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冉魏开国皇帝,因“杀胡令”而被世人津津乐道。说的是他要干掉胡人,拯救中原。
先看看冉闵的成长史吧,父亲冉良是乞活军。乞活、乞活,一边要饭,一边打仗,属于流民军队。
乞活帅陈午在河北被胡人石勒打败,12岁的冉良被俘。胡人犯了爱收养子、好为人父的毛病。石勒想收冉良做干儿子,可惜年龄差距有点大,就把冉良指给了自己的侄子石虎,冉良改名石瞻。
因此,冉闵出生时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姓石,取名为石闵。
冉闵套着石虎养孙、石勒的养侄曾孙的黄马褂,而石勒正是后赵开国皇帝,冉闵算是半个后赵皇族。
冉家父子也很争气,作战非常英勇,为后赵立了很多战功,深得后赵皇族器重。
石勒去世后,石虎篡位,自称“天王”,换上自己的亲信。此时冉良已经为后赵战死沙场。冉闵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带着“战神”的氛围感,深受石虎喜爱。他又顶着石虎养孙的头衔,所以在军中声望很高。
冉闵为后赵北击鲜卑,南打东晋,屡立战功,本事大,能力强,地位自然越来越高。
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太子石世即位。剧情变得十分熟悉且狗血。
石虎的第一任太子石邃想弑父自立,被父反杀。
第二任太子石宣被石虎处死,而且是虐杀。石虎在立石宣为太子后,又想改立石韬为太子。石韬恃宠而骄,兄弟间矛盾日益激化,石宣就干掉了石韬。爱子被害,石虎暴怒,命人把石宣“拔其发,抽其舌”,放在柴火堆上折磨致死,骨灰撒到各个城门的路口,手段极为残忍。
第三任太子就是石世,即位时年仅10岁,还没娶上媳妇,冉闵就打过来了。冉闵有点虎,真把自己当成了后赵皇族,一心想当储君。人家一家子抢皇位,父子、手足相残,演绎人间悲剧。他非要陪着唱,还想当下一任主角。小皇帝的一个成年哥哥承诺干侄子冉闵:“好好努力!事成之后,立你为储君。”饼画得又大又圆。
只可惜,攻打邺城,他功劳最大,饼却落到他人碗里,皇位是别人坐,太子是别人当。冉闵位极人臣,却始终是臣,他做梦都想做大做强。
一不做,二不休,冉闵直接把龙椅上的第N代石家人送走,立了个傀儡皇帝。后赵贵族一看不干了,假皇孙太狂妄,我们才是“真孙子”。
一句话戳到冉闵内心的痛点,胡人就是他通往权力巅峰的绊脚石,必须清除!大名鼎鼎的“杀胡令”从天而降:“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晋书》)
邺城的胡人百姓一想,好像没活路了,赶紧逃吧!能从城门冲出去的,走门;走不了门的,翻墙。总之,必须跑。
第一道杀胡令的场面有点乱,冉闵脸上挂不住,小小反思了一下:看来不能把胡人一竿子干翻在地,得团结能团结的力量。
于是冉闵又颁布一道命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意思是与朝廷同心的人,留下。不同心的,可以自由离去。他还通知各个城门口,别弄得鸡飞狗跳,别阻拦。
结果大大出乎冉闵的预料,百里内的汉人蜂拥而至,邺城内的胡人急着出城,城门口又堵住了。
冉闵一拍脑袋瓜子,顿悟了:原来我是汉人,我姓冉,不姓石。虽然为石家出生入死,但是胡人根本没把他当自己人。士可杀,不可辱。
于是,冉闵下了一剂猛药,发布一条命令: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晋书》)砍一个胡人脑袋,就能当官,就能升官,就能改变全家乃至全族的命运,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黑暗降临,恐惧上演。最后,累计斩首20多万人,尸体堆积在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据《晋书》记载“滥死者半”,也就是被杀的人中,有一半并非胡人。
