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题
(2020年浙江卷)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1943年,有删改)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命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情节结构设计艺术的试题,角度新是这道题的亮点,此题摒弃以往从悬念、明暗双线等结构手法角度设计问题的命题方式,而是着眼于整篇小说“情节结构紧凑”这一艺术效果的角度设置问题,这种问法就将小说众多的情节结构知识点统摄在这一个大问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了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
解题分析:“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一个知识点小说结构紧凑的方法1.从人物的设置角度分析①通常人物少能使小说的故事精简、结构紧凑。《雪》中主要出场的只有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和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②有的人物能勾连不相关的情节,使结构紧凑。在小说《雪》中,中尉的父亲并没有出现,但他串联起了两位主人公——父亲既充当了一个因战乱而被迫与孩子分离多年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角色,又同时成了联结男女主人公的要素,男女主人公正是在父親的家中相知相爱的。③有的人物充当叙事的线索,人物见证故事的发展,使结构紧凑。《孔乙己》中,通过线索人物“小伙计”这个角色去串联起酒馆里的老板、食客与主人公孔乙己。许多小说中的“我”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小说《祝福》中,鲁迅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来描述祥林嫂的悲剧的。④如果人物庞杂,只要彼此关联紧密,一样能使众多人物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结构紧凑。比如《红楼梦》中就有近千个人物,但彼此都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人物众多却井然有序。2.从环境、场景的安排角度分析①小说情节涉及的时间、地域跨度往往很大,小说家把事件或人物活动限制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故事发生的场景、时间集中,就会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如果有多个场景,小说家往往会利用电影中蒙太奇式镜头组合手法,将多个场景,或将现实与想象、回忆等虚境组合起来,几个镜头之间跳跃性地快速转换,就能加快叙事节奏,使文章结构紧凑。《雪》的故事涉及莫斯科、小城、利瓦季亚三个地方,但作者却把事件和人物活动都限制在了中尉父亲家及其后花园,场景集中,压缩了空间,从而使结构紧凑。3.从串联情节的手法分析①从整体出发考虑小说的叙事逻辑。比如,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者以某人某物为线索,或者以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运行,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在形式或内容上具有整体性,从而使小说结构紧凑。就《雪》来说,从全文看,小说中共呈现了两封不同的书信,作者将这两封信作为故事的线索。第一封信中,中尉想象着家中的布置,彼得洛芙娜正是在根据这些内容布置家园时,增进了对中尉的亲近感——中尉表明自己将要回来探亲,彼得洛芙娜为他布置家园时“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可见彼得洛芙娜的愉悦和内心的微妙变化。在第二封信中,作者让中尉坦白自己的爱意——谈到两人对彼此的似曾相识感,中尉说是因为在利瓦季亚有过一面之缘,且从那时起,自己就被彼得洛芙娜吸引了。可是,彼得洛芙娜“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但她选择编织美丽的谎言:“‘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由此,两人的关系由亲近上升为亲密。这两封来信不仅压缩了空间,承载了人物的过往经历和心理活动,使得原本具有较大跨度的、需要花费较多笔墨来叙述的内容在较短时间和篇幅内交代完整,同时还串联起故事情节的发展,拉近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使得主题集中、不断深化,小说结构也因此更为紧凑。②从局部看,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作家常常会使用一些结构技巧使情节曲折变化又紧凑精巧,比如,设置悬念、呼应、过渡、铺垫、伏笔等。《雪》的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彼得洛芙娜看到中尉的照片,觉得似曾相识。作家在小说结尾呼应开头:双方对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实际上两人却素未谋面。这样的呼应恰恰体现了战乱和困境中的人们对爱情所代表的生活希望的渴求——越渴求,越会把陌生人给予的微弱又温暖的力量无限放大。4.从打造生活细节的元素分析小说是通过描写生活来反映生活的,所以,作家必然要打造一些细节,让小说充满真实感。这些细节如果反复出现,就能彼此勾连成整体,使小说结构紧凑。所以,这些经过特意打磨的生活元素不能被忽略。小说《雪》中,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不是闪回出现在中尉的回忆中,就是在小说描写的现实场景里不断出现,这样的反复,便将现实与回忆两部分内容融为一体,构成故事情节的整体感。同时,雪景、钢琴、蜡烛等场景细节的反复出现,始终是照应的——钢琴、蜡烛只出现在一个房间中,雪景则始终出现在房屋之后的花园。它们本身共同代表了家园,代表了生活,这样的勾连照应,强化了叙述的整体性效果。综上所述,使小说结构紧凑的办法有很多。它们中有的可以被精确提炼成术语,比如小说《雪》中,利用开头设置悬念、结尾揭晓悬念,情节上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凑。但是,还有不少手法是无法被精确提炼成术语的,只能客观精准地描述作者是如何使结构紧凑的。