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化,是长白山区东南部一座山城。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群山环抱,江水中流,被誉为山水之城。
通化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清光绪三年(1877年)置通化县。1931年为伪通化省省会,1942年改回通化市。1985年升为地级市。
30年代从老玉皇山公园看通化城
人常说,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通化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笔者收集到了一些通化的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这些照片虽然很陈旧,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通化的城市和人文风貌,十分珍贵。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你珍藏!
照片中这座城楼,就是当时通化的东门,位于今文化市场中间。通化城建于1878年,墙高约6米,全长约1.3公里,有四座城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拆了西、南、北三处城墙。
城楼上竖立着一根旗杆。城楼最上部还建有一座小亭子,亭中悬挂一口大钟。城墙以不等条石为基,土筑砖包结构。城门口两侧,有店铺正在营业。
这是30年代通化的另一座城门,城门前是一条泥泞的大路,是进城出城的必经之路。城门上方建筑,是一座祠庙,里面供奉着通化守护神。
门洞两旁有几间商铺,悬挂着“刻字局”、“优等各式理发”、“标牌各种纸张文具”等招牌。画面很有年代感。
这是位于通化的一座寨楼,矗立于寨墙边和大路显著位置。寨楼高三层,四周布满了射击孔,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寨楼旁是一条主干道,常年的车马碾压,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马路两侧,也有一些商铺,门口有各种招牌。
30年代,冬季的通化笼罩在大雪之中。照片中这座山叫辉发山,山上有著名的辉发城址。辉发城,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之一辉发部的都城。
辉发城址三面环水,一面临河谷平原,城分内城、中城和外城三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辉发古城后面的辉发寺。寺庙规模不大,有两进院子。大殿在最后面,左右两侧有配殿。辉发寺建在荒野之上,四周白雪皑皑,看上去十分的荒凉。
如今,这座寺庙不复存在,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始建于1935年的玉皇山老桥,又名东江桥。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连接了浑江两岸。桥头就是玉皇山,山上有玉皇阁,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
1946年,因战略转移之需,将东江桥面炸毁。1947年,收复通化后,在桥下搭建临时木桥。1951年,在原桥基础上修复桥面并拓宽。1986年,在老桥下游新建玉皇山大桥。
1932年,通化东昌街景象。街道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有很多欧式建筑。街上不断有汽车驶过。从新华大街视角看江南砬子头,右侧百货大楼位置为当时的鸦片所。
江南砬头,是通化南山的一座山头,与玉皇山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山头。
通化,是长白山区东南部的一座山城。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可以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山连绵不绝,江水城中流。通化也被誉为山水之城,风光旖旎。
通化是山城,站在不同的山头,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玉皇山是目前唯一已开发的的可鸟瞰山城的公园。照片中这座山,好像是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这张照片,拍摄于30年代的通化朝阳镇。寒冷的冬季,屋顶和路边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一栋栋民房鳞次栉比。大路上一名男子正赶着马车走来。
朝阳镇是辉南县县城所在地。朝阳镇地处大柳河北岸,处在水北山南,属朝阳之处,故得名朝阳镇,沿用至今。
30年代,浑河上岸边一个码头上,停靠着很多木船。船上装着成堆的硕大木料和板材。远处的山上,还能看到几块开垦的田地里长满了庄稼。
浑江,是通化山城的母亲河,绕着玉皇山南麓缓缓而过,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养育着世世代代通化人民。
这张照片,拍摄于通化老岭,一名背着土枪的护卫巡警,在保护摄影师在山上采风时,看到溪流里有几条鱼。他跳进水里,抓了两条鱼出来。这可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岭是鸭绿江与浑江、头道松花江的分水岭,向北延伸至通化县,南至浑江下游左岸,属长白山脉。
30年代,在距离通化东20外的山上,有一处仙人洞。相传有仙人居住此洞,故名仙人洞,为道观的总称。沿着石头台阶上行,就能进入隐藏在山崖下的山洞,太神奇了。
山洞前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木牌坊。牌坊上悬挂着好几块牌匾,上面写护着不同的字。在牌坊前,坐着一位神秘老道,他为何坐在这里而不是在仙人洞里?难道是收费员?
通化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金矿。照片中,大山脚下就是一处金矿场,不过已经废弃,还能看到一些破旧的房子,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这里的金矿已经开采完毕,厂区被废弃了。在厂区的外面,能看到成堆的碎矿石。后面的大山上光秃秃的,看不到什么植被。
30年代,通化城内一条街道边上,有一家字画装裱店。店门口的木板上,有着很多碑帖拓片,晾晒干后进行装裱。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家装裱店,并不在闹市区,街上没有人来人往。但是,他们有精湛的装裱技术,生意同样很兴隆。
这几名男子,应该是浑江上的放排人。他们把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捆扎成木排,放进江水中顺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木材捞上来。
在过去,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放排人很辛苦,工作也很危险。放排途中,会遇到很多激流险滩,很考验放排手的经验。
30年代,吉林通化一座山坡上,几名考古专家站在一座奇怪的石头建筑前,这其实是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石棚。看起来十分的神秘。
在通化有很多石棚遗迹。据专家考证,这些石棚是史前人类修建的祭祀建筑物,是历史的见证,被考古学者称之为"世石文化"。
30年代,在通化的一条山路上,几名男子在路边休息。他们身上背的货物是麻。 仔细看,他们每个人的肩膀上都背负着成捆的货物。
路边坐在地上休息的两名男子,他们身上背的更像是干柴。这项工作很辛苦,需要长途跋涉,将货物背到目的地。依靠这项工作,他们也能养家糊口。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浑江边。江面上停着放排人的木筏,上面修建有木屋。岸边,几名放排人正在走向木排。过去的浑江,商船蔽江,号子连云。上接通化,下连宽甸,直达丹东。
30年代的通化浑江,江水清澈,两侧的青山连绵不绝。浑江水流多曲折,沿河多狭谷,江水丰沛,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重要作用。
30年代,鸭绿江风貌。江水宽阔,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近处,一艘木船正字啊驶过江面,船上装满了货物。几名船工站在船头看着江面。
通化有一种美食,叫鸭绿江鲤鱼,肉嫩、味美、背厚、产肉率高、营养丰富、无土腥味而名闻遐迩。
这是通化五道江附近景象。从通化玉皇山下有渡口,称头道江,逆江而上此处为第五渡口,因此称五道江。照片拍摄于1939年。
清朝时期,五道江附近为禁垦围场。1964年,设五道江镇。五道江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市的重点产煤区。
30年代,摄影师进入通化老岭拍摄。安全起见,雇佣了几名军人做护卫。他们身穿军装,扛着步枪,护送摄影师进山。
一行人走到半道,看到一条小溪横穿大路,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浑江边。江面上,停泊着很多小船。近百年前,浑江通航后,主要运送的是大豆和线麻等农产品。浑江是东边道商贸的大通道。
也有人说,有了浑江的通航,才有了通化。仔细看,这些船上都覆盖着白色的棚子,这就是著名的白蓬豆船,船上装的是豆子。豆船一字排开,成为浑江上的一道风景线。
这是从五道江方向前往老岭的小路。老岭,是长白山的西南支脉,山对面是白山的临江。它纵贯集安市,为鸭绿江与浑江、头道江分水岭。照片拍摄于1939年。
通化街景
结束语:回看上世纪30年代吉林通化老照片,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有故事。通化历史厚重、内涵丰富、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如今的通化,是著名的葡萄酒城、钢铁城。叹古惜今,通化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