其实对于冉闵这样急需证明自己的人来说,杀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威,稳定局面。可惜局面没稳住,整个后赵的地盘乱得非常彻底。
冉闵一看,再弄下去自己都快没戏了,赶紧办大事。
第一步:公元350年正月,冉闵假托谶文“继赵李”,改国号为卫,自己改为李氏,使劲拔高自己的帝王范儿。
他一动,石家人坐不住了。
石虎的儿子石琨率众七万攻打邺城,冉闵亲率千余骑兵,手持两刃矛,斩首敌军三千。石琨大败,退到了冀州。
胡人皇帝都急哭了,慌忙派宦者密召张沈等人,攻打邺城。宦者出了宫门,直奔冉闵所在,把傀儡皇帝给卖了。乱世打工人,没什么政治立场,保命才是第一要务。
冉闵把胡人皇帝给干掉了,还“咔嚓”了石虎的38个孙子。
嗜血、嗜杀、好战是冉闵的三板斧,在他的队伍里,滥杀就能立功,就能加官晋爵。一群乌合之众跟着老大,一路杀红了眼,坐实了冉闵“混世魔王”的称号。
第二步也就开始了。
冉闵提出,我是晋人,现在晋室还在,我同诸位把州郡分了,做晋室的州牧、郡守、公、侯,咱们把天子接回洛阳,怎么样?
尚书胡睦拍起马屁:“陛下圣德应天,应该自己当皇帝,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能总驭英雄,统一四海?”
按照常规操作,冉闵应该假装不想当皇帝,努力推让三次,大臣再劝三次,他再勉为其难地答应。但是,激进和亢奋是这个团队的显著特色。绝对不能整虚的。
冉闵一拍大腿:天命如此,老子要当天子!
公元350年,冉闵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这就是冉魏政权。
称帝对冉闵没有好处,这时最稳妥的做法是暂时对东晋称臣,先稳定局面,闷声发财。
前秦的苻家、前燕的慕容家都是这么做的。要是嫌弃刺史州牧官小,申请个大晋魏王的封号,效仿大汉汉中王刘备,大魏吴王孙权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他一称帝,直接成了乱世的靶子。南边的东晋,派扬州刺史殷浩北上收复失地。东北的燕国,慕容家族趁机南下发展地盘。冉闵被夹在了中间,成了汉 堡包。
此前,“杀胡令”导致邺城有一万多人投奔襄国的石祗。原来有一个可以同冉闵商议国事的李农,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杀了,同时被害的还有李农的三个儿子,及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
所以,冉闵的小朝廷缺“脑子”,领导核心中没有懂谋略、有智慧的人。拥有发达的四肢,感人的智商。
冉闵的部下有一个诡异的“解题思路”:老大的位置越高,他们的官位也会越大。老大当皇帝,他们靠滥杀立功,官就可以越做越大,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俸禄和赏赐。
冉闵就算自己不想称帝,他的部下也会逼他称帝,何况他自己也那么想。亢奋起来的冉闵几乎次次大胜。
石虎的儿子石祗,在襄国自立为帝,重新扛起后赵的大旗,封自己的兄弟石琨为相国,领10万大军,蹲在邯郸,准备讨伐冉闵。
冉闵不等他们进攻,就直接率军主动出击邯郸,收拾了石琨一万多人。石琨兵败后,又有几处后赵势力合兵一处攻打邺城。冉闵出动步骑12万,精卒8万,共计20万人马。
两军开战,冉闵再次大胜,斩敌近三万人。冉闵勇猛追击,俘虏了大批人马,合着后赵残余是打包给他送人头来的。
冉闵一顿就吃肥了,拥有戎卒30余万,旌旗插满山头儿。军事实力已经超过后赵的鼎盛时期。
有了足够的人马后,冉闵也开始琢磨治国的问题了。他下令恢复魏晋的礼节,依据才能授予职位,一时间冉魏政权似乎有了魏晋初期的气象。
但是,冉魏这辆以血驱动的战车不可能停下。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修整兵马也是不可能的。
史书说冉闵“无月不战”。老天爷不开眼,冉闵不满足,他决定干票大 的——攻打襄国的石祗。
