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老是做噩梦,是心理问题还是身体在报警?医生告诉你真相

永长谈健康 2025-04-26 13:28:12

“昨晚又做噩梦了!梦见自己在逃命,醒来一身冷汗,心跳得像要跳出来……”——这是网友小李最近在朋友圈的吐槽。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仅仅是小李,他的好几个同事也有类似经历,有的人梦见被追杀,有的人梦见考试挂科,甚至还有人总是梦回高考考场。一天上班时,大伙儿讨论谁的噩梦更精彩,结果大家满脸都是困倦的黑眼圈和无奈的叹息。“白天已经够苦了,为什么晚上还不能放过我?”小李苦笑着说。

噩梦,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像小李这样,晚上常做噩梦的人,远远不止少数。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国人睡眠质量报告》,近34.8%的成年人表示最近一年内频繁做噩梦,而强烈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度噩梦困扰者”也达到5.6%。不少人在网上吐槽:有时噩梦比现实生活还累人,早晨醒来反而更疲惫。

那么,噩梦到底是心理的问题,还是身体出毛病了?

一、噩梦的“真相”——心理压力是主因?

临床心理专家指出,噩梦首先与精神和心理压力关系密切。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医生刘主任介绍:噩梦其实是压力“泄洪口”,当白天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或是最近经历了负面事件,脑中的焦虑、恐惧感就会通过噩梦释放出来。

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压力状态下的人,做噩梦的概率高出普通人2~3倍。这是因为在睡眠的REM(快速眼动)阶段,大脑会对已存储的情感记忆进行整合,过度紧张的大脑更易出现可怕想象和记忆片段的拼接,于是形成了噩梦。

女性由于在生理周期内激素波动更大,对压力的敏感度更高,所以数据也显示女性做噩梦的比例高于男性。

二、身体“报警信号”也不能忽视

当然,老是做噩梦,真的只有心理问题吗?其实未必。医生提醒,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出现频繁噩梦,尤其伴有夜间心慌出汗、喘不过气,非常有必要警惕是不是身体在“报警”。

(1)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慢性病患者,临床上容易在夜间出现自主神经紊乱,噩梦、惊醒、夜汗频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一项研究中,高血压患者夜间噩梦发生率高达普通人群的1.8倍。

(2)服药与物质影响:像部分安眠药、抗抑郁药如果剂量不合适,反而刺激大脑皮层,导致噩梦增多。此外,饮酒、吸烟也是高发诱因,数据表明:睡前饮酒人群做噩梦概率提升至30%。

(3)睡眠呼吸暂停/缺氧:医生指出,很多时候,睡眠时呼吸出现短暂停止或者气道狭窄,导致大脑“惊恐”反应激活,也会触发噩梦。数据显示,超过60%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持续噩梦经历。

三、噩梦不可小觑,持续多久需要看医生?

很多人觉得噩梦只是一时的心理反应,但如果每月超过1~2次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清晨醒来心情持续低落,建议及时就医。

噩梦引发的长期失眠,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情绪问题频发。《柳叶刀•精神病学》曾发布数据:连续两周以上睡眠被噩梦严重干扰的人,抑郁、焦虑风险上升73%;工作效率、生活满意度均大幅下降。

四、如何自救?

1. 规律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疲劳

2. 睡前减少刺激性信息输入,如惊悚、压力新闻及视频

3. 保持卧室舒适静谧,避免睡前饮酒、抽烟

4. 日间运动缓解压力(晚饭后散步、拉伸)

5. 睡前冥想、呼吸训练、听舒缓音乐,帮助放松情绪

6. 噩梦内容反复者可记录梦境,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评估是否有焦虑抑郁倾向

7.伴随心慌、胸闷、出汗等身体症状,应到医院做基础疾病筛查,如心脏病、呼吸系统问题等

结语

回到小李的困惑:睡觉总做噩梦,原来是心理、身体“双重信号”。有时,它是你压力太大的泄洪阀,有时可能是机体健康在悄悄报警。如果你和身边人也常常为噩梦所扰,不妨试试医生的建议。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机构。别让噩梦,偷走了你宝贵的每一个夜晚!

0 阅读:13
永长谈健康

永长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