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城“小传”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6-08 15:42:06

许穆公病危

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伐楚之始,许国国君竟死于伐楚之际,这件事情,让古代国之大事中的“祀”与“戎”不期而汇于一时。

这位死于伐楚之际的许国国君,死后谥号为穆,所以叫许穆公。按照古人选择谥号的规矩,“布德执义”曰穆,可见许穆公得了一个美谥。

许穆公之死,是死于战死,还是死于疾病?是死于许国,还是死于伐楚之地“陉”?齐桓公师退召陵,是因屈完之故?还是因许国之丧?是“戎”重于“祀”,还是“祀”重于“戎”?尤其是,许穆公“卒于师”,这是死于朝会,还是死于王事?这些问题,对于读者,其实都是问号。

这位许穆公,姓姜,其名新城,是许庄公的弟弟。公元前712年,齐、鲁、郑三国伐许,许国城破,许庄公逃亡入卫,其弟新城被郑庄公安置于许国之东,并择许国大夫百里在此辅佐。由此可见,当时许穆公年龄尚幼。

公元前697年,也就是鲁桓公十五年,许国在失国十五年后重新复国,而复国之君就是姜新城。姜新城之所以能在此时复国,就在于郑国已经大乱四年。尤其此年,被郑厉公姬突一度赶走的哥哥郑昭公姬忽,又从卫国杀回了新郑,因此郑厉公姬突又被赶下了国君宝座。

被赶走的郑厉公,只好就近奔蔡,并在蔡国支持下返回郑国占据了南部边城栎邑。至此之后,在郑国形成了一国二君的分裂局面。郑国的分裂局面,当然是郑国国家的巨大伤痕,反过来也是姜新城能够趁机复国的历史机缘。

按理,十五年之间,丢掉许国而出奔卫国的许庄公,未必会死了。在理论上,许国这次复国,许庄公是有机会重登宝座的。但显然,是他的弟弟姜新城抓住了这次历史机会。因为,就在郑厉公奔蔡,郑昭公重返新郑但立足未稳之际,姜新城率先赶走了郑国势力,占领了祖国许国。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敏感时机,齐襄公、鲁桓公联合出手,通过国际会议,确定了许国国君由姜新城出任,从而排除了亡国之君许庄公再次复辟的可能性。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讲,齐、鲁是有恩于姜新城的。当然,从历史恩怨的角度看,齐、鲁二国也是不能允许许庄公复辟的。因为,许庄公的那次失国,正是拜此二国对郑国的加持所赐。

如此算来,到公元前656年,也即鲁僖公四年,姜新城在许国已经当家41年了!是实实在在老资格的国君了。如果公元前712年,即许国第一次亡国,姜新城被郑庄公安置在许国之东的那会儿,其年龄在10岁左右的话,则此时的许穆公姜新城,年龄最少也在66岁左右,年龄属实不小了。

那么,年龄至少在60到70岁之间的许穆公究竟是怎么死的?按照《左传》记载,是“卒于师”。说明当时的许穆公不顾年迈,仍然跟随齐桓公来到了伐楚的最前沿,最少应该到达了“陉”,也就是“南襄夹道”附近。从《春秋》的记载可知,许穆公死于“师进,次于陉”之后,但在屈完进入诸侯之师之前。

由此大概可以推测,许穆公是不幸死于一次突发的疾病。这或许与偶感风寒有关,也或许与舟车劳顿有关。但显然,许穆公的死,并没有影响齐桓公的伐楚之行。因为,许穆公虽然死了,但没有任何信息表明,齐桓公的诸侯之师因此有任何异动。而相反,只有当楚国使者屈完来到齐桓公的大营之中后,齐桓公才同意把诸侯大军退回到召陵,一个极有可能是蔡国的地方。

这就是说,在那个“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年代,“戎”,也即军事行动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国家大事!因此,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鲁桓公十四年,《春秋》曾记载,“冬十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而紧接着就记载“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可见,鲁桓公十四年的十二月份这个月,齐僖公刚死不久,他的儿子齐襄公就不得不踏上诸侯伐郑的征程。

这就说明,即使一个国家的国君刚刚死去,也不能妨碍国际军事行动的正常展开。这说明,我们的古人,在面对国丧时,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谓非理性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厚葬这件事上!

由于姜新城的死亡,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即“卒于师”,所以许穆公的死就是很“伟大的”。按照《左传》记载,许穆公的葬礼是“葬之以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这是连跨三个台阶,但为什么在《左传》的解释中却只提到了“死王事,加二等”这一破例上限?这究竟是“礼也”还是“非礼也”?

难道是古人的算数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从男爵到侯爵,这明明是加三等啊。明明《左传》对礼制的解释是:“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难道许穆公之死,葬之以侯,既不是因为死于朝会,也不是因为死于王事?而是死于霸主之事?反过来就是说,许穆公“葬之以侯”仅仅是齐桓公的意思,而并不是所谓的周礼之制。

尤其令人怀疑的,《左传》为什么会继续强调,许穆公死后,“于是有以衮敛”。所谓衮敛,就是以上公之服盛敛。这当然更是突破了“葬之以侯”的爵位上限。如此等等的记载,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左传》作者在讽刺齐桓公无礼专权的样子。

除了许穆公的葬礼等级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诸侯们在召陵与楚国盟会之后,竟然没有等着参加许穆公的葬礼,而是各自打道回府了。比如鲁僖公,按照《春秋》记载,是“八月,公至自伐楚”,而后才是“葬许穆公”。从时间顺序上看,许穆公的葬礼在鲁僖公归国之后,而且相隔时间应该不长,鲁僖公不可能再去参加许穆公的葬礼。

除了鲁僖公不会参加许穆公的葬礼,齐桓公也肯定是没有参加的。因为,在这之前,齐桓公已经就在陈国人的忽悠下,准备开拔大军,从东南沿海转一圈回齐国去了。

但是,按照鲁隐公元年《左传》的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鲁国与许国,包括齐国与许国,算是同盟之国。因为至少在鲁庄公十六年,这些国家就同盟于幽了。反过来说明,这时候的西周礼制,早已经被诸侯们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因此,《左传》的相关文字,说不定就是为了讽刺。而讽刺的对象就是齐桓公。

当然,写到这里,看到这里,大家都会想到,这时候的古代诗人许穆夫人会在哪儿?也就是在四年前,那个跑到卫国去吊唁哥哥卫戴公的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当然是在许国,但不是在今天的许昌市内,而是在许昌市张潘乡古城村那里。许穆夫人不会是许穆公的第一个女人,也不会是第一个夫人,因为二人的年龄相差很大!至少在许穆公复国的那一年,即公元前697年,许穆夫人还没有出生。因为,只有等到卫宣公去世,即公元前700年卫宣公死后,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才能嫁给卫宣公的儿子昭伯。昭伯有五个子女,许穆夫人最小,所以许穆夫人最少要比许穆公小四十岁左右。

因而,这时候的许穆夫人,也就三十岁左右,或者还不到。许穆公死后,许僖公继位。这位许僖公大概不是许穆夫人的亲生儿子。当然,依照年龄,也不排除是许穆夫人所生。

不过这个许僖公很是可怜,就在鲁僖公六年,即齐桓公伐楚之后的第三年,许僖公就被蔡穆侯所擒,并送到了楚成王的面前。许僖公在楚成王面前“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一幅任由楚国处置的姿态。

这一后果,不就是许国当年参加齐桓公伐楚所导致的吗?齐桓公如果知道,这个姜姓同胞经受如此凌辱,得作何感想?!九泉之下的姜新城又该如何面对祖宗?

0 阅读:7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