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深秋,郑州某高校的教室里,刘鸣鸣正在讲授管理学原理。他说到激动处,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字迹透着一股子倔强劲儿。
“老刘今天讲得特别来劲。”同事王教授端着保温杯,笑着打趣。
刘鸣鸣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末:“我要辞职了。”
“啥?你疯了吧!”王教授的茶水差点喷出来,“你可是咱们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前途无量啊!”
刘鸣鸣看着窗外的梧桐树,眼神坚定:“改革开放的机会就在眼前,我不想错过。”
那时的刘鸣鸣,个头不高,戴着圆框眼镜,一副书生气。谁能想到,这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年轻教授,会在十几年后创建一个食品帝国?
辞职后的刘鸣鸣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商业知识。他先后在房地产公司、贸易公司打拼,学会了谈判、管理、市场营销。每到一处,他都会掏出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记满笔记。
“你看他那样,哪像个做生意的?”有人笑话他,“还是个读书人脾气。”
刘鸣鸣不以为意:“知识就是力量,商场如战场,不懂行怎么打仗?”
2001年,已经商海浮沉多年的刘鸣鸣,来到厦门考察一家速冻食品厂。
“刘总,这行水太深了。”老板娘热情地端来茶水,“三全、思念两大巨头,市场都被他们占完了。”
刘鸣鸣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他们占的是超市,咱们可以从农贸市场切入。”
“农贸市场?”老板娘愣住了,”那可是最苦最累的活儿啊!”
“越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越有机会。”刘鸣鸣笑得像个顽童,“我这个当过教授的,还怕下苦力?”
不久后,安井食品诞生了。创业初期,刘鸣鸣带着团队走街串巷。那个西装革履的前教授,穿着白背心,扯着嗓子在市场里吆喝:”新鲜馒头,刚出笼的包子,便宜又好吃!”
“你看那个卖包子的,戴着眼镜,说话文绉绉的。”小贩们私下议论。
刘鸣鸣却乐在其中:”大学讲台上讲理论,菜市场里讲实践,都是一样的道理。”
2007年,公司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米面厂年收入2.8亿,火锅料才2亿还在亏损。
“刘总,咱们该收缩火锅料业务了。”财务总监建议道,”这么亏下去,公司撑不住啊!”
刘鸣鸣站在落地窗前,望着街边排队的火锅店,陷入沉思。他想起了当年在讲台上讲的企业转型理论。
“不,要转型就要彻底转!”他一拍桌子,“全力做火锅料!”
“刘总,你这是要把咱们的'摇钱树'砍了啊!”副总急得直跺脚。
刘鸣鸣推了推眼镜,笑容里带着倔强:”你们看看小肥羊的市值,再看看火锅市场的增速。不冒险,就永远追不上别人!”
五年后,安井食品的营收突破14.3亿,火锅料占了10亿。刘鸣鸣的决断,让公司站稳了脚跟。
2017年,公司上市。刘鸣鸣站在敲钟台上,想起了那个在讲台上谈论企业管理的自己。
“老刘,咱们现在这么好,是不是该歇歇了?”董事会上有人提议。
刘鸣鸣摇摇头:”预制菜的风口来了!现在不上,就永远追不上了!”
很快,公司收购新宏业食品、新柳伍食品,杀入预制菜市场。从小龙虾到藕盒,从酸菜鱼到小酥肉,安井食品的产品线不断扩张。
2022年,公司年收入突破百亿,利润超过十亿。那个曾经在市场里吆喝卖包子的教授,带领安井食品成为行业”三冠王”。
可是,2024年的安井食品遇到了新的挑战。预制菜增长放缓,小龙虾价格暴跌,股价从高点跌去三分之二。
“刘总,要不咱们先观望观望?”高管们担忧地问。
“观望?”刘鸣鸣指着桌上的资料,”全球预制菜市场2026年能达到万亿美元!现在正是出海的好时机!”
他宣布了公司赴港上市的计划,要把中国速冻食品卖向全世界。
“刘总现在是真急了。”有员工私下议论,”以前从没见他这么着急过。”
其实刘鸣鸣心里清楚,企业经营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他也知道,鲁莽冒进同样危险。
深夜,刘鸣鸣站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自己的照片:年轻时的教师照、创业时的市场照、上市时的敲钟照...每一张都记录着不同的人生阶段。
他拿起桌上的烤肠,若有所思。也许,下一个转型点就藏在这小小的食品里?
从郑州的大学课堂到厦门的农贸市场,从单一的速冻米面到多元化的预制菜,刘鸣鸣用二十多年时间,把一个小作坊做成了行业巨头。
但商海无涯,每一次成功都可能成为下一次失败的伏笔。昔日的教授、今日的企业家,不知道未来还要面对多少次转型与抉择。
夜色渐深,刘鸣鸣关上了办公室的灯。他的身影在玻璃幕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就像一个永远在追逐梦想的孤独行者。
前方的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是安井食品要面对的,也是所有在商海中拼搏的企业家们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