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防万防,心魔难防

帅帅说历史 2023-03-30 01:50:01

(太平天国起义)

三十岁的咸丰皇帝,身体情况已经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清朝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大,耗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这位既无远见,又无胆识的和魄力的大清帝王为了扑灭农民起义的烈火,几乎穷尽了一生的时间,还是在有如名臣曾国藩给他保底的情况下。

内忧时时刻刻牵动人心,而外患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的签订,八里桥之战的炮火隆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受辱的局面,咸丰皇帝想也没想,收拾收拾行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京师,逃往了承德避暑山庄。

逃?又能逃到哪里去?

逃亡途中,皇帝就开始呕血,到了避暑山庄之后,身体一直不见好转。

这位皇帝生来有一大爱好,就是看戏,然而到了行宫之后,皇帝只勉勉强强的听了几场戏就推说身体不适,早早便歇下休息。

连观戏的精气神也没了,连爱好也要摒弃了,这说明此时的咸丰皇帝不是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就是在承受着巨大的身体之疾。

皇帝命悬一线,皇帝的妻子叶赫那拉氏相当着急上火。

叶赫那拉氏,我们一般管她叫做慈禧。

虽然为咸丰诞下了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虽然她是未来储君的生母,但她此时的位份,不过是皇帝的妃子而已。

《孝贞显皇后像》轴

咸丰的正牌皇后,是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

一个是皇帝的妃子,一个是皇帝的皇后,两个女人在这一刻都感觉到了深深的不安。

咸丰在世,她们有丈夫倚靠,尚且不用思虑将来,而一旦老皇帝驾崩,她们的命运又会走向何处呢?

事实上,别人或许只会为自己考虑,而咸丰皇帝则要仔细的梳理好帝国的命运。

三十一岁,咸丰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人生中的最后一天,皇帝昏厥了一个白天,直到夜里才醒过来。

作者以前曾经听一位心理医生说,人在即将死亡的时候,冥冥之中会有一种不安的预感笼罩全身,那么很显然,处在长夜漫漫中的咸丰,也已经感知到了自己命不久矣,恐怕是撑不过下一个天亮了。

离天亮还有四个时辰,仅剩八个小时时间的咸丰开始绞尽脑汁的筹谋策划着这个帝国的未来。

载淳无疑是自己不得不选择,也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但他不过六岁,指望他亲政无异于是痴人说梦,既然如此,就必然要为小皇帝留下辅佐政务的人手。

自己死后,皇后慈安必然会成为太后,让慈安来辅佐小皇帝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随着自己的离去,小皇帝载淳的生母慈禧必然也会成为太后,年幼的载淳将会面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

大清是爱新觉罗氏的,慈禧和慈安虽然是皇家的女子,但毕竟一个姓钮祜禄,一个姓叶赫那拉,这两家外戚如果有朝一日会对载淳的皇权造成威胁,那该如何是好?

他信任慈安,这毕竟是自己的结发妻子,但老皇帝素知慈禧是个攻于心计的女人,因而对她始终放心不下。

病榻床前,皇帝找来了清帝国声名最为显赫的八位臣僚,赐予他们“顾命八大臣”的殊荣,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两宫太后的权力。

(肃顺)

顾命八大臣,分别是皇帝的妹夫景寿,亲王端华,御前大臣肃顺,兵部尚书穆荫,吏部侍郎匡源,礼部侍郎杜翰,以及太仆寺少卿焦佑瀛。

从这个人事安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咸丰皇帝看人,用人,选人的能力其实十分一般,因为八位仁兄选出来,其中有七位都是凑数的,这其中唯有一能力的,只有肃顺而已。

在不久之前,肃顺还曾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一样,在死前除掉慈禧,以避免这位新帝的生母在以后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也许肃顺提出的这个想法是他发自内心,且真心实意的,但他并没有考虑到,咸丰皇帝看问题的角度,和他是完全不同的。

汉武帝杀死了钩弋夫人,虽然遏制了外戚干政,但却为后来的霍光专权创造了环境。

如果贸然除掉慈禧,剩下慈安一个女人独木难支,八大臣擅权作乱,又要怎么办呢?

