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华东政法大学男生批判女性特权引争议,被取消入党资格

小星视看社会 2024-12-31 16:52:55

原来一份发人深省的期末报告,却让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成鸿宇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作为一个政法大学的大学生,成鸿宇在期末自由选题报告中,挑了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女性特权"。他通过数据分析,列举了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女性劳动参与率等现象,试图从学术角度展开讨论。怀着分享学术思考的想法,他还把这份报告上传到了B站。

谁料这一上传,直接捅了马蜂窝。

网上的评论瞬间炸锅,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扑面而来。一些网友认为他这是在冒犯女性群体,是在抹杀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努力。批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很快就从单纯的观点争议,演变成了对成鸿宇本人的攻击。

“我现在每天都在承受无尽的骚扰。"成鸿宇无奈地说。他的手机被陌生号码打爆,各种社交平台也被恶意评论淹没。更让人瞠目的是,居然还有人在网上公开兜售他的个人信息,赤裸裸的"开盒"行为就这样明目张胆地进行着。

面对汹涌的舆论,华东政法大学的处理也引发了新的争议。学校很快做出决定:取消成鸿宇的入党积极分子资格,要求他接受批评教育,还得给相关老师写书面检讨。这个处理结果一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支持校方的人认为这是对不当言论的必要约束,反对者则指出这是对学术自由的践踏。更有人质疑:一个期末作业性质的报告,值得上升到如此高度吗?

有趣的是,在这场持续发酵的风波中,真正针对他论述内容的理性讨论反而少之又少。那些反对者的攻击,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谩骂、人身攻击层面,甚至有人莫名其妙地嘲笑起他"体育课成绩不好"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

细究成鸿宇的报告内容,确实存在一些论述不够严谨的地方。比如在讨论教师行业时,他用特级教师的男女比例来论证“最好的教育者是男性",这样的论据显然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在谈及体育考试标准时,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简单定义为“特权",也显得过于武断和简单化。

还有在论述女性家庭劳动价值时,他提到的“三次计价"问题,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背后复杂的社会观念因素。正如一些理性的声音指出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被忽视,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问题,而不仅仅是实际分配的问题。"

可问题是,一份学术报告就算有这些不足,难道不该用学术的方式来讨论和批评吗?

“明天她们奔我而来"这句话,令人深思。如果今天成鸿宇会因为念出一些统计数据就遭到打击,明天这种打击会不会降临到其他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人头上?

更讽刺的是,不久前那些痛斥网络暴力的声音,如今却在这场狂欢中集体失声。那些曾经高喊"反对堵嘴"、"捍卫言论自由"的人,在这次事件中不见了踪影。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场争议中,我没看到哪个反对者在网上发布视频、撰写文章来驳斥他的观点,反而纷纷用强权手段来打压他。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话或许戳到了某些人的痛处。"

这场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性别议题的争议,更暴露了当下网络环境中理性讨论的缺失。在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放大、曲解,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的导火索。人们似乎更热衷于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立场,而不是坐下来好好讨论问题。

校园本应是思想碰撞的沃土,是理性讨论的温床。可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偏激情绪的横行和理性对话的匮乏。一个学生因为在课业作业中表达了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就遭遇了如此严重的网络暴力和校方处分,这不得不让人对当下的学术环境和网络环境产生深深的忧虑。

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回看,成鸿宇事件已经成为中国男女对立问题深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学术讨论氛围的一个悲哀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争议性话题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平和的对话,而不是情绪化的对立和暴力。

或许,我们真该停下来想想:在面对不同观点时,我们是该选择暴力制裁,还是理性对话?是该用拳头说话,还是用大脑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真理从来不靠“强权"来捍卫,而是靠理性的讨论来彰显。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包容不同的声音,哪怕这些声音可能还不够成熟,可能还有待商榷。

0 阅读:1
小星视看社会

小星视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