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代王府上篇:父子相残,祖孙互嫌,兵变之后亲王拼命逃离封国

楼哥看明史 2024-08-23 16:29:23

前言:大同九龙壁,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上有高浮雕巨龙九条,位于大同市内东街南侧,即原大明代王府照壁。

和今故宫博物院内的九龙壁相比,大同九龙壁是四爪龙,且龙的尾巴上没有尾鳍,身上的鳞片也是平行排列,表明其所有者:代简王朱桂的身份,要下皇帝一等。

大同九龙壁

在明末清初的那场战火之中,原代王府被毁。2011年的时候,大同市启动了代王府的重建工程,也让现代人得以一窥大明亲王府的巍峨壮丽。

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桂之国大同,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传㸄被俘,代王家族共在大同繁衍传承了二百五十二年。代王一脉的字辈是“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代代王的故事。

第一代代王

代简王朱桂

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母惠妃郭氏,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册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代王,封国山西大同。

中山武宁王徐达剧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桂大婚,王妃徐氏,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次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代王朱桂正式之国大同府。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桂率大同护卫出塞,并受三哥晋王朱棡节制。从明初大内密档《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来看,这种上下级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十五日,钦奉圣旨:着整理都司的马。一件,有司官,布政司、按察司官,有不停当的料治他。一件,北边代王在那里,就统制着他。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然而和一母同胞的兄长蜀王朱椿相比,朱桂的性格弱势非常明显,《明史》用两个字就做了概括:“性暴”。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朱元璋驾崩后,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高举削藩大旗,于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将十三叔朱桂削爵废为庶人,监禁于大同。三个月后,朱桂的四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并在三年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杀入京师南京,逼朱允炆自尽,随后自己做了皇帝。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七月,朱桂复爵代王。但我们实话实说,当年朱允炆对付代王,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因为朱桂这个人,确实问题很大。

永乐元年(1403年)的时候,朱桂又因为在封国“纵杀戮,取财物”等等恶事,被四哥列了三十二条大罪,然后削去了他的大同三护卫。

夫天下之人,皆皇考四十年辛勤保养以遗子孙。今兄嗣位,亦惟体皇考之心,保之爱之,岂敢轻有所伤害?而吾弟视之不如土芥,杀之不如鸡豚。夫其罪当杀,犹请命于朝,况不闻有罪?吾弟纵恣暴戾如此,独不记建文时拘囚困苦之辱耶?—《明太宗实录卷十七》

成祖朱棣剧照

代王妃徐氏,秉承了徐家的家风,极为温良贤德,由此不为朱桂所喜,反而偏爱生育了宣宁王朱逊炓、怀仁王朱逊烠的妾室徐氏。

等到朱棣乃至仁宗朱高炽相继驾崩,新天子宣宗朱瞻基已经是侄孙之后,朱桂更是肆无忌惮,带着宣宁王、怀仁王这两个儿子,穿着短衣、小帽,手执大棍,袖藏斧锤,在大同城内追打无辜百姓。

在宣宗严词警告之后,代王略有收敛。但当宣宗驾崩,侄曾孙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朱桂故态复萌,新天子不得不亲自写信予以告诫,里面有一句特别厉害的话:“不然则祖宗之法具在,予固不得而私也。”意思就是再不改,小心我废了你。

大同代王府

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作恶多端的朱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曰简。谥法“平易不訾”曰“简”,真不知道礼部官员给出这个谥号的时候,良心会不会痛?大同军民在听到这个谥号的时候,会不会愕然无语。

第三代代王

代隐王朱仕壥

朱逊煓,代简王嫡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册封为代世子。这位世子殿下其实和老爹很像,也是个“违越礼法”的主,再加上徐小妾的挑拨离间,让父子之间不但水火不容,甚至还到了拔刀相见的地步。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尔不能以礼正家,惑于妇言,陷世子于恶。且世子未有极恶大过,尔必欲杀之?屏居于外,使惶惶无依。为人父者,此独何心?—《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六》

代王府承运殿

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二月,朱逊煓去世,终年二十六岁,谥曰悼戾。此后以子朱仕壥袭爵,追封为代王,谥曰戾。谥法“知过不改”曰“戾”。

