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有很大的不同,就比如绿茶、乌龙茶等大多「以鲜为贵」,最佳赏味期限通常设定在3~12个月之间;普洱茶却是「以陈为贵」,强调越陈越香、越老越具风韵。普洱老茶迷人之处,就在于长时间陈放后,茶质由苦涩转为甘甜、由青涩转为浑厚,由粗糙转为圆润的成熟茶品。
今天我们能享受到甘醇味浓、且韵味厚实的陈年老茶,品尝到陈韵、香气、茶性、茶气等的完美表现,其实都应归功于对普洱茶的仓储贮藏。因为茶叶在贮藏陈化过程受到时间、光线、温度、空气、湿度与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任何一个环节不对,就会让陈茶的品饮质量大打折扣。
长久以来,茶厂或茶商的贮藏方式大别为干仓和湿仓两种:所谓干仓,就是将普洱茶陈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使其自然产生后发酵,如此陈化而来的茶品才不致产生太多的霉菌,口味也较为温和柔顺。湿仓正好相反,为了节省陈化的时间,而将普洱茶陈放在潮
湿、密闭的环境中,使其快速发酵。尽管缩短了应有的发酵时间,口味更为浓郁,但容易产生「霉变」,卫生也较为堪忧。贮存不当的普洱茶往往会产生霉变。干仓湿仓没有绝对的好坏错之分,干仓味好而等待时间过长,湿仓能减少等待的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更不要说对于普洱茶贮藏来说,他的转化时间单位一般是按照年来计算的了。各有优劣,各位茶友自行评判。
此外,还流传着所谓「不入仓」一词,指的其实就是干仓,而将湿仓归类为「入仓」。过去由于某些茶商的误导,使得湿仓被视为毒蛇猛兽,甚至提出全干仓、不入仓的主张,说香港本身就是个大型湿仓、茶品含有霉菌等等,藉以打压来自香港仓的老茶。事实上,在茶来藏看来今天流通于市场上的陈年普洱茶,除了直接销往东南亚等地的「大马仓」外,几乎都来自相同的模式:云南产制、香港入仓、台湾退仓。
普洱青饼,在云南新制成时不免生涩浓酽,因此早年抵达香港后大多先放在「地仓」驯化。地仓的陈放也有一定规矩:即同时间同一批茶品,由下往上、层层叠放,如仓内已有陈茶,必先搬出,放入新茶后,再将陈茶叠放其上。因为地仓离地越下越潮湿,而新茶需要以必要的潮湿来加以驯化。此时茶品会出现「仓味」即台湾俗称的「臭脯味」。
一段时日后,自地仓取出茶品称之为「退仓」,改放在工业大厦的高楼层,再给予适当的通风,利用抽风机等让空气进行循环,可有利排除仓味或杂味。许多茶友习惯性的将「地仓」与「湿仓」画上等号,其实都只是一知半解。
因为香港早期茶品及南北杂货等大多由西环、上环、西营盘一代发迹,当地的公寓大楼多沿着太平山腰兴建,茶仓储则多半处于较为潮湿的地下层(并非人工刻意制造的潮湿环境),尽管容易产生霉变,但陈化速度却相对较快。
后来还因此发现潮湿是「过仓」的理想环境:大叶种生普茶味最浓酽,在相对湿度高的仓储接受充足饱满的水气,才能进行后发酵的驯化。只是在湿仓不能陈放太久,否则容易造成碳化或霉变。同年份的普洱生茶,茶来藏团队进行过仓储贮藏实验,有对比过仓与纯干仓存放一年的表现全然不同。
潮湿的环境陈化较快,却容易产生霉变,但多作为「过仓」的理想环境。至于经由渥堆快速发酵的熟茶,经过正确地入仓、翻仓与退仓程序后,也可以有效将原本的熟味(云南茶友普遍称之为「糠味」)去除,使其在陈化后期能够明显转化,汤色变得娇艳亮丽且滋味醇滑。因此也有专家以发霉为标准界定普洱茶贮藏的干仓与湿仓,认为有发过霉就是湿仓茶。
到这茶来藏团队就先和茶友们聊到这里,为大家介绍了干仓、湿仓与不入仓,希望各位茶友能健康饮茶,不负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