冉闵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向东晋喊话,二是封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冉闵派人到长江边,隔着长江,向东晋喊话:“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史书说:“朝廷不应”。
冉闵连派个使者过江的表面文章都不肯做,东晋理他就怪了!冉闵要做皇帝,就不能向东晋称臣,也就不能派使者过江。他不过是想利用东晋的号召力,利用北方的汉人,让北方心向东晋的人为他所用。
隔江喊话,就是骗傻子卖命的一场“政治秀”。
当时北方的胡人非常多,冉闵又不想放弃胡人。所以,他在攻打襄国时,任命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统帅降胡一千人。
胡人骗冉闵卖命,答应让他当太子,最后却没当上。他恨后赵的胡人贵族,主要是因为被骗了。之所以恨,并不是因为别人占了汉人的地盘,杀了汉人。
冉闵杀的汉人一点也不少。据《晋书》记载,冉闵作为后赵悍将,在攻打东晋时,曾在沔南打败晋军,杀害东晋将军蔡怀。
杀不杀胡,纯粹都是政治需要。
光禄大夫韦謏认为,胡人不可用,单于不可做,提出“愿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
冉闵看了奏章大怒:你竟然敢耽误孤笼络胡人,要坏孤的大事,来人,把韦謏和他的子孙都给孤杀了。
这时对于冉闵比较好的选择是暂时守住地盘,按兵不动。后赵的各股势力不是一块钢板,没有外部压力,他们自然就散去了。等他们内部有了裂痕,矛盾凸显出来的时候,再择机而动,一个一个吃掉
冉闵能等,他的部下却等不了,不打仗就不能升官,战车不可能停下。
冉闵围攻襄国100多天后,石祗扛不住了。他自去帝号,改称赵王,向前燕和姚弋仲求救。
姚弋仲派自己的儿子姚襄率2.8万骑兵救赵。前燕主慕容俊派遣御难将军悦绾带3万兵马同姚襄一起营救后赵。
冉闵坐不住了,想的既不是调兵遣将,也不是动用外交手段,他解题就一个思路:打打杀杀。冉闵提出自己带兵迎战。
卫将军王泰觉得这非常胡闹,他说:“现在襄国没有打下来,他们的救兵又多。我们出战必会腹背受敌,很危险。不如坚守不出,等援军的锐气不这么盛,他们内部出了问题再去攻打。陛下亲自出战,如果有失,则大事去矣!”
冉闵觉得王泰说得有理,准备采纳他的建议。
这时,道士法饶说:“陛下围攻襄国100多天,无尺寸之功,现在贼兵来了,又避而不打。还怎么统帅将士?我夜观天象,太白入昴,当杀胡王,陛下出战,一定能百战百克,机不可失啊!”
这家伙,连忽悠带威胁的。天象纯是胡扯,法饶主要是警告冉闵,你不打就是认怂,那将士们是会看不起你,不听你号令的。
冉闵非常吃这一套,他的斗志再次昂扬,捋起衣袖,说:“我决定出征,再有劝阻者,斩!”
战局同王泰预料的一样,冉闵被石琨、姚襄、悦绾和石祗,从四个方向夹击,包了饺子,大败。
这一战,冉魏消耗了十几万将士,兵力损失将近一半。冉闵差点下线。好在他燃起了胸前的小宇宙,带着十多个骑兵逃回了邺城。
按照正常人的脑回路,应该消停点了,可是他还接着嘚瑟。
冉闵回到邺城后,给法饶父子来了一个先咔嚓,后肢解尸体的套餐。然后又小小地反思了一下:既然后赵的胡人无法团结,那就应该专心讨好汉人。于是,冉闵追赠韦謏为大司徒。韦謏就是上文因为劝他不要封儿子为大单于,被他杀了祖孙三代的那个人。
襄国的石祗打了胜仗,也抖了起来,派刘显率军七万,攻打邺城。
冉闵连忙向很靠谱的王泰问计。王泰一肚子气,称病,根本不理他。冉闵亲自去问,王泰就说自己病重,非常重,重到没法理你的程度。
冉闵的怒气值飙升,说:“看我先破群胡,再斩王泰。”还是他那三板斧:嗜血、嗜杀、好战。冉闵战斗力确实强,他大破刘显,斩首三万多。刘显秘密派人向冉闵求和,承诺回襄国杀了石祗,再率众归降。刘显十分讲信用,他真的了结了石祗,并把首级送去了邺城。
有人举报王泰要去投靠前秦苻健。冉闵杀了王泰,灭王泰三族。其实就算没人举报,王泰也活不了!
