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辛开苦降法”:可调畅气机,平衡升降

鸿朗说健康 2024-08-13 13:47:41

辛开苦降,是一种中药治疗疾病的用法,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病证的气机病变。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 辛开苦降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中温法、清法的合法,也称为温清并用 ,属于和解之法。临床上应用辛开苦降方法治疗疾病的大家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伤寒上首创了辛开苦降法治疗胃肠寒热错杂证的泻心诸方。

从八法来说,是温清的合法;从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伍及苦与辛味药的组合;从方剂来说,主要来源于泻心汤类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

根据实践体会,苦降辛通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既可用于治疗温病的湿热证,而对杂病中胃痛、痞满、呕吐等病证适用机会尤多。

从病名联系,涉及到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及胆石症、胆道蛔虫或并发感染、胰腺炎、肠伤寒等多种疾病。

概言之,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同时,若其他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而致胃气通降失常者,亦可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苦辛合法。

所谓辛开苦降法,就是辛温和苦寒药物并举,两类药物互相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辛能散,能升,苦能泄,能降,辛温之品可以温运脾阳,益气升清,苦寒燥湿之品可以肃降浊气,祛除有形之邪,清气升,浊气降,脾胃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人体又恢复了动态平衡。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各种功能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变化,必须依赖气机的不断升降,出入变化,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表里相配,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在饮食受纳,消化,以及水谷精微的吸收,传输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通过脾升举清气,胃气肃降浊气,升降相依,生生不息,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的平衡,当平衡被破坏后,人体的脾胃和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

01 药义分析

苦寒与辛温药合用,其药理功能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一、调整气机升降

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和健胃;辛温药性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

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痛呕能平,气机升降得和。

二、互相制约偏胜

苦寒太过,寒凉冰伏之性每易戕伤脾胃阳气,少佐辛温之品,可制其偏弊;

从另一面来说,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必要时适当合伍,可免助热生火。

三、作为反佐从治

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情况、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如能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火热上冲的呕吐,纯投苦寒而上逆不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从药物炮制来看,姜汁炒黄连或山栀即有寓辛于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及大黄等,这几味药虽然都有清热泄痞的作用,但区别对比而言:

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芩、连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山栀清胃降火,散郁除烦,导热下行;大黄清热泻火,下滞破结,走而不守。

因此,湿火,口苦粘、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当取大黄。

一般来说,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应用大黄的机会很少,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又需要配合大黄以加强泄热散结开痞的作用。

常用的辛温类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梗、吴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当按其特长分别选择。

如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者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合;厚朴燥湿宽中,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萸温中利气,入肝解郁,可治肝胃郁火上逆。

以上列举之两类药,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或同时采用二三种协同增效。

02 辨证要点

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脏器重点在胃,而与肝胆及肠密切相关;

发病机理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与其他病邪互见,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各种证候者,俱为苦辛法的适应指征。

临床表现以痞满、脘痛、呕吐等证候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质红,脉弦或兼滑、兼数。

一、痞满

指心下胀闷如塞,气闭不舒,按之濡,或硬满似有抵抗感,是为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调。

二、脘痛

胃部疼痛,连及胁肋,痛势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热、烦满。是为寒郁热伏,或冒热火郁,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三、呕吐

多见呕吐酸苦,甚至食入即出,常有噫气,或见干呕有声,或见恶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杂。

是寒格于中,拒热于上,火逆上沖;或肝胆郁火上逆,胃气不降;或痰湿与郁热互结,胃气上逆所致。

必须指出,如无热郁的病理表现,仅单纯由于寒、痰、湿浊、食、虚等所导致的痞、痛、呕,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的适应症,但在必要时,也可根据互相制约或从治之意,温清合用,寒热并投。