朱仕壥,代戾王庶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册封为代世孙,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封代王。由于父亲的缘故,朱仕壥从小就不受祖父待见,直到十四岁还没有开蒙。宣宗收到代王府左长史戴礼的奏报之后极为震惊,压着怒火给意图夺嫡的代藩郡王赐了一道敕书,里面点明了朱仕壥的身份,让他们不要痴心妄想。

盖世子之子,太祖高皇帝之曾孙。世子之母,皇祖妣仁孝文皇后之亲妹,皆国家至亲。王宜致诚敬,不可怠忽。庶副朝廷惇厚至亲之意。—《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

好不容易袭爵之后,朱仕壥转头就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碰上了瓦剌大军南侵。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战死,大同边军主力几乎“全军覆败”。御驾亲征的英宗朱祁镇于八月初一日抵达大同,仅待了两天就匆匆回京,结果半路上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此时的大同城内“兵不满千,马才百匹”,全靠着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之孙、都督郭登坚守城池,才保住了代王的小命。

土木堡之变剧照

由于瓦剌军队屡屡入侵,导致大同城内守将飞扬跋扈,不把亲王放在眼里。特别是忠国公石亨的侄子、定远侯石彪,更是让朱仕壥对他“跪谢”,真是不怕他祖父气得活过来。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朱仕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曰隐。谥法“违拂不成”曰“隐”。

第四代代王

代惠王朱成錬

朱成錬,代隐王嫡长子,景泰元年(1450年)册封为代世子,成化二年(1466年)袭封代王。和无法无天的曾祖父简王,懦弱无能的父亲隐王相比,朱成錬的个人操守也好不到哪里去。

比如成化元年(1465年)四月,是代隐王出殡的时候,当时还是世子的朱成錬未向朝廷通报,就带着两个弟弟博野王、和川王“送丧出城”,且“良久方还”。到底是不是顺路去旅游了一把,谁也不知道。

大同真武庙

到了成化九年(1473年)四月,朱成錬再次私自出城,领着广灵王、和川王、安定长子等一帮代藩宗室,去真武庙行香。当朝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大怒,这是屡教不改,立刻下旨捉拿代王府官员治罪。

守臣以闻,上降敕责谕。仍以王府官不谏止,命逮治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这里的“守臣”,指的是巡抚大同的右副都御史殷谦。朱成錬恼羞成怒,接连举报殷谦在朝廷册封郡王之时“不随侍行礼”,这是大不敬。出视边墙之时“不辞而行”,这是意图通敌。在开役银匠之时“不给佣钱”,这是人品卑劣。亲王与抚臣不和,自然不利于大同的边防,宪宗无奈,只能将殷谦调离大同,改为巡抚宣府。

海东青

等到宪宗驾崩,孝宗朱祐樘即位后,朱成錬为了拍新天子马屁,向宫中敬献了一头海东青。海东青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是古代狩猎中的重要帮手。然而对于文官当道的孝宗朝来说,代王此举可谓大逆不道,内阁首辅刘吉在宪宗朝不敢言语,这时候却站出来狂喷新君和代王。

伏望皇上断自宸衷,却还所进海青,收回赏赐之物。以书报代王曰朕不受献也。如此不惟可以绝天下窥伺之心,抑又可以贻后世称颂之美。则皇上盛德真可以比隆夏禹、周武王,彼汉文帝又不足言矣。—《明孝宗实录卷十九》

朱成錬这回马屁拍在马脚上,可谓灰头土脸之至。弘治二年(1489年)六月,朱成錬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惠。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第六代代王

代懿王朱俊杖

朱聪沬,代惠王庶长子,成化十年(1474年)封为武邑王。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时候,朱聪沬因为醉酒殴死乐工,被宪宗皇帝下旨革爵。代惠王去世后,新天子命朱聪沬戴平巾摄事主祭。

丙申,代府长史司奏:“迩者代王薨,府事无人管摄。前革爵武邑王聪沬改过自新,乞令复爵管事。”上曰:“聪沬在先帝时犯法革爵,今未宜轻复。姑与敕,令戴平巾摄事主祭。”—《明孝宗实录卷二十九》

