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失眠多梦,别怕助眠药伤身,比喝牛奶睡得香,一觉无梦到天亮

永长谈健康 2025-04-24 06:52:34

在这个不断追剧、日夜刷手机、恨不得24小时不停下来的时代,好好睡觉,竟然成了一种奢侈的需求。

有些人头一碰枕头,就能呼呼大睡到天亮;有些人却是躺下后大脑瞬间开启“夜场模式”,越睡越清醒,或即使睡着,也是梦境连连,半夜频繁惊醒,次日精神萎靡。

失眠这个词,已经不再新鲜。不少人却对“助眠药”抱着强烈的抵触心理:一提“药物”,便说是“洪水猛兽”,怕依赖、怕副作用,宁愿长期忍受失眠带来的痛苦,也不敢尝试合理用药。

其实,大可不必将助眠药视作敌人。

晚上睡不好,不是你“矫情”,而是身体的真实报警

很多人误以为失眠仅仅是“睡不着”、“夜里梦多”那么简单,但真正的失眠却包括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清晨早醒,以及睡后疲惫不堪等多种表现,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达38.2%。研究更表明,长期失眠不仅让人情绪变差,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更严重时甚至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长期失眠,就像是身体的警报器在提醒你:“需要帮助,不管用哪种方法,要先睡好觉”。

助眠药不是毒蛇猛虎,而是帮你入眠的安全桥梁

许多人谈“助眠药”色变,认为吃了就会上瘾,或造成身体损害。然而实际上,多数助眠药并不是这样。

比如,近年来被关注到的植物来源药物——盐酸罗通定片,它是由传统中药延胡索中提取出来的延胡索乙素制成,经科学鉴定,从延胡索中共提取出13种延胡索素,明确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发现延胡索乙素不仅可以镇静安神,还同时兼具镇痛、安眠的双重功效,尤其是对焦虑烦躁、多梦易醒、入睡困难等问题有不错的改善效果。相比传统的化学合成药,这类天然药物不但效果确切,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副作用也相对较小,不易产生药物依赖。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有慢病的人,常规助眠药可能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有肝肾负担,而罗通定类天然药物在这方面则相对更安全。不过需注意的是,帕金森病患者应避免服用此类药物。

助眠药是得体的助力,不是强力的强迫

有些朋友常向我吐槽:“晚上喝个热牛奶也是自我安慰,睡着了也是频繁做梦,越喝越心急啊。”

确实,必须承认,牛奶、泡脚、催眠音乐这些方法虽简单易行,但若情况较为严重,效果不一定理想。

就像你感冒时会选择退烧药,胃不舒服会吃点制酸药,失眠如果长期严重,通过医生指导下的药物干预,本质上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只要控制好剂量和服用频率,合理的服药并不会带来令人恐惧的药物依赖。科学研究也发现,短期或间断使用合适的助眠药物,依赖性风险非常低,而长期失眠反而容易发展成焦虑、抑郁,甚至免疫力下降,带来更大的伤害。

“好好睡觉”并不是软弱,而是自我关爱的成熟态度

似乎不熬夜就是不奋斗,一吃药好像代表了失败。但睡眠不是浪费时光,它更像是每天给你的身心系统进行深层次“修复与升级”,良好的睡眠能帮助大脑巩固记忆、清理神经代谢废物、修复细胞损伤。而长期睡眠减少,也就意味着大脑没机会完成“维修保养”,时间久了,自然会频频“崩溃”。

因此,未必非得去硬撑“不吃药靠自己”,而是要保持理智:如果睡不好,不妨先用药物辅助睡眠,稳定之后再考虑逐渐过渡到非药物疗法,比如心理放松训练、认知行为干预、规律作息调整等等。

在过去,人们常把吃助眠药当作需要隐秘的事,好像这是“不良习惯”的标签。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失眠和其他疾病一样,并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而是一种生理与心理共同影响的健康情况。就像近视的人会戴眼镜,失眠的人适当服用药品改善,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管理方式,没有必要为此贴上“有病”标签。

从失败中走出来,到良好睡眠的一小步

真正的目的不是终身靠药物,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帮助我们恢复正常睡眠节律,再一步步减少用药,直到回归完全自然睡眠状态。

药物是一座桥,把我们从睡眠不足带来的恶性循环中暂时带出,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改变作息、改善睡眠习惯,以及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状态。

如果长期受到失眠困扰,不要抗拒向医生求助,科学识别并解决失眠问题,这和我们为了治好牙疼而去看牙医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面对失眠,别再焦虑和恐惧,更别傻傻“死扛”。

助眠药不是可怕的“毒药”,而是帮助你恢复睡眠规律的合理工具。只要适量、适度、科学合理使用,比起民间随口相传的那些小偏方,可能更有效果、更有针对性。

认真对待睡不好的你自己,允许自己安心地进入梦乡,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智慧。

0 阅读:291
永长谈健康

永长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