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八王之乱” 使得西晋王朝元气大伤,国力衰微,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战火之中。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下,一个年轻的琅琊王司马睿,在一个关键人物的辅佐下,踏上了南下之路,为晋室延续了百年国祚,也开启了一段 “王与马,共天下” 的传奇故事。这个关键人物,便是东晋初年的权臣 —— 王导。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家族。他年少时便文采风流,言谈举止气度非凡。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王导后,大为欣赏,对其堂兄王敦称赞道:“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后来,西晋司空刘寔多次征召王导为官,授予他东阁祭酒、秘书郎等职,王导皆未赴任。直到东海王司马越发出诏令,王导才接受征辟,出任东海王府参军。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同样依附于司马越帐下的琅琊王司马睿,两人志向相投,共以匡扶晋室为己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的西晋王朝,内忧外患不断,朝堂之上一片混乱。王导敏锐地察觉到,洛阳已非久留之地,为避免卷入纷争,他向司马睿建议南下就镇建邺(今南京),避开战乱,在后方发展自己的力量。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于西晋永嘉元年(307 年),南下镇守建邺,王导则以安东司马的身份随从南下。

然而,司马睿的祖父琅琊武王司马伷曾参与灭吴之战,在吴中人眼中,司马睿是他们灭国仇人的后代,况且司马睿当时也没有崇高的名望,所以他们并不欢迎司马睿的到来。司马睿出镇建邺一个多月,竟无当地人前来依附,这让王导忧心忡忡。
此时,王导的堂兄王敦正好来到建邺,王导与他商议后认为,司马睿为人仁厚,但名望不高,他们决定利用王家的影响力来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本地士族中建立威望。

永嘉二年(308 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按照魏晋时期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来到水边举行盛大的袚禊祭礼,洗去污垢,祈求消除灾祸。这一天,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轿子率众出行观看当地的袚禊仪式,王导、王敦等多位名望崇高的北方大族世族子弟恭敬地随侍其后。
南世族领袖顾荣、纪瞻、贺循等名士见司马睿威风赫赫,深感震惊,纷纷前往拜见。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对以顾荣为首的江南名士十分尊敬,委以重职,将他们招揽在自己麾下任用。王导此举为司马睿争取到了南方士族的支持,从此司马睿在江东的统治得以确立。

永嘉五年(311 年)五月,汉国大将刘曜率军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大杀王公庶民十万余人,史称 “永嘉之乱”。这场战乱使得北方大量汉人纷纷渡江南下。王导劝司马睿借此机会招纳名士贤才,壮大自己的力量。北方名士桓彝为避战乱渡江南下,投奔司马睿。起初,桓彝见到司马睿后深感失望,认为其非雄主之相,且势力微弱,对未来发展十分忧虑。但在与王导畅谈之后,桓彝打消了疑虑。
永嘉七年(313 年),晋怀帝被汉赵皇帝刘聪杀死,太子司马邺即位,改元建兴。后征召王导为吏部郎,王导没有前往赴任。建兴四年(316 年)八月,汉赵皇帝刘聪派大将刘曜围攻长安。同年十一月,司马邺因长安城内粮草不济难以御敌,在苦等各地援兵未果后,派侍中宋敞送上降书出城投降,西晋王朝正式灭亡。

建兴五年(317 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后又拜其为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以自己不通军事,且堂兄王敦掌握六州重兵为由,坚决拒绝了都督中外诸军的职位。
建武二年(318 年)四月,司马邺被汉赵皇帝杀死的消息传到南方,在众多大臣的拥护下,司马睿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在一次朝会上,司马睿为表达对王导的感激之情,恳切邀请王导与他同登御床,共同接受百官朝拜。

对此,王导坚决不肯,提出:“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将皇帝司马睿比作太阳,表明自己不愿逾越的态度。司马睿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即位之初的司马睿对王导信任有加,尊称王导为 “仲父”,认为王导是自己的萧何。当时,王导在朝中主管政事,堂兄王敦在外掌握重兵,王氏家族子弟在朝中亦担任重要官职,琅琊王氏权倾朝野,时人称之为 “王与马,共天下” 。
东晋王朝建立后不久,由于王氏家族权力太大,令司马睿十分忌惮。他逐渐疏远王导,重用寒族出身的刁协、刘隗等人,试图压制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门阀势力。被逐渐排斥出权力中心的王导虽有些不满,但仍尽心尽力处理政务,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王导的族兄王敦声名显赫,长期在外掌握重兵。为防备王敦,司马睿假以北伐之名,令戴渊、刘隗出镇合肥、淮阴,并征调士兵分配给他们统率。王敦对司马睿疏远琅琊王氏的行为极度不满,永昌元年(322 年)正月,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上疏列举刘隗十大罪状,以 “清君侧” 的名义率大军攻向建康(今南京)。
司马睿急召戴渊、刘隗回援建康,又召集各地军队讨伐王敦,没想到派去的军队大败。四月,王敦大军攻陷建康,司马睿被迫向王敦求和,王敦由此把持了东晋大权。同年,司马睿病逝,太子司马绍登基为帝,即晋明帝。

司马绍即位后,王敦野心日益膨胀,想要取代晋室登基为帝,王导对此坚决反对。太宁二年(324 年),王敦病重,晋明帝司马绍讨伐王敦,王导率领宗族数百人假以王敦已死为名为其出殡。王敦主力军队听说消息后无心作战,被司马绍派去的讨伐军队打得大败。七月,王敦听说己方军队败讯后气急身亡,其残余势力也陆续被剿灭,王敦之乱正式平定。
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任命王导担任太保,朝中大事多询问王导的意见,对其极为倚重。太宁三年(325 年),司马绍病逝,太子司马衍登基为帝,因太子年幼,王导、庾亮等人受命辅政。司马衍虽为皇帝,但对王导极为敬重,每次见到王导都会向其行礼。

咸和二年(327 年),辅政大臣庾亮忌惮在外掌握重兵的苏峻,恐其日后有不臣之心,与王导商议欲征召苏峻入朝为官。王导表示反对,认为苏峻为人狡诈多疑,定然不会轻易奉诏入朝,如今苏峻还没有谋逆的心思,倒不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不要贸然激怒他。但庾亮不顾王导等人的反对,执意征召苏峻入朝。苏峻担心入朝后庾亮会陷害自己,在参军任让等人的建议下,联合镇东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名义起兵叛乱。
咸和三年(328 年),苏峻叛军攻陷建康,庾亮率领族人外逃。王导见苏峻为人骄横,担心其会对司马衍不利,入宫随侍司马衍左右。苏峻畏惧王导名望崇高,不敢轻易加害,只好让王导继续执掌朝政。

在此期间,王导暗中策反苏峻亲信,欲携司马衍出逃,但因苏峻对皇帝防守看护甚严,计划最终失败,王导遂携带家眷逃到白石(今安徽含山县)避难。与此同时,出逃在外的庾亮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讨伐苏峻,后苏峻兵败身死。咸和四年(329 年),苏峻叛军余部亦被东晋官兵消灭,苏峻叛乱彻底平息。叛乱平息后,庾亮出镇芜湖(今安徽芜湖),中央则由王导继续执掌朝政。
咸康五年(339 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去世后被追谥为 “文献”。皇帝司马衍下令辍朝三日为王导哀悼,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的礼仪比照汉代大司马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例。

王导历仕三朝,备受东晋诸帝殊待。他执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虽有王敦、苏峻等人叛乱,但叛乱很快被平息。王导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帮助司马睿在江东建立起东晋政权,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政治格局,对东晋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