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藏象”
金栋按: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方士医)及先哲们,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理论等思辨推演而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形成。
(1)原文导读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按:当为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按:当为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疲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按:当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2)汇释
①王冰注:“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②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
③吴昆《素问吴注》说:“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
④张介宾《类经·卷三·藏象类二》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⑤张志聪《素问集注》说:“象者,像也。论藏府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
⑥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形藏四,神藏五,其象何如?”
⑦森立之《素问考注》说:“此不言藏形,而说藏象。”
⑧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脏象:内脏功能表现于外的现象。”
⑨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说:“藏象:藏,隐匿。《说文》:‘藏,匿也。’象,表现。王冰:‘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为隐,与显相对,用以表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象为显,为表现于外的形象或气象。藏象之道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描述五种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
⑩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象即现象,也就是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外部征象。藏,藏也。指藏于胸腹腔的内在器官。”
(3)小识
金栋按:“藏象何如?”既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藏象?”,也不能解释为“藏象是什么?”,更与现代解剖学的脏器不同,其本质当为“藏(臓-脏),像什么?”
《素问》“藏象”的重心,不在“藏”而在“象”。《易·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即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说“象者,像也。论藏府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可谓一语中的。《素问·经脉别论》有“太阳藏何象”、“少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之问。那么藏、像什么呢?当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如何推法?即如
①王冰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②吴昆《素问吴注》说:“五藏发病,其证象合于五行。如心主惊骇,象火也;肝主挛急,象木也;脾主肿满,象土也;肺主声咳,象金也;肾主收引,象水也。凡若此者,可以类推。”
③张介宾《类经·卷六·脉色类三十四》说:“象,气象也。肝象木之曲直而应在筋,心象火之炎上而应在脉,脾象土之安静而应在肉,肺象金之坚敛而应在皮毛,肾象水之润下而应在髓骨。凡若此者,藏象之辨,各有所主,皆可以类而推也。”
由此可见,“藏象之道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描述五种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
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藏生成篇》《六节藏象论》《宣明五气篇》等多篇有关内容,中医学正是以这种五行归类的推演方法,将“藏于体内内脏的神机变化与外象相应即为藏象”(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生命模型的理论体系,从而去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