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吴王朱元璋传檄北方军民,表示自己虽然只是“淮右布衣”,但受百姓所推,已尽有南方之地。古话有云“胡虏无百年之运”,现在我要发兵北伐,目的在于“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大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各地百姓无需担心。
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等到当时的元朝皇帝,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真正开始正视朱元璋的时候,愕然发现对方已经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元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不堪,元顺帝甚至有过三次在明军铁蹄之下的惊魂之旅(最后一次已经变成了尸体)。
那么开国之初战无不胜的明军,为什么没能生擒元顺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北伐!北伐!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出任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掌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出任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百战精兵北伐,吹响了全国解放的最后号角。
常遇春剧照
出兵之前,朱元璋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从何处进兵。猛将常遇春认为元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大军应该速战速决“直捣元都”。
鄂国公常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可以胜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不得不说,常遇春的想法,有些过于轻敌了。要知道就在大军北伐之时,朱亮祖正在平定方国珍所盘踞的浙东,中书平章胡廷瑞、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则率大军出征福建,南方还算不上特别安定。
而且十多年前红巾军北伐失败的例子就在眼前,由不得朱元璋不谨慎对待,所以他的决定是先取山东,再进兵河南,最后直逼大都。所谓未虑胜而先虑败,按照这个路线北伐,即使失败,也有较大把握撤回江南。何况当时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李思齐等人还在内斗,若是直捣元都,有可能会迫使他们提前联手。
王保保剧照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三月中旬,哦不对,本年年初朱元璋已经在金陵登基称帝,今年应该称洪武元年,经过近五个月的浴血奋战,大将军徐达向大明天子报捷:山东全境解放,共俘获元军三万二千余人、缴获战马一万六千余匹。
三月十六日,明军水师由郓城出发,浩浩荡荡直奔汴梁(今河南开封)而来。元朝守将李克彝弃城而逃,老牌红巾军将领、原徐宋政权汴梁行省首脑左君弼开城投降。
四月初八日,明军由虎牢关出发,来到洛水塔儿湾,五万元军则在洛水北岸严阵以待。塔儿湾附近地势平坦,利于骑兵突击。三千明军精锐由副帅常遇春统领,在床弩和火器的掩护下成功登陆北岸。就在元军准备对明军半渡而击的时候,常遇春却单枪匹马杀入敌阵,一时间所向披靡。后续明军跟上冲锋,元军瞬间土崩瓦解。
元将詹同、脱因帖木儿以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之北十五里。我军既成列,副将军常遇春单骑突入其阵,敌发二十骑攒槊刺之。遇春发一矢毙其前锋,彼军夺气,达遂麾众乘之。时南风骤发,兵尘涨空,呼声动天地。元军阵乱退走,追奔五十余里,俘获无筭。—《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尴尬的大明天子
河南境内战事结束后,明军就将兵锋直指大都(今北京)。四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留下太子朱标监国,自己则启程赶往汴梁,他有重要事情要交代给徐达。见面之后,朱元璋先问了一个问题:“今取元都,计将安出?”
