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最大冤案,戾太子卫皇后自杀,不能只怪江充,首先错在汉武帝

八公读历史 2024-05-01 07:43:47

西汉最大的冤案是戾太子刘据被冤枉后自杀。提起这个冤案,公认的罪魁祸首是江充。其实不能全怪他,或者说主要不能怪他了、首先不能怪他。

首先要怪刘据的父亲汉武帝。

江充和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有矛盾,怕刘据做皇帝后诛杀他,千方百计害刘据是有的,但要是武帝这边不发出错误的信息,别人是没有办法也断断不敢谋害一国之储君的。

客观地说,作为皇帝的武帝,没有儿子时着急,有了儿子和太子后也担心,前者焦虑万里江山后继无人,后者害怕儿子们特别是太子害死自己提前上位。

这是所有皇帝的通病,也是血的教训。

所以,武帝立长子刘据为太子,时不时也有心态不太坚定的时候。

他立刘据为太子,首要的原因是他在刘据之前一直没有儿子,一直焦虑到他这个大龄天子29岁时,刘据才有如冲喜一般到来。

其次,他是因为喜欢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卫子夫长相美艳而又能歌善舞,再加上善解人意,武帝喜欢得不得了,还立她为皇后。

这个原因其实是有问题的。他能够喜欢卫子夫,也就能喜欢其他女人,比如后来的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等等,也能为此喜欢她们的儿子,甚至有可能也立他们为太子。

而这种对女人的喜欢,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的,因为女人会年老色衰,卫子夫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移情别恋,武帝对卫皇后、太子刘据的宠爱也在不断减少。

这一点连卫皇后母子自己都感觉到了,他们为此常常不自安,也就是焦虑而恐慌。

卫皇后母子的这种情绪,连武帝本人也觉察到了,他通过卫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舅舅卫青给卫皇后母子传话,我对他们的感情没有变化,叫他们不要胡思乱想。

武帝这么做,这种话只对卫青说而不对卫皇后母子说,主要是为了安抚大将军卫青,顺带安慰卫皇后母子以及所有卫家的势力。

因为他还要倚重卫青和霍去病甥舅打匈奴,而且他们手中掌握着大汉朝最精锐的军队,要是惹得他们有个风吹草动,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文武大臣和宫里宦官中对太子有意见、有非分之念的人,也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好轻举妄动,卫将军霍将军不好对武帝怎么样,还不能收拾他们吗?

但是武帝做的一些事,让上述的他们看清武帝和皇后、太子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

他们都能胡思乱想,当事人卫皇后母子难道不会胡思乱想。那真是不想不知道,想想真可怕。

这当然是在卫霍去世之后,皇后太子的保护神倒了,心怀异念的人的障碍排除了,甚至可以说武帝的忌惮扫清了。

总体而言,武帝的四个或四类表现,直接或间接把太子刘据推上了绝路。

其一,对刘据本人,武帝评价说才能少,不像他,他是皇帝,这样的评价等同于否定了刘据做太子、做皇帝的资格,不像现任皇帝的人怎么能做未来的皇帝?

当然,他后来有找补性的解释,说开疆拓土打打杀杀的事由他做完,刘据以后做个守成之主安享太平就行。

这样的解释,就像先在一张白纸上泼上一处墨渍,然后反复磨洗,黑污是永远洗不掉的,而且只要拿出来这张纸,那污点就会格外的醒目。

武帝对外界给出的信号是,刘据这个太子是不合格的,他是不满意的。

那些有想法的人就想,刘据你不满意,那就帮你拿掉这个不满意,再帮你另找个满意的。

其二,间接对刘据本人的行动,这一点更是致命的。

武帝后来爱上钩弋夫人,又爱上她的儿子刘弗陵,他给出的理由是,刘弗陵是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所生,而历史上只有圣君尧帝在母体内孕育了这么长时间。

武帝要不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估计别人不会注意到这一点。武帝还没有完,他的文章还有续篇,既然儿子刘弗陵和尧帝同命,他干脆把钩弋夫人的宫殿之门命名为尧门。

这么做,虽然没有明说要以刘弗陵取代刘据做太子,但是把刘弗陵和尧帝相提并论,其目的性非常明确,如果刘弗陵不做太子和皇帝,他怎么可能和尧帝同命?

