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皇太极终于“南面独坐”。后金大权终于都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传国玉玺”。 大汗的称号已经再也无法满足皇太极的野心了,皇帝这个充满魔力的称号正在不远处等着他。
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而明清之间也拉开了新的一轮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