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奇石“色”派的文化底蕴
二、长江流域“色”派奇石的文化底蕴。
据记载,该流域的“石文化”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公元1098年,诗人黄庭坚被贬,由涪州至戎州。当时泸州州官赠送黄庭坚一块奇石,黄写了《戏答王献可居士赠文石》一首诗作为答谢,诗曰:
“南极一星天九秋,自埋光影落江流。
是公至乐江中物,乞与衰翁似暗投。”
可以想象,当时泸州州官赠送给黄庭坚的一块长江奇石,它的美是表现奇石表面的色彩上的,以至于黄庭坚写了《戏答王献可居士赠文石》一首诗作为答谢。
问题是,那块长江奇石究竟有多美呢?
当然,今天的玩石人已经无法一睹其“芳颜”了。然而,水墨画石《枫桥夜泊》(见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ea17365d9794f28c14a952a58b120f.jpg)
图27-22 《枫桥夜泊》 长江水墨画石 23*13*14厘米 吕沛霖 藏
27-22),它表面不同石色的构图,是不是也具有秒杀玩石人的魔力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你看,在该石表面浅绿色的背景上,那些黑色的细线条、色块等,它们是不是勾画了一幅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答案,显然还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古人和今天的玩石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到石头表面的不同石色,这和人类的眼睛结构有关。大家知道,人的眼睛有一个呈凸透镜的晶状体。光线进入眼睛后,会通过晶状体倒映在视网膜上,而视网膜相当于人的眼睛的大屏幕。据专家介绍,当物体投影在视网膜上后,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观测到物体以及颜色了。事实上,视网膜后面,还有两种细胞在工作,一种是视杆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感知到颜色,是因为和视锥细胞有关。
据专家介绍,正常人的眼睛,它一共有三种视锥细胞:红色,蓝色和绿色。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的五彩斑斓的色彩,正是眼睛利用红色和蓝色以及绿色的不同比例所致。比如,人的眼睛中没有紫色的视锥细胞,但红色和蓝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紫色,这一点和绘画其实很相似。所以,颜色的来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进入到人的眼睛;另一个条件是,经过眼睛里的视锥细胞“翻译”后,人类可以感知到不同的色彩。
于是,玩石人,比如清朝乾隆时期,进士张问陶在《雨泊纳溪》一诗中写道:
“一山瘦削苍龙角,知是清溪第九峰。
仿佛过江寻彩石,燃犀事下水溶溶。”
显然,进士张问陶也是因为他的眼睛看到了长江彩石的不同美色,所以才在诗中描写了当时寻觅彩石、赏玩彩石的雅事。
也就是说,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至于有意识地应用色彩,则早在原始人就开始了。比如,他们用固体或液体颜料涂抹面部与躯干来表现自己。比如,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可见到原始人对简单色彩的自觉运用了。因此,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等地,颜料多用在家具、建筑内部、服装、雕像等的装饰上。早期中国绘画上的色彩,也主要是轮廓和形象的修饰手段,用色简练单纯。同时,古罗马的墙面、地板,也已经镶嵌有丰富的色彩了。
据专家介绍,尽管人类的色彩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独立意义上的科学的色彩学研究却晚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直到近代才开始。
《石道》(1-4卷)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