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那么,古代作词最多的又是谁呢?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现有存词626首,不仅存词数量最多,而且成就、地位在南宋词坛也为最高。
辛弃疾 (图片来源网络)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祖父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二十岁在祖父去世后,率领两千多人起兵反金,投靠耿京为首的农民军,为其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1162年,耿京派辛弃疾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邀请五十名死士,闯进五万士兵的张军营中,生擒张安国,并策动上万士兵一同投奔南宋,押解张安国回到建康斩首示众。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历代文人中是独一无二的。辛疾弃晚年忆起这段经历,作下《鹧鸪天》一首: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年轻的时候带率领一万多的士兵,带着精锐的骑兵渡过长江。金人的士兵夜晚在准备箭袋,而我们汉军一大早就向敌人射出叫“金仆姑”的箭。追忆往事,感叹如今,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就把那几万多字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邻人家交换种树的书吧。
辛弃疾来在南宋期间,曾任建康通判、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前后近20年。诗人一方面尽情赏玩山水田园之趣,一方面心灵深处波涛涌动,为理想所激奋,为现实而愤怒,却又不得不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写给诗人陈亮的《破阵子》很能反映这种心境。
醉里挑灯看剑 (图片来源网络)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器奏起北疆乐曲。在秋天的沙场上检阅兵马。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为君主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经白发丛生!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精神为之一振,积极献半献策,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一日登临北固亭,感叹功业未立,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千古名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图片来源网络)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遥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全词用典贴切,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据说岳飞孙子岳珂看了《永遇乐》的初稿,对诗人提出一点意见:词中使用典故过多。辛弃疾听了大喜,亲自给岳珂酌酒,并对在场宾客说:“他真是说中了我的老毛病啊。”下来反复琢磨,一天修改几十次,过了几个月还觉得不满意。用典多确是辛词一个显著特点。
1207年秋天,罢官的辛弃疾在家乡溘然长逝。辛弃疾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离离原上 草
三九日霾消喜见青天》 连天霾消净, 丽日耀当空。 送来这份喜, 还谢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