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谷,太阳升起的地方,他究竟隐身于中国哪里?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6-26 17:36:46

旸谷,自古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中国拥有很高的名气,张衡在《东京赋》中写道:“左瞰旸谷,右睨玄圃”,将“旸谷”与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地“玄圃”并称,是一处让人憧憬神往的地方。历史上真正的旸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成为未解之谜。

在古代《尚书》《山海经》《史记》等典籍中,都记录着“旸谷”这一处特殊的地方。《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汉代马融在“旸谷”条下注云:“旸谷,海嵎夷之地名。”意思是帝尧为了天下民众的安宁与和睦,派遣四位天文官来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地点,在一年中两次昼夜等分、白天时间最长、白天时间虽短这四天,黄昏时观看四仲中星上中天,就可以测定一年中的二分二至,以配合尧都的天文观测,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

嵎夷与旸谷是什么关系?汉孔安国释曰:“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旸谷、嵎夷一也。”《禹贡锥指》说:“据日所出谓之旸谷,指其地名即称嵎夷。”也就是说历史上旸谷和嵎夷是指一个地方。在现实中,旸谷应该是东方嵎夷居住地的一个地点。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知道作为“旸谷”要有几个必要条件,第一,旸谷一定在大禹时期九州之一青州的东面,即山东泰山以东的这片区域;第二,旸谷是羲仲测定春分的地方,那么这里一定要有能够观测天象的观象台;第三,旸谷一定要在嵎夷的居住地。

春分时分,日出旸谷

31号石塑龙苍龙戏珠奇观

方山风光

要制定历法,就要有观测天象的观象台,就会留下天文观测台的遗址。早在夏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专门观测天象的场所,叫作清台,后也被称为神台、灵台或观台。我国古代的天文台,既是天文观测基地,也是奉神占星的场所,历朝历代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在《诗经·大雅·灵台》写道:“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西汉时期,在长安城城郊筑有“候景之台”,高15仞,台上放着观测天象所要使用的仪器,其中包括浑仪、相风乌和铜表等。宋朝十分重视天文观测,在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设有4个观星台。元代时,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城东南处设观星台,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

登封古观象台

北京观耕台与春分时皇帝要亲自开犁耕种的一亩三分地

祈谷坛与祈年殿

蕴含着一年节气时令的祈年殿内部景观

27号祭坛与旸谷风光

在山东省栖霞市南面,杨础镇方山和唐山两座平顶山之间,五龙河上游的这处谷地,从2011年开始,一些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志、烟台晚报等都将目光投向了这里,认为这里就是《尚书》中记载的帝尧的大臣,天文官羲仲到嵎夷之地确定春分的“旸谷”。这里位于大禹时期九州之一青州的东面,方山上发现远古时期能够观测春分、秋分的观象台;历史上这里是嵎夷的居住地,符合作为旸谷的所有条件。

历史上的旸谷

嵎夷是中国东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尚书·禹贡》写道:“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这是嵎夷在史籍上最早的记录。因为古代典籍总是将嵎夷跟旸谷一起介绍,旸谷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大家认为嵎夷一定在东方,而且嵎夷应该有太阳崇拜,据此,专家又认为嵎夷就是《后汉书·东夷传》中的阳夷。嵎夷崇拜太阳,住在东方,因此在帝尧要制定历法的时候,派遣自己的天文官羲仲来到嵎夷旸谷测定春分。古代“禺”、“隅”与“嵎”通用,据此有人认为嵎夷来自于禺部落,认为是禺部落迁移来到东方海岸一带,与当地人融合形成的一个部族。旸谷应该就是嵎夷居住地区的一处进行太阳祭祀的地点。