因此,上面的高考题答案可以详解为: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焚书 老舍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李四爷点头答应,他到钱家拍门,没人答应。他知道钱先生有点古怪脾气,所以等了一会儿就上祁家来。祁老人的诚意欢迎,使李四爷心中痛快了一点。他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祁老人对书籍没有什么好感,他在院中叫瑞全:“瑞全,好孩子,把洋书什么的都烧了吧!都是好贵买来的,可是咱们能留着它们惹祸吗?”老三对老大说:“看!焚书坑儒!”“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落了泪。“听见没有啊,小三儿?”祁老者又问了声。“听见了!马上就动手!”瑞全不耐烦地回答,而后小声地向瑞宣:“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祁老人听李四爷说叫不开钱家的门,很不放心。他知道钱家有许多书,就打发瑞宣去警告钱先生,可是瑞全自告奋勇地去了。已是掌灯的时候,瑞全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的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为是双管齐下,好惹起院内的注意。这样作了好多次,里面才低声的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里面很轻很快的开了门。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他只好先将来意说明,看钱伯伯往里请他不请!“钱伯伯!咱们的书大概得烧!今天白巡长嘱咐李四爷告诉咱们!”“进去说,老三!”到了屋门口,钱先生教瑞全等一等,他去点灯。瑞全说不必麻烦。钱先生语声中带着点凄惨的笑:“日本人还没禁止点灯!”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砍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说:“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着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胖短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他自己也坐下。“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他又把声音放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的老二今天回来啦!”“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他上哪儿?”“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他要干什么去呢?”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我的老二就是个不爱线装书,也不爱洋装书的人。可是他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院中,钱太太咳嗽了两声。“没事!我和祁家老三说闲话儿呢!”钱先生向窗外说。而后把声音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的儿子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轻颤。瑞全听愣了,愣着愣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一向以为你只是个闲人,只会闲扯!现在……我给你道歉!”没等钱先生有任何表示,很快又立起来。“钱伯伯,我也打算走!”“走?”钱先生细细地看了看瑞全,“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钱伯伯!”瑞全咽了几口热气才说:“我不一定再来辞行啦,多少要保守点秘密!”“还辞行?老实说,这次别离后,我简直不抱再看见你们的希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钱先生眼中微微发了湿。他一声没出地给瑞全开了街门,看着他出去;而后,把门轻轻关好,长叹了一声。(节选自《四世同堂》)小说虽是长篇节选,但结构非常紧凑,分析小说是用了哪些方法做到这一点的。①设置线索。它以传递焚书消息为中心事件,使之成为线索串起了主要情节。②人物、地点都相对集中。故事情节就发生在几户人家和几个人身上,则内容也就相对集中了。③前后呼应。前面提到钱家,中间写钱家,最后写瑞全走出钱家,前后内容照应得很紧密。④利用人物前勾后连。祁老人打发瑞宣传信和钱默吟主动提到自己的儿子的内容,都使前后内容紧紧联系了起来。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手法的能力。“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可知设置线索。它以传递焚书消息为中心事件,使之成为线索串起了主要情节。祁老人,瑞宣,瑞全,钱墨吟,李四爷,小羊圈胡同,人物、地点都相对集中。故事情节就发生在几户人家和几个人身上,则内容也就相对集中了。“钱伯伯!咱们的书大概得烧!今天白巡长嘱咐李四爷告诉咱们”“钱伯伯!我一向以为你只是个闲人,只会闲扯!现在……我给你道歉!”前后呼应。前面提到钱家,中间写钱家,最后写瑞全走出钱家,前后内容照应得很紧密。“祁老人听李四爷说叫不开钱家的门,很不放心。他知道钱家有许多书,就打发瑞宣去警告钱先生,可是瑞全自告奋勇地去了”“我的老二就是个不爱线装书,也不爱洋装书的人。可是他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可知利用人物前勾后连。祁老人打发瑞宣传信和钱默吟主动提到自己的儿子的内容,都使前后内容紧紧联系了起来。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焚书》如何让结构紧凑?(备考答案)①叙述线索集中。设置线索,它以传递焚书消息为中心事件,使之成为线索串起了主要情节。②串联情节:时空、人物集中。人物地点相对集中。故事情节就发生在几户人家和几个人身上,则内容也就相对集中了。③叙述手法:呼应/照应。前后呼应。前面提到钱家,中间写钱家,最后写瑞全走出钱家,前后内容照应得很紧密。④人物设置方面:利用人物前勾后连。祁老人打发瑞宣传信和钱默吟主动提到自己的儿子的内容,都使前后内容紧紧联系了起来。(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⑤叙述方式:对话式串起情节,通过钱默吟与瑞全的对话,将小说内容联系起来,更加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