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则见证了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哥伦布开始探索美洲大陆;葡萄牙人已绕过非洲来到印度;欧洲人发明了加农炮,开出了印刷厂,造出了机械钟,做成了眼镜和蒸馏酒,发展出许多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
中世纪时关于教育、政府、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的观念,几乎塑造了现代的世界。有需求才有大学,也就是人类认识已经发展到这个层面了,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就建立了,笼统说欧洲大学学所谓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进人专业课程,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
图1500年:现代欧洲雏形
干嘛要大学?大学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发展条件,据说还是教权和皇权的冲突和竞争,国王、皇帝和教皇们施展自己的权力,他们意识到,要能有效地统治,就必须拥有两件东西,有钱,另外就是受过教育的官僚机构。
当时,政府档案的数量有了大量的增长,包括笔头指令、财产契约、经济档案和司法记录
等;个人业务的记录也同样有了增长,比如遗嘱、商业记录、财产转让等。权力不再依靠个人的忠诚度来定义,而是由政治理论和硬性的档案来定义,例如教会法学者为保障教皇权力而发布的教会法案。权力的实施也越来越少依靠身体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就这样,长久以来基于地方上的历史传统和法律,开始变得依赖于记载着世俗及宗教法律的有序而系统的文字系统。
知识能给人带来权力,给有志青年带来更多的机会;论辩、读写和计算的能力更是通向政府机构和教会的一条康庄大道。于是,学校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了15世纪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大学。但是,在中世纪,“大学”一词的含义十分模糊。城镇里的商人行会和技工行会也会被称作“大学”。
学习的内容基本继承与罗马时期,“三学”、“四艺”这七门自由技艺(liberal arts)为基础,包括语法、修辞学、逻辑学、天文、几何、数学和音乐。在修完了这七门课程之后,学生可以申请教学资格证,也可以继续学习医药、哲学(神学)或法律。
不少中世纪大学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正式的教学资格证、古代所没有的集体授课方式、学位授予制度、人文学科概念以及毕业时身穿教士服
大学生活怎么样?:
巴黎大学
学生从自己的租房或寄宿公寓里面一涌而出,冲向狭窄而热闹的街道,进入演讲大厅。这些演讲厅分散在城市的整个大学区里,大学区因此又叫作拉丁区(Latin Quarter)。这些演讲厅四周没有什么遮蔽,在冬天里冷得要命。其中一些厅里有粗制滥造的长凳,在其他一些大厅里,学生不得不坐在垫着稻草的地板上,用膝盖顶着蜡板写听课笔记。讲课台在教室的一头,教师爬上去,然后坐下来讲课,时间可能长达一上午,没有任何生动的视听设备辅助。到了下午,学生们常常聚在城墙外的草地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赛跑、跳远比赛、草地保龄球、游泳、各种球赛,以及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学生间的群殴。晚上,认真的学生回到寝室继续学习,贪玩的人则聚集到巴黎无数的小酒馆和妓院里。有目击者
抱怨说,当时甚至有这样的房子:楼上是教室,楼下就是妓院。
大学课程是什么?关于大学课程
13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规定了文学学士毕业章程,其中的必修课程主要有:
文法类:普利西安《关于主题与副题》、普利西安的《语法结构》、多纳图斯的《原始语法学》、博修斯《论题主题学》、奥维德《变形记》、《维吉尔诗艺》。修辞类: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伪史人最喜欢的人)、西塞罗《新修辞学艺术》。逻辑类:古逻辑学,包括《波尔菲利逻辑学入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解释篇》、吉尔伯特波里的《性别原理》等;新逻辑学,包括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论题法》、《诡辩论》、《后分析法》等;算术类:博修斯《算学》音乐类:博修斯《乐理学》几何类:欧几里德《几何学》、维泰略《透视法》天文类:《行星运转理论》、托勒密《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天论》
此外还有《元素属性》、《蔬菜与植物篇》、《动物志》。基础学科完成后可以在法学、医学、神学、文学方面任选一门进修,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其中法学课程再学习民法与教会法,其中民法的教材由当时的民法汇编而成,教会法学习《古氏法令》;医学课程再学习希波克拉底和加仑的医学著作、维森纳《医门的律例》、尤德的《热症编》和《饮食编》、萨拉诺的《消毒述要》;
神学课程再学习《圣经》、伦巴德的《意见集》
文学课程再学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物理论》、《灵魂论》、《发生论》、《动物机能衰退论》。(又是他!)
《欧洲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