37号石塑龙头祭坛与方山平原

“昜”是“旸”(暘)、“阳”(陽)的最初文字,也为通假字。《说文解字》解析:“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众皃。”其实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太阳。后又加“日”和“阜”成阴阳的“旸”和太阳的“阳”;此后一般通用“阳” 字,而“昜”渐渐被忽略。字1、字2是昜字甲骨文写法,字3、字4、字5是昜字的金文写法。《师古注》写道:“昜,古阳字。”也就是说昜字在古代和阳字是一个意思,一旦在古代文字中出现昜这个字的部首,就会与太阳有关。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中的昜是上面一个日字,代表太阳,底下一个下字去掉一点,整体表示太阳在天上,照耀大地,金文继承了甲骨文这个意思。因此字1、字2、字3、字4、字5这种昜字象形文,表达的就是太阳在一个山顶平原上升起的景象。

昜字的演变

日出旸谷

方山落日

“昜”字加上日字旁就是“暘”字,现在简化为“旸”,它与“昜”本是一对古今字。“昜”的本义就表示太阳、阳光,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日”呢?这是因为“昜”再造其它字的时候,它充当了声音符号,使其意义符号的功能淡化。为了进一步表示阳光与日有关,古人又加了“日”字旁再造“旸”字来特指阳光。在栖霞这处被认为旸谷的谷地东西两面,都有一座平顶的大山——唐山与方山,清晨,从方山观看东面唐山日出,和字1、字2、字3、字4、字5这种象形文字看到的景观就非常贴切。

方山风光

春分时节,日出旸谷

1984年,考古专家在陶寺遗址晚期的H3403灰坑出土了一件朱书文字扁壶,扁壶上有两个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距今有4000年,是一种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关于扁壶上的这两个文字,一个为“文”,这个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但是,第二个到底是什么,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因为陶寺是尧都平阳的地望,于是一些专家认为这个字是“尧”,也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一个“昜”字。

大家可以看一下“昜”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是不是跟这个字很接近,表现的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了,这不正与“平阳”所表达的“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一个意思吗?说明这里就是尧都平阳。在《尚书·尧典》中,关于尧的记载,有一半是跟天文有关,说明帝尧对天文历法的重视,是对历法的制定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天文、历法最关注的是太阳的运行,在尧都平阳发现带有“阳”字的扁壶恰好证明这种记载。因为帝尧在自己的都城平阳让羲和制定历法,让羲仲到嵎夷旸谷测定春分,所以,在历史上尤其中国的天文历法史上,这两处地方就被紧密联系起来。

陶寺遗址朱书文字陶扁壶上的“文”字

陶寺遗址朱书文字扁壶上的文字是“尧”、“昜”?还是其它?

日出旸谷

陶寺遗址观象台

嵎夷始祖为黄帝部落的一支

胶东半岛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嵎夷的发源地,栖霞位于胶东半岛中央,留有很多与嵎夷相关的史料和传说。《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这是史书上最早对嵎夷的记录。历史上关于“嵎夷、旸谷”在那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尚书·孔氏传》曰:“《禹贡》青州云:‘嵎夷既略。’青州在东界外之畔,故云东表之地称嵎夷也。”“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旸谷、嵎夷一也。”

《后汉书·东夷传》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赞曰:宅是嵎夷,曰乃旸谷。巢山潜海,厥区九族。”是以九夷为嵎夷;于钦《齐乘》以宁海州为《禹贡》嵎夷。宁海州,今之牟平、文登一带,文登古属宁海州所辖。通过上面的种种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嵎夷和旸谷在什么地方产生不同意见,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胶东半岛一带。

烟台海滨

嵎:山弯曲的地方,同“隅”,即:靠海边的弯曲之山处。海隅:靠海边之处。因为嵎夷历史记载的缺失,留下了很多谜团。又因为嵎夷崇拜太阳,可能跟天文观测有关,或者说他们也是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家族。古时候“禺”、“隅”与“嵎”通用,据此有人认为嵎夷来自于禺部落,始祖为黄帝部落一支的禺部族首领,称“禺虢”。