徐达剧照
对于徐达来说,仗打得这种程度,大都对他来说已是唾手可得。但相较于军事上的成功,徐达现在更多的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即如何处置元顺帝,所以他隐晦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臣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而老朱更是人精,他说了一大段车轱辘话,其实核心意思就是“放他走”。
上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达乃受命而退。—《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二》
朱元璋之所以要放跑元顺帝,在于其目前相对尴尬的地位。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韩宋政权皇帝小明王,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瓜洲渡口,谁都认为是他朱元璋干的。
小明王剧照
老朱冤啊!他让小明王活着,可以用韩宋政权吴王的身份号令北伐。等到光复中原之后,再生擒了元顺帝,然后带回金陵明正典刑,他吴王朱元璋的声望岂不是要如日中天?到时候小明王不禅位,天下百姓也不答应。
然而小明王突然死了,朱元璋只能和韩宋政权进行切割,将元朝尊为正统。换句话说,如果徐达在攻打大都的时候顺手干掉了元顺帝,朱元璋不免背上“弑君”的骂名。即使生擒了这位元朝皇帝,也会让朱元璋很难办。杀了?不行。关着?更难受。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放他走。
一放元顺帝
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起驾回金陵。闰七月初二日,明军渡过黄河北上。当年一代名臣宗泽,临终之前连呼三声“过河”,数百年后,另一位汉人英雄徐达替他实现了这个遗愿。
元顺帝画像
闰七月十五日,河南明军与山东明军在临清会合,一时间气势如虹,剑指大都。此时的元顺帝这才如梦初醒,下诏天下兵马勤王,由此也可见朱元璋的战略布置有多厉害。八天后,明军抵达直沽,右丞相也速“望风奔遁”,史称“元都大震”。
当月二十五日,明军兵围通州。国公知院卜颜帖木儿出城迎战,结果全军覆没,明军顺势攻占通州。二十八日晚,元顺帝当机立断,从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出城,一路向上都狂奔而去。这里我们说一句,当时连宫中太监都请求坚守京师,元顺帝却根本不听。
丙寅,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至夜半,开健德门北奔。—《元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通州城墙遗址
徐达在接到消息之后按兵不动,坚决执行朱元璋的指示,指挥大军慢悠悠地修筑起通州城墙来。一直等探听到元顺帝已经出了居庸关,徐达这才于八月初二日对大都发起总攻。
明军从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填壕登城而入,死战不降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被徐达直接下令斩首,一点都不客气。这位淮王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之孙,时年已经八十三岁。
二放元顺帝
虽然逃到了草原之上,但由于元顺帝的存在,大元朝廷还勉强维持着正统的样子,还怀着恢复江山的念头。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初六日,大将军徐达兵不血刃攻取奉元路,随即将之改名为西安府。十二日,副将军常遇春、冯胜攻取凤翔府(今陕西宝鸡)。
元顺帝剧照
此后明军主力合兵一处,准备攻打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并在此一举聚歼陕西元军主力。为了解陕西之围,元顺帝命丞相也速率军反攻北平府(即前元大都),副将军常遇春则奉旨回援。
上遣使即军中,命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赴北平。先是,元将也速以兵寇通州,至白河遁去。至是,有报胡兵复欲入寇,故遣使驰报遇春等。令率所部兵还北平,取迤北余寇。—《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
常遇春一路北上,由喜峰口出关,进至锦州附近的锦川,击败元将江文清。随即转攻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击败丞相也速。再经大兴州(今承德市滦河镇)沿滦河北上,一举攻占上都。
元上都遗址
这一战常遇春大获全胜,不但逼得元顺帝再次弃城而逃,斩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还俘获元军万余人、车万辆、马三千疋、牛五万头。明军这一战,并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占据,主要目的是消灭北元军的有生力量。换句话说,坐视了元顺帝逃到应昌(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达里湖西岸)。
三放元顺帝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明军再次大举出征。大将军徐达出西安捣定西,目的是牵制住元军名将王保保。而皇帝陛下的亲外甥:左副将军李文忠,则由居庸关出塞,直奔应昌而去。
吾意欲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如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八》
李文忠剧照
五月十六日,明军攻克应昌,生擒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以及大批后妃、宫人,以及元朝宗室、高官。元顺帝在四月二十八日崩逝,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已经奉梓宫北葬。
在得知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出逃之后,李文忠一改此前明军拖沓观望的姿态,亲率精锐骑兵追杀,一直追到北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才“不及而还”。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确认,元顺帝第一次从大都逃走,是大明君臣有意为之。原因我们讲过了,和明朝获取天下的正统性有关。至于元顺帝第二次从上都逃走,也可以算作是明军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杀伤元军主力。
但是李文忠这一次,由于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稳,朱元璋是动了杀心的。当时李文忠兵分三路,另两路的指挥官都督孙兴祖、海宁卫指挥副使孙虎悉数落败并战死,但是中路军却依然不管不顾,坚持向元顺帝驻跸的应昌挺进。然而元顺帝的运气很好,就在大难临头之前,死了,真可谓死得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