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70):打仗自己说了不算,敌人说了才算

六十秒历史 2024-07-15 01:17:45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62)

因为要等人、等钱,李泌把反攻时间定在来年春天,但在反攻目标上,他的想法有点不走寻常路,这算他计划中的一个亮点、或者说要点吧:

“来春复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

不去打近在眼前的长安,而是跑遥远的塞北,作大范围迂回,和山西的李光弼配合,南北夹击夺取范阳。

为什么这么做?

李泌解释:端掉老巢,敌人没地方可退,呆在中原又不安生,那时候再四面发起进攻,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对李泌的方案,李亨反应相当简单:“上悦。”相当于领导批复:‘拟同意’。

真的同意?

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同意,只不过当时没表露出来,这就造成两点:一是李泌没把计划解释透,二是后面临时改方案。

对李泌这次汇报,司马光用了很长的篇幅,几乎原文记录,应该是相当认可吧。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从汇报角度,李泌做得相当不错,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但事情不能光看汇报,还要看实践,再好的计划,你自己说了不算,敌人说了才算,战场上检验了行,才是真的行。

战场检验怎么样?

第一步就不顺。

李泌计划的第一步,是郭子仪夺取河东(山西永济),威胁潼关;李光弼东出太行,威胁河北,现实情况只完成一半。

郭子仪打河东还比较顺利,李光弼那边,前脚进太原,后脚史思明十万大军就来了。他手头只有万把人,守住太原已经是奇迹,拿什么东出太行?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实力。

兵就那么多兵,粮就那么多粮,郭子仪能打下河东,因为他带着朔方军主力。

而且他打下河东后,后边再打潼关,立刻遭到叛军反击。官军大败,两名大将阵亡,‘死者万余人。’连名将仆固怀恩、在朔方军中地位仅次于李光弼,都靠搂着马脖子游过渭河,才逃出一命。

这说明什么?说明长安方向,叛军实力强大,朔方部队全军出动,也占不到多大便宜。

李光弼去太原,只带了五千民兵。这不是李亨小气,也不是偏心眼,实在手头没有富余。

计划第一步虽然不顺,但总体达到了李泌的目标:拴住敌人主力。

长安这边,安守忠、田乾真疲于应付;太原城下,史思明、蔡希德一筹莫展,从这个角度,李泌的计划是好的、管用的。

至德二年(757)二月十日,李亨南下至凤翔;十天后,陇右、河西、安西等地征调的兵马陆续抵达;同时,南方收来的租税也运到。兵有了、钱有了,李泌请示执行计划的第二步:北上迂回,夺取范阳。

李亨不同意。

“上曰:‘今大众已集,庸调亦至,当乘兵锋捣其腹心,而更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不亦迂乎!’”

李亨到这时候才亮出真实想法:直接打长安吧,何必舍近求远呢?

李泌估计早料到皇上的态度,也亮出底牌:

“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

皇上如果要打长安洛阳,应该是能够拿下,但拿下以后,反贼必定死灰复燃,到那个时候,麻烦就没个完了。

为什么?

李泌解释:我军主力是西北将士,人和马都耐寒不耐热,现在人刚到,求战心切,而敌人师老兵疲,拿下两京问题不大。下一步,敌人退回范阳,天气转热,我军又有了战果,将士们就不想打了,只想回家。敌人得以趁机休养,今后必定卷土重来,最后打成一个拉锯战。所以,还是要先打敌人巢穴。

李亨听完,还是不同意:“朕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

我思念太上皇,等不了那么久了。意思先打下长安,把老爹接回来再说。

这话说的相当有水平。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12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