《大荒东经》写道:“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䝞是黄帝的儿子,东海之神,禺京是禺䝞的儿子。禺京又作禺疆、禺强,是颛顼帝的大臣,被认为是北海之神、冬神。《山海经》中的东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海,北海相当于现在的渤海。黄海沿岸像青岛地区历史上被认为是嵎夷的居住地,渤海沿岸像蓬莱地区也是嵎夷的居住地,因此可以推测禺䝞来到黄海地区定居,逐渐壮大,被认为是东海之神,后来儿子向北禺强迁徙到蓬莱地区,逐渐壮大,被认为是北海之神,成为北方神,冬神,这就跟天文历法有关了。因为嵎夷跟禺䝞、禺强生活的时间、定居的地方相重合,认为嵎夷是禺部落演化而来是可信的。栖霞在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嵎夷的居住地,所以旸谷在这里是可能的。

方山圈子墙

在古代历法书《月令》中,专门记载了四时之神——春天之神东方句芒、夏天之神南方祝融、秋天之神西方蓐收、冬天之神北方禺强,句芒、祝融、蓐收、禺强四个名字是将春、夏、秋、冬拟人化了。《山海经》还描述了这四神的形象,句芒是人面鸟身,祝融是兽身人面,蓐收的左耳戴着一条蛇,禺强是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戴着一条青蛇,形象颇为怪异。而且四神的座骑也非同一般,句芒、祝融和蓐收都是乘两龙而遨游,而禺强是脚踩两蛇。其实,蛇也可以看做龙的一个化身,《史记·外戚世家》写道:“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四时神乘龙御天与远古时期的帝王基本都有乘六龙而御天的记载,其实可以看做他们都是在观测天象,如苍龙星宿,制定历法。

羲和乘龙制历

羲和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份多有变化,帝尧时羲和是他的天文官,自此以后,羲和家族就与天文历法、龙、旸谷息息相关。《尚书·尧典》写道:“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马融在“旸谷”条下注云:“旸谷,海嵎夷之地名。”嵎夷又叫郁夷,来自胶东半岛一带的某处地方。《史记·历书》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远古先民们很早就观测和掌握了东方苍龙星宿的不同变化与节气月份之间的关系,汉代易学家记录的远古于授时、占卜的一种太阳历法——六龙季历的天象。先秦、秦汉的古籍记载远古帝王几乎都有乘龙制历的历史:《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纪,当指记时制历的“历正”官;龙纪,指历正制订的以龙为纪的历法。《淮南子》记载:“爰息六螭”高诱注:“日乘车架于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北海公园九龙壁

方山32号石塑龙

方山十景——怪石凌霄

各种古籍记载“乘龙登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即以苍龙星宿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也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其观测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乘六龙以御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御者羲和,也应该在前2400年左右,以六种龙态的天象为主要根据,发明了一种六龙季历的太阳历。羲仲是羲和的儿子,他被派遣到东方嵎夷旸谷“乘龙制历”,这与方山大量石塑龙相对应,说明这里应该就是嵎夷旸谷。

旸谷与天文观测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天文历法既是观象授时控制农业基层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君权通天这种意识形态的象征,因此天文观测的权力一直被君王所把持。《尚书·尧典》记载了帝尧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到东西南北四方观测四仲中星:“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什么是四仲中星呢?四仲指的就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中星是指上中天的恒星。四仲中星是不同季节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的四组恒星,古人通过观测,利用这四组恒星来校准四季,按照《尧典》的记载,四仲中星即鸟、火、虚、昴四星。分别位于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的中间位置。

62号石塑龙

31号石塑龙,右下就是祭天的祭坛

其中“鸟星”指的是星宿一,“日中”指的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时候,也就是春分,即当一天昼夜等长,黄昏时星宿一上中天,就是春分。星宿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对应88星座,则是属于长蛇座,是长蛇座中最亮星,亮度跟北极星差不多,是一颗二等星。不过,《尧典》记载的是四千多年前的天象,跟现在已经有所不同,现在黄昏时看到这四组星上中天,已经不是二分二至附近,由于岁差的原因,它们黄昏上中天的时间整体比《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推迟了一个多月。

