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上刻下了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11-22 19:16:37

前言

公元263年,汉室最后的支柱蜀汉在建国苟延残喘了40余年之后,终于还是在曹魏的强势进攻之下迎来了灭亡,这时候诸葛亮已经病逝将近三十年,因此投降的决定完全是刘禅做出的。

不得不说魏国对于亡国之君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汉朝最后一个皇帝在禅位之后就安稳度过了一生,而刘禅投降之后也得到了优待。

但是这不代表曹魏就不忌惮他了,当时掌权的司马昭对刘禅就是笑面虎态度,表面好吃好喝招待着他,但是实际上却对刘禅虎视眈眈,想要彻底解决他。

这一点刘禅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他在魏国虽然生活优渥却始终战战兢兢,为了让司马昭饶自己一命,刘禅就在门上刻下了三个字,成功躲过了一劫,这三个字是什么呢?

一、蜀汉的衰落与灭亡

人们对刘禅非常熟悉了,毕竟“扶不上墙的阿斗”这一俗语大家都听说过,他出生于荆州,幼年时便遭遇战乱,多次陷入险境,幸得赵云等忠臣的拼死保护才得以存活。

汉昭烈帝刘备一生都没有嫡长子,因此身为刘备亲生的长子,刘禅虽然是甘夫人所生的庶子,但是身上也要背负起继承蜀汉的重任。

刘备去世后,刘禅就在诸葛亮等大臣们的辅佐下继承了皇位,成为了蜀汉的后主,然而因为刘禅生性懦弱散漫,在政治才能上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朝廷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是仰仗诸葛亮解决的。

但要是说刘禅是一个昏君倒也不至于,因为他至少知道诸葛亮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从来没有拖过后腿,只是才能极为平庸。

但是他为什么会被骂昏君呢?因为如果在其他朝代,刘禅这样听话的性格其实无伤大雅,多听大臣的话没准还能得到宋仁宗那样“千古仁君”的口碑呢。

但是可惜他生在乱世,还是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更悲惨的是他爹是刘备,他从小见到的大臣们也都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一代英杰,这就将他的平庸衬托称王让人恨其不争的废物了。

在三国这样的年代,你不主动竞争就会被别人挤下桌,因此刘禅的不作为其实就是导致蜀汉越来越弱的元凶,说他昏庸一点都不冤枉。

况且在刘禅统治蜀汉的同时,北方的魏国也在经历着权力的更迭,那边的父子档前有枭雄曹操和明君曹丕这样的配置,后有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这样的代代权臣,这就更衬托出刘禅没本事了。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当时曹魏其实政权并不稳固,因为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逐渐大权在握,曹魏正经历着激烈的内部斗争,曹家的皇权基本已经被司马家掠夺。

但可是也必须承认,曹魏在司马家族的领导下国力反而日益强盛,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而这边的蜀汉呢?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尚且有人推动着蜀汉上下实现光复中原的理想,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柱,国力就像走到了悬崖一样迅速衰落。

尽管姜维等人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多次北伐,但均未能取得显著成果,魏国的国力却在不断增强,蜀汉的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未来。

二、刘禅面对的危机

最终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魏军在钟会、邓艾等大将的带领下几乎毫无难度地攻入了成都。

如果有机会的话,刘禅其实也是不想让父辈的基业和理想灭亡在自己手中的,但是眼看蜀汉已经没有实力进行最后一搏了,为了避免成都城内的百姓遭受战火之苦,刘禅最终还是在众人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至此,苦苦支撑了四十年的蜀汉还是迎来了灭亡,但是身为亡国之君的刘禅在投降后却没有受到敌人的苛待,而是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并和蜀汉大臣们一起迁往洛阳居住。

这其实就是出于所谓的“二王三恪”,也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了,其中的道理不仅是为了给大家看自己的宽宏,更是含有对对手的尊重。

因此刘禅在洛阳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他这个安乐公当得几乎没有任何烦恼,但是他至少是有良知的,始终未能忘记自己曾是蜀汉的皇帝,心中难免对亡国感到郁郁寡欢。

司马昭是一个多精明敏锐的一个人啊,尽管刘禅接受了魏国的封赏,但他却始终对刘禅心存疑虑,担心刘禅心中仍有复国的念头。

他看一眼刘禅这种身在温柔乡却魂不守舍的样子就知道刘禅心里在想什么,因此开始忌惮起来,多次试探刘禅的口风,试图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然而刘禅虽然庸碌但也不是傻子,他能听出来西司马昭的试探,因此每次都表现得十分顺从和恭敬,让司马昭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算他再想复国,但是蜀国人心已经涣散了,即使有旧臣愿意支持他起兵,那也如同瓮中捉鳖一样,还不是一发兵就会被魏军直接压制,他们反而都活不了。

因此刘禅面对司马昭的试探的时候只会展现出乖顺的一面,这既是为了放松司马懿的警惕,更是为了保命。

三、刘禅的机智应对

然而司马懿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像刘禅这样摆肉头阵的人他见过太多了,深知不能信他们任何一句话。

因此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试探后,司马昭断定刘禅内心仍有可能暗中策划复国之事,因此为了消除这一隐患,还是下定决心要除掉刘禅以绝后患,毕竟他们司马家的宗旨就是心狠手辣,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刘禅的耳中,他得知这一消息后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因为他深知自己就像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一样毫无与司马昭抗衡之力。

硬碰硬是绝对走不通了,因此他就必须寻找一种巧方法来化解这场危机,在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自己的门上刻下了“不思蜀”三字。

“不思蜀”这三个字字面意思是“不再思念蜀地”,表示了刘禅继位享受洛阳安逸快乐的生活,以至于他不再怀念自己的故乡蜀地,然而背后却蕴含了刘禅难得产生的智慧。

刘禅深知司马昭对他的疑虑主要来自于他身为蜀汉皇帝的身份,以及可能存在的复国念头。

因此,他通过刻下“不思蜀”三字来向司马昭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我已经彻底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和蜀地的记忆,只想在洛阳安享晚年。这种态度让司马昭感到十分满意和放心。

同时,“不思蜀”三字也体现了刘禅历尽千帆之后对权力的深刻洞察,他明白权力虽然能够带来荣耀和地位,但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束缚。

因此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生活,他选择了放弃权力,追求内心的平静,这种选择虽然看似懦弱无能,但却让他得以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当司马昭得知了刘禅刻下的这三个字之后,他心领神会地笑了,因为他意识到刘禅已经彻底失去了复国的斗志,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是构不成威胁的,因此他也愿意看在刘禅识相的份上留他一命。

结语

刘禅凭借“不思蜀”三字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个选择虽然看似懦弱无能,但却是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的最佳选择。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后刘禅就过上了再也不用担心被猜忌的安逸生活,一直到去世。

0 阅读:0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