仗是打赢了,结果并不好。一顿操作下来,北边被前燕蚕食,南边被东晋回收,控制面积缩小,兵力锐减,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缺粮。
冉闵篡权之前,发布了“杀胡令”,杀胡人就能升职加薪,反正死的是别人,花的都是后赵国库的钱,不心疼。
据《资治通鉴》记载,冉闵“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每个月都打仗,就得月月往外运粮食。
后赵统治时期迁徙了青、雍、幽、荆四州的百姓,还有氐、羌胡蛮数百万口,让胡人迁徙到汉人聚居地,汉人迁徙到胡人聚居地,利于控制。
“杀胡令”颁布之后,反抗不了的胡人,至少还有一条路,逃!羯人的老家在今河套地区,还有太行山区,这两块地方都不在冉闵的控制范围内。离开冉闵控制的区域,就能活,那就逃吧!
在胡人地盘上的汉族百姓也无法安居,他们也要回老家。
胡汉百姓,携家带口,都要回自己的故土。他们在路上相遇,就“互相杀掠”,“中原大乱”!(《晋书》《资治通鉴》)
这场数百万人口的大迁徙,十个人里有七八个都死在了路上,活着回到故土的只有十分之二三。百姓都在逃亡,地自然是没人种的,出现了“人相食”(《晋书》《资治通鉴》),堪称华夏之疡。
煽动民族仇视、对立,恶意利用民族仇视,一片喊杀声中,所有人都在覆巢之下。包括冉闵。冉闵也没有粮食了。
刘显杀了石祗,随后就称帝了。刘显打不过冉闵,改变思路,不打南面的邺城,改打北面的常山。冉闵率八千骑兵,绕过襄国,亲自救援常山,大败刘显。又一路追到襄国,干掉了刘显。
据《资治通鉴》记载,冉闵攻灭襄国后在常山、中山一带“游食”。“游食”就是四处游荡,抢百姓的粮食吃。因为冉魏的都城邺城没有粮食了,据《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
冉闵带着冉魏官兵打劫百姓,前燕趁机派精兵南下,准备灭掉冉魏。冉闵率军迎战,同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冉闵突入前燕军中冲杀,十战十胜。
慕容恪的骑兵被反复冲散后,他想出一个针对冉闵的打法,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慕容恪选择五千勇猛的战士列成方阵。这招果然奏效,再次交战,冉闵无法冲散队伍,大败。
冉闵跃马冲破包围圈,逃了出去,跑了二十多里,所骑的宝马无故暴毙。马没受伤,也没说是劳累过度什么的,突然就下线了。这马死得多少有点宿命感。冉闵被前燕军队活捉,送到了蓟城。
慕容俊责问冉闵:“你个奴仆,怎么敢妄称天子?”
冉闵说:“天下大乱,你们这些人,人面兽心,尚且想篡逆。我是一时英雄,为什么不能做帝王!”
冉闵的自我定位竟然是“英雄”。慕容俊大怒,打了冉闵三百鞭后,把他送到龙城杀害了,告祭自己的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的庙廷。
不过,这等暴君死了也不安生,恰巧当时爆发旱灾,蝗灾。慕容俊怀疑是冉闵的鬼魂作祟,于是派人祭祀冉闵,追尊他为“悼武天王”。
冉闵推翻了石虎的暴政,却建立了另一个暴政政权。作为冉魏的开国皇帝,亡国之君,他是没有个人传记的。《晋书》把他安置在暴君石虎的传记中。细细想来,冉闵确实和石虎非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