具体到方山,既然是观象台,这里到底在那些具体位置观测太阳和四仲中星的运行规律呢?观太阳升起,主要在东西第八大路东端路尽头的27号祭坛,斗柄石墙正好指向这里,下面是一片谷地,远处是一环群山,不同时节,太阳会从不同的峰顶升起,春分、秋分都会从正中牙山峰顶升起,具有看日出,观山峰,定历法的功能。

观测黄昏时四仲中星上中天的具体地点在南北第10大路路南尽头,10号石塑龙龙首上的祭坛。上中天就是天体经过观测者当地子午圈,此时天体高度最高,距离天顶最近。具体到方山古人是怎么测量的呢?其实古人是利用南北第10大路来测量和确定上中天的,而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就是这个观测点。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海拔327米,位于南北第10大路的最南端,南面视野开阔。在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站立,确定天顶,南北第10大路从方山正中贯穿南北,可以视为地球上的一根经线,大路两端的指向就是南北两极,将这条路想象成弧形升到天空,这样就可以利用道路确定方山这里空中的子午圈。在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沿着南北第10大路南端方向观看南部天空,四仲中星在这条路指示的南方天空子午圈上出现,就是上中天,就代表着二分二至到来了,真正的乘龙制历。

10号石塑龙

方山观象台与陶寺遗址观象台对比

帝尧在都城平阳让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派羲仲到东方嵎夷所在地一个叫旸谷的地方进行天文观测,为此确定旸谷就有了一个最直观的标准,附近要有观象台,以便进行天文观测,确定春分,制定历法。《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帝尧)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按照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那帝尧的都城平阳是否有什么天文观测的重大考古发现呢?

陶寺遗址宫殿区

31号祭天的祭坛

方山十景——唐城密雨

方山南北5号大路上的海墁大路和旁边的水沟

陶寺遗址于1978年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它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规模等级、文明程度等,与史籍所载的“尧都”相契合。因为古文献所记载“尧都平阳”的地望就在现今山西临汾一带,因此学界普遍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尧舜之都”,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与栖霞旸谷附近杨家圈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年代基本相同。

春分时节,太阳从陶寺遗址观象台第六柱缝升起

31号石塑龙,右侧为龙头

陶寺龙盘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期小城内,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址IIFJT1,基址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台座西部有一半圆形观测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呈扇状辐射着十三根夯土柱,从而形成12道缝隙,这就是陶氏观象台。经过计算和实地观测都表明,在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陶寺观象台都有狭缝对应相应的日出方位。陶寺观象台初步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已经有了发达的20个节令的历法体系,是靠观测柱缝和观测点系统进行观象授时,从天文学角度看属于列石阵观测地平历法系统。

春分祭日的26号祭坛与东西第八大路

秋分祭月的64号祭坛(坎)

雪中的64号祭坛

与之对应的栖霞方山,每年春秋两季,在东西第八大路东端的斗柄石墙拐角处或者前面27号祭坛向东观看太阳从牙山顶峰升起,这两天就会昼夜等分,其他在夏天白天最长、冬天白天最短的这四天,黄昏时在南北第十大路10号石塑龙龙首观测四仲中星上中天,据此就可以测定二分二至。在27号祭坛观看太阳从牙山顶峰升起确定春分、秋分,就是与陶寺观象台一样的地平历,而在10号石塑龙乘龙制历,就是六龙季历,比陶寺观象台更复杂和精密。

每年春分时节,太阳都会从东西第八大路东端升起

东西第八大路

第八大路东面尽头形似斗柄的壝墙(已毁)