太原古城

然而到了弘治三年(1490年)七月,朱聪沬又因为“居丧无礼”,被孝宗直接废为庶人,并宫眷迁至太原城内居住。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朱聪沬去世,终年三十五岁。以子朱俊杖袭爵,追封代王,谥曰思。谥法“追悔前过”曰“思”。

朱俊杖,代思王庶长子,父王被废之后,他也跟着一起去了太原,代藩府事由三叔乐昌王朱聪涓摄管。弘治四年(1491年)六月,朱俊杖的祖母、代惠王夫人王氏,联合了代藩的郡王、将军向朝廷上奏,称朱聪沬虽有罪,孩子是无辜的。于是孝宗同意朱俊杖重返大同生活。

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王氏得寸进尺再次上奏,希望能够让朱俊杖回到代王府生活,遭到了孝宗的否决。当年四月,代藩宗室再次阖府奏保,终于打动了孝宗。于是他将朱聪沬的身份由庶人恢复为革爵武邑王,仍然在太原闲住。而朱俊杖则封为武邑长子,管代府事。乐昌王回本府,不得预代府事。

大同古城

朱聪沬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去世,当年五月,朱俊杖袭封代王。大同地处边关要地,屡屡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皇帝甚至考虑过将代藩整体南迁,但却遭到了内阁的强烈反对。

武宗很生气,你们这些老登说就滔滔不绝,做就畏畏缩缩。既然如此,老子亲自去巡边。八月二十三日,武宗从德胜门出城,经居庸关到宣府。九月十九日,皇帝率大军驻扎于阳和城。阳和城位于大同西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十月初,明军与入寇的五万蒙古骑兵在应州(今山西应县)展开大战,连皇帝本人都亲手斩杀一人,史称此为“应州大捷”。十一月初一日,武宗驾临大同,见到了代王朱俊杖。皇帝这一次足足待了半个月,觥筹交错之间,代王殿下想必会安心很多。

武宗朱厚照剧照

武宗驾崩后,其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即世宗。由于在朝中毫无根基,所以嘉靖朝初年,大权又回到了文官们的手上。而新任大同巡抚张文锦处置失宜,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初一日,震动朝野的“甲申兵变”爆发。叛军乱刀砍死张文锦,断绝大同与外界的联系,朝廷不得不颁布赦免诏书,局势才得以稍加稳定。

然而十一月初七日,辽阳参将李贤口出不逊,再度激怒叛军。他们火烧大同县衙,又包围了代王府,要求朱俊杖出面为他们求情。代王殿下在乱局中坚持了小半年,已经到了自身极限,这一回他选择了逃跑,带着两个儿子:泰顺王朱充燿、河内王朱充爔,趁着夜色逃往宣府避难。

初大同叛卒聚众围代王府,迫王具奏请赦。声言若不获赦,当尽灭王。王恐,因弃宫眷,携宝符,及泰顺王充燿、河内王充爔,夜亡走宣府以避之。上命镇巡官礼遇之,因赐书慰王。—《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六》

大同代王府

直到当年年底,大同甲申兵变才正式落下帷幕,代王朱俊杖也于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重返大同。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朱俊杖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曰懿。谥法“柔克有光”曰“懿”。

结语:代藩这一脉宗室,从始祖简王朱桂开始就不着调,宠妾灭妻,残害百姓,父子之间反目成仇,祖孙之间互相敌视,这家风从一开就歪了。

此外大同地处边塞,历代代王的生存压力都极为巨大。我们不妨想一想,明朝历史上,在自己封国两次见过当朝皇帝的亲藩是哪一家?除了代藩,还有吗?没有了。而且无论是英宗也好,武宗也罢,来到大同都是为了解决蒙古骑兵南下的危机。

而且重压之下,大同甚至还发生了兵变。这样的生存环境,代王要是脾气好,可能还真不行。而懿王去世后,下一任代王又撞上了一次兵变,我们放在下篇之中再讲。

1 阅读:138
评论列表
  • 2024-08-27 09:56

    没有家学渊源、家风传承。说到底,明一朝,都是暴发户的做派!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