03 临证应用

临证应用“苦降辛通法”,首先应当注意掌握苦寒与辛温药配合的比例。

一般来说,多以苦寒为主,辛温为辅,但在临证时还应根据具体症状表现,辨别寒与热的轻重相应施治。

如寒热相等者,宜苦辛平衡;热重于寒者,当以苦降(泄)为主,少佐辛通;寒重于热者,当以辛通为主,佐以苦降(泄)。

从药味和药用剂量两方面加以调配,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则当针对病理的错综兼夹分别选药,既要明确邪热郁结中焦是其基本变化,同时,还当注意兼邪的不同,区别寒,痰、湿或气火内郁等各种情况。

并且,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伍以温中散寒、燥湿、化痰或升散郁火之品,兹分别列述其证治如下。

1

寒热错杂证

脘部疼痛痞胀,或有恶心呕吐,或肠鸣下利,口渴而冷饮不舒,苔白罩黄,或边尖露红,脉细弦。

治当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

仿连附六一汤、栀子附子汤等方意。

用黄连清胃泄热,配干姜温中散寒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下利;

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

亦可配桂枝温散解表,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腹痛、呕吐、泄泻、胸脘烦闷、恶寒、发热、少汗等。

若胃中沉寒与郁热相杂,胸痞切痛,可用栀子配附子清郁热而祛阴寒之邪。

由于寒热错杂之证,热象每易掩盖寒的一面,临证时应当仔细辨别,以免独用苦寒而致伤阳。

2痰热互结证

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粘腻,脉弦滑。

治当清热与化痰并施。

仿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清中汤(即栀连二陈汤加草豆蔻)方意。

用黄连、半夏辛苦相合、清热化痰开结;如痰热夹食,脘部饱闷满痛,按之硬,嗳腐,大便不畅,可加枳实、莱菔子等消食化痰导滞。

3湿热中阻证

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治当清热与燥湿并施,可仿连朴饮(黄连、山栀、厚朴、半夏、豆豉、石菖蒲、芦根)方意。

川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

夹有积滞,腑实热结,或便下不爽者,参以大黄、枳实;

如属感受湿热时邪为病,兼有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心烦,可配豆豉、山栀,微苦微寒,一开一泄,以清解郁热。

临证时应注意湿与热的比例和消长情况用药,防止偏用辛温燥湿药助长热邪,或过于苦寒而致湿遏不化。

4胃热火郁证

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噫气,干呕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

治应在清泄胃热的基础上,配合辛味药开散郁火。方如栀子干姜汤、左金丸、连苏饮、清中蠲痛饮(即越鞠丸加黄连、生姜)等。

如郁火胃痛,痛而拒按,心中烦满而热者,当用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佐以发散;

肝经气火犯胃,脘部痞痛,胁痛,吐酸嘈杂者,当用黄连合吴萸泄肝和胃,清中理气,解肝郁,泻痞结;

气滞热郁,胃失和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呕者,用黄连合苏梗清热降逆,理气和胃。

肝胃气火郁结的疼痛、呕吐,在用苦辛法时,必要者还可佐入酸味药,与苦味药相合以加强泄热作用,称为苦辛酸法,如黄连、吴萸、乌梅、白芍合用,即属此意,代表方有乌梅丸。

临床观察,对肝胆病的脘胁疼痛,如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确有一定的疗效。

若胆木克胃,腑气失于通降者,还可佐以利胆通腑之品。

由于胃热火郁证的病理是“气郁化火”,因此,在治疗时应按“火郁发之”的原则考虑,不宜单纯苦寒逆折,以免郁热不得宣泄。

此外,在用苦辛通降法时,若邪实与正虚互见,还当注意补虚的一面。

如湿热、郁火证,病久耗伤胃阴,症见脘中灼热,口干渴,舌质干红,脉细弦数者,当佐以甘寒,配合麦冬、石斛、花粉、沙参之类,或取苦辛酸甘复法;

寒热错杂证迁延病久,胃气虚弱,症见脘痞气逆,呕恶、食少、舌质淡、脉细弱者,当寒热补泻并投,配合甘温益气之品,仿半夏泻心汤意,用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