想到此处,咸丰皇帝的心里不由得生出了一股深深的悲哀。

作为有清一代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除了防不住外国人的坚船利炮之外,咸丰对内一直都在严防死守。

提防宫里的后妃们,妃嫔们表面上和自己十分恩爱,对自己毕恭毕敬,但自从殉葬制度消失之后,得宠的女人往往盼着皇帝早死,因为只有皇帝死了,她们才能更上一层楼。

不得宠的呢?不得宠的当然也咒骂皇帝死去,因为老皇帝对她们没有恩泽,白白的蹉跎的了她们的一生,只有皇帝死去,她们才能获得精神意义上的解脱。

皇帝要防范大臣,无论是那些尽忠报国的,能和自己通力合作的,抑或是那些心怀鬼胎的奸臣,佞臣,皇帝都要防范。

怀疑,这是皇帝的天性,尤其是在帝国风雨飘摇之际,皇帝更会因为身边人,底下人任何微不足道的行为而拨动他敏感不安的神经。

(咸丰帝)

诚然,这不是咸丰一个人所面临的情况,这是历代封建帝王的宿命。

所以,虽然大清已经是千疮百孔,金瓯不全,咸丰还是把帝国的权力做了一次十分均匀的划分。

他把一枚名为“御赏”的印章交到了皇后钮祜禄氏的手里,又把一枚名为“同道堂”的印章交到了载淳的手上,当然,当时的“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持,老皇帝钦定,载淳亲政之后慈禧必须归还。

帝国的所有政务,诏书,谕旨,都要由八大臣联合拟定,然后上呈中宫,印下“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大印才能生效。

咸丰要把钮祜禄氏的身份永远摆在叶赫那拉氏之上,但两个未来的太后还要携手同力钳制八大臣。

此番做法,可谓是煞费苦心。

然而咸丰还是低估了慈禧的野心。

他病逝后不久,慈禧很快要求插手政务,主理一干事宜,而绝不做一个毫无实权的盖章机器。

慈禧很有野心,顾命八大臣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听说慈禧蠢蠢欲动,摆出了十分坚决的态度,竟然全体“搁车”了。

(慈禧太后)

所谓“搁车”,意思就是八大臣表示,你慈禧如果想要接手工作,那你就大包小包全包揽,所有的工作全都你来干,我们不干了,我们下班。

八大臣如此强硬的态度使得慈禧明白,单凭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和他们抗衡的,想要击败这些顽固不化的大臣们,必须找到强而有力的外援。

于是,慈禧找上了恭亲王奕訢。

奕訢,这是咸丰的父亲道光皇帝的儿子,当年储位之争的失败者。

虽然恭亲王是失败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咸丰内向胆小又自卑,身体还有轻微的残疾,完全不像是做皇帝的样子,反而是这个一直在跑前跑后,和洋人打交道的王爷更有能力。

巧的是,此时的恭亲王也正有把八大臣驱逐出朝廷,赶回老家种地的想法。

因为,在恭亲王看来,无论是出于国家的角度还是出于家族的角度,自己的哥哥咸丰都不应该把自己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

站在恭亲王的角度上,这事儿当然很不公平,但如果站在咸丰的立场上,则是完全合理的。

当年道光选储的时候,如果不是自己摊上了杜受田那样的老师给自己支招,自己怎么可能击败这个处处比他优秀的弟弟?

说到底,千防万防,还是要防自己人。

天下之事,仰而求者难,俯而求者易。

(恭亲王奕訢)

如果恭亲王及早的懂得收敛锋芒的道理,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不过很显然,恭亲王并不认命。

由于咸丰对自己在政治上是疏远的,所以即便贵为亲王,但自己却没有实权,所以他对八大臣愤恨不已,面对慈禧的合作要求,他毫不犹豫的就通过了OA审批。

强强联合之下,慈禧矢口否认老公咸丰留下的遗诏,质疑其真实性,又拿过慈安的“御赏”印章,连同自己暂理的“同道堂”印,突如其来的发布了一道新的命令:斩杀肃顺,责令载垣和端华自尽,余下大臣或革职或流放,顾命团队就此分崩离析。

有读者可能会问,八大臣都是帝国顶尖的人才,是人精,他们怎么可能乖乖束手待毙?

诚然,他们不是小绵羊,不是案板上的鱼肉,他们理应是要反抗的——如果不是恭亲王奕訢已经联合负责京畿地区的武将僧格林沁完全控制了紫禁城的话。

夕阳西下,八大臣给年幼的小皇帝拟定的年号“祺祥”也被慈禧改成了“同治”。

禹承舜禪,与尧同治。

慈禧定下的这个年号,想来是很有深意的,她是在昭告世人,大清不是爱新觉罗氏的大清,在这个名字的身旁,还要加上她叶赫那拉。

(同治帝)

咸丰十一年,同治即位。

同治十二年,皇帝亲政。

皇帝亲政的前一年,湘军创始人曾国藩去世。

而皇帝登基不过两年时间,就龙驭上宾,撒手而去。

儿子同治的离去慈禧固然伤心,但对这个把权力看得比亲情还重要的女人来说,她一万分悲伤之余,恐怕也有一丝窃喜。

她终于能名正言顺的统治这个王朝,也许八年,也许十年,也许是半个世纪。

悲风动地,拂过紫禁城的秋。

当年咸丰皇帝绞尽脑汁的想要遏制住慈禧的野心,最终,老皇帝那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安排,却成为了自己枕边人的,垫脚石。

0 阅读:29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