这几乎是差点要宣告,刘弗陵就是太子,至少朝野上下特别是对刘据不满的人,会这样解读,觉得武帝就是这个意思,就等着他们行动呢。

结合前面对刘据的态度,武帝对刘弗陵母子的做法,释放出的信息是,刘据既然只能是个平常之君,而刘弗陵则会成为尧帝一样的圣君,那干嘛不以刘弗陵代替刘据?必须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臣光曰”中对武帝的做法大加批评,说太子大位一定,皇帝一定不要乱说乱动,以免错误引导舆论。

其三,对刘据的敌对势力江充的态度,助长了江充不断攻击刘据的勇气。

刘据本来和江充没有交集,也没有过节,只不过因为一件事犯在了他手里。

刘据太子东宫的工作人员驾着车在驰道上奔走,而这只允许皇帝的车仗通行,这当然是僭越之举。

刘据也觉得不对,就去向武帝面前的大红人江充求情,请大人看我的面子高抬贵手,不是说他们做得对,只是不想让皇上操心,说我这个太子对属下管教不严。

通常情况下,臣子都会给太子这个面子,太子是他以后的主子,再说不看太子的面子也得看武帝的面子,毕竟太子是武帝的儿子。但是江充不理不睬,继续向武帝告发。

这可能是以前武帝持续释放的信息,给了他可以不看刘据面子的信号,那就是刘据的太子大位可能不保。

而这次武帝肯定了江充的举报行为,更是继续给予了江充诬陷太子的动力。

武帝对江充说,你不畏权贵,不怕太子,坚持实事求是,你做得好,是个好臣子。有了武帝的肯定和鼓励,江充还有什么畏惧的?还哪里会把刘据这个太子放在眼里?皇帝天然大过太子,而太子是可以换掉的。

江充丧心病狂的是,他竟然得到武帝的授权,在卫皇后宫里和刘据的太子东宫到处挖巫蛊的木偶小人,挖得卫皇后宫里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

更为恶劣的是,卫皇后母子的宫里根本挖不出木偶,但是江充就敢于带着木偶进入施工现场,然后睁着眼睛说瞎话污蔑就是从卫皇后母子宫里挖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官方的调查,而是明目张胆的栽赃陷害。

刘据面对无中生有的飞来横祸不能自明,想要跑进皇宫向父亲武帝当面解释,江充却胆敢阻挡他们父子见面。这是生生把刘据逼上造反之路。

别人也看样学样,武帝身边一个叫苏文的宦官,在武帝生病的时候,竟然撒谎说刘据面有喜色。这是不孝的表现啊。苏文这简直是做废除太子的助推手。

一个宦官为什么敢于这样污蔑堂堂的太子呢?这难道不是嗅到了什么气味吗?

其四,武帝的杀戮行为,不但是挖掉了太子的势力,而且向世人宣告太子大势已去。

武帝可能不一定是这样的意图,但是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武帝先是腰斩了丞相公孙贺,而公孙贺的老婆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

后来又因为有人告发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等事,气得武帝一口气杀掉了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公孙敬声和卫伉。

被杀的人不是普通人,他们和卫皇后、太子刘据有着紧密的关系。诸邑公主、阳石公主是武帝和卫皇后的女儿,是刘据的亲妹妹,而卫伉则是已经作古的大将军卫青的儿子,是刘据的表兄弟。

武帝这是不给卫皇后、卫青留情面,也是以磨刀霍霍血雨腥风在震慑卫皇后母子,更是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世人宣告太子即将倒台。

到此为止,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刘据自己和全社会都知道,刘据的太子之位保不住了,有着各自目的的人更是趁机而上,要置刘据于死地而后快。

刘据被逼无奈,只好带兵和江充对攻,江充虽死,还有人说他造反,尽管武帝不相信,也不想要他这个太子死,但还是有人积极踊跃地逼得他自杀,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杀,除了年幼的孙子刘病已,几乎是团灭的节奏。

而刘据在深宫里的母亲卫皇后,也是万念俱灰,自杀而死。

后来武帝知道上了别人的套,痛定思痛,杀了好多人,但是却无法挽回儿子刘据的生命,也改变不了以年幼的儿子刘弗陵接任大宝的悲惨命运。

武帝晚年下罪己诏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这个局面的造成,首要责任不在江充和任何别人,而就在他自己?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68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