至于阳虚热陷,痞而恶寒汗出者,又当仿附子泻心汤意,一面用附子辛温扶阳,一面用黄连苦寒泄痞。

一般而言,在用苦辛法时,需要配合养阴或益气的并不多,但某些慢性久病,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虚弱情况较显者,又当复合并用。

《黄帝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早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枢》说:“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将寒热苦辛的药品,共用于湿热,寒邪阻于中焦,导致胃气壅滞,升降失调,脏腑不和,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胃肠,肝胃,胆胃不和的痞证,小结胸,腹痛,狐惑等病证,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位多以脾胃为主,《伤寒论》中体现辛开苦降的方剂很多,除了泻心汤类之外,还有黄连汤,小陷胸汤,栀子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但尤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

后世对辛开苦降法的应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如李东垣,叶天士等。辛开苦降法是应对脾胃气机紊乱的中正之法。由于临床我们遇到的脾胃肠道疾病多为慢性久病,在病因病机上一般多为寒热错杂较多,加上平时生活饮食的不注意,治疗非常棘手,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要莫泻火要莫温中,只会加重疾病的转化方向,造成胃肠过寒或者过热。要想有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必须采用寒热并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泻心汤中以辛温的半夏干姜与苦寒的黄连黄芩为基础方,采用辛苦合拟,寒温并用,升降同施,相反相成,从而达到了开结通阳降逆邪热的效果。由于用药侧重面不同,治疗也有区别,如在三大泻心汤中,从比例分析,半夏泻心汤重用半夏,故消痞之力最强;生姜泻心汤,用干姜之外,又加用生姜,故温阳化饮的力量最强;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故补胃气的功效最强。

《黄帝内经·素问》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池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在大量的中药里,升浮药多具有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有苦、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辛味属阳,苦味属阴。辛苦药味的组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共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保证气机在人体内正常地循环。辛开苦降药物的组成临床分为二种情况,其一是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辛苦两味,如吴茱萸,就有调理气机的作用;其二是由辛、苦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来调理气机。比如临床常见的治疗胃病的黄连与干姜配对方法。

临床上辛开苦降配对的药物很多,如干姜配黄连,黄连苦寒泄热,干姜辛温散寒补脾之阳。肉桂配黄连,肉桂导上浮之心火下交于肾,黄连泄有余之心火。一冷一热,一阴一阳,阴阳相济,失眠的治。半夏配黄连,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开中焦之热滞,半夏辛温,祛痰降逆,以开中焦气氛之湿热,两药合用,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脾胃之升降,能泄心下湿热之痞塞,化痰浊之结,使中焦得和。木香配黄连,二药均能治痢,黄连清泄湿热,木香行气止痛,除里急后重,二药合用为苦辛通降,寒温并施之法,主治湿热性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常与葛根黄芩同用。吴茱萸配黄连,就是《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黄连苦寒写肝胃之火,降逆止呕,吴茱萸辛热以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两药相伍,辛开苦降,泻肝和胃,主治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横逆犯胃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等症。

现在我们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治疗的疾病,主要适用在脾胃病及肝胆等消化类疾病比较常见。由于脾胃互为表里,同时有归属中焦,中焦主运化平衡升降,如果发生病变,多表现为升降失衡,脾气不升则泄泻腹胀,卫气不降则呕吐,心下痞塞。脾胃互相影响,一般会同时发病。所以在发病时,脾湿容易伤及胃腹,另一方面,胃热又会侵及脾脏,从而造成脾胃湿热交结难除的错杂证。古人说得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辛开苦降法体现了苦以清降,辛以宣发,苦辛合用,升降得复的治疗原则。总之,仲景开创的辛开苦降法是调理脾气气机升降,恢复气机正常运行的首选方法,遇到此类病证,均可斟酌使用。

0 阅读:6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