27号祭坛(已毁)与山前旸谷

64号祭坛北面的月亮神石,与月球表面神似

10号石塑龙龙身

北海公园九龙壁

在古代,建立天文台要选“地中”,这样建立的历法才有权威性。为什么一定要在地中建立都城呢?《周礼》解释道:地中乃“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当然,地中的测量不仅仅是建立都城所需,更重要的是为制定历法,保证历法的准确性。《管子·度地》曰:“天子择中而处。”《荀子·大略篇》说:“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古代地中的本质是与天极相通的,是与居于天极的上帝沟通的唯一通道。只有占据地中,才能“以绍上帝”。

69号祭坛

方山的中心点,蚕厂东侧路口

五色土构成的社稷坛,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何驽等人通过计算,认为早期的地中就是以陶寺遗址为中心,对当时确定二分二至四表的位置进行测量确定,其中东表在今天山东青岛黄岛朝阳山嘴矶头,濒临黄海灵山湾,这一带古称青州嵎夷。方山在青岛黄岛朝阳山嘴矶头的东北,两者直线距离大致是158公里。尤其让我们注意的是方山是胶东半岛的地中,既然帝尧之都选在地中,并以这里作为制定历法的中心。那么派遣到东表之地嵎夷旸谷测定春分的羲仲在选择天文观测点的时候,他一定也会选择在东方的地中建立天文观测地点,进行春分测定,这样确定的春分,制定的历法才有权威性,而方山正是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栖霞方山的一切完美地符合了天文观测的所有要求,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羲仲寅宾出日、测定春分的地方,而且还可以跟古代文献,现在的实地测量相吻合。

明清人已认同栖霞是嵎夷旸谷所在

栖霞地处胶东腹地,历史上最早是嵎夷的居住地。在多个版本的《栖霞县志》中,对栖霞是旸谷所在地的说法做了多处记录。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时任栖霞知县李揆在县署内仪门东侧,修建“寅宾馆”,纪念“寅宾出日”这一经典事迹。明万历六年(1578年)鲍霖任知县期间,栖霞城垣形成规模,增设四门,其中东门取名“寅宾”,呼应羲仲在嵎夷旸谷“寅宾出日”的典故。县志《岠嵎山记》记载:“及读郡邑志,其地即古所谓岠嵎。按岠嵎书名嵎夷,史名郁夷,或名禺铁,要之其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栖霞知县郑占春在《增补县志序》中写道:“栖霞辟邑也,岠嵎山为帝尧寅宾出日之处,戛戛乎名区也。”可见自古以来栖霞人都将自己看做是嵎夷旸谷所在地,是帝尧时羲仲寅宾出日,确定春分的地方。

在方山东面这处谷地中心位置,有一个古老的村子叫旸谷村,从古至今村民都说村名来自《尚书》,名字是为了让后世铭记此地是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秦始皇命令徐福东去采摘灵芝仙草求得长生不老药的地方,也从侧面证明这里作为旸谷源远流长。

67号祭坛

明清北京地坛

白雪覆盖的39号祭坛

羲仲到嵎夷旸谷是观测四仲中星,测定春分,制定历法。要制定历法,就要有观测天象的观象台,就会留下天文观测台的遗址。那确定旸谷最关键的东西就是:这个地方必须要有进行天文观测的观象台,没有这一类的东西,就不能够称之为旸谷。历法的制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观测记录过程,运用某种观测方法,如观测日月星辰的升落,圭表日影的长短,总结观测结果,发现观测对象的规律,反复对比、认证才能够最终制定出准确的历法。

方山位于大禹时期九州青州的东方,历史上是嵎夷的居住地。方山上的古观象台遗址,至今都可以通过观看日升日落,四仲中星上中天,测定二分二至,满足了作为旸谷的各种必要条件,因此这里的旸谷才是真正的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的旸谷。通过对史料的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我们基本了解了古代典籍中嵎夷、旸谷的历史,可以基本确认方山东面的谷地最有可能就是羲仲确定春分的旸谷。

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与石塑龙之二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