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崛起之路——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拜上帝教,领导金田起义

雁玉历史 2025-02-04 03:42:44

洪秀全,广东花县的客家人,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一月。16岁时,由于家境贫困,无力继续支持他读书求学,因此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或到山野放牛谋生。

18岁时,洪秀全受聘成为本村的塾师。此后,他在自学的同时,也积极参加科举考试。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前往广州应试期间,得到了一本由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当时他只是简单翻阅了一下,随后便将书放入书箱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再次赴广州应试,但依旧名落孙山。这次失败后,他想起了那本尘封已久的《劝世良言》,于是将其取出仔细阅读。他发现书中的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农民的思想十分契合,遂于六月创立了“拜上帝会”。

洪秀全与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一起深入研究《劝世良言》,并提出只崇拜真正的神——“皇上帝”,摒弃邪神偶像的崇拜,同时倡导不行恶事,戒除饮酒、抽烟、邪淫等不良习惯。

洪秀全与另外两人创立“拜上帝会”后,积极扩大组织影响力,吸纳信徒。起初,他向信徒传播上帝、耶稣、天堂和地狱的信仰,随后进一步宣扬要摆脱苦难现实必须反抗现存秩序。

随着活动的展开,“拜上帝会”逐渐吸引了一些信徒,这引起了清廷官员的关注。不久后,他们的书馆被查封,还因砸毁“孔圣”牌位多次遭到围攻。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决定外出云游传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初,洪秀全与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踏上旅程,从南至北,途经广州、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曲江、阳山、连山等地,沿途宣传教义并发展信徒。在清远县,他们成功将几位李姓人士发展为信徒,洪仁玕留在当地担任塾师,而清远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然而,艰苦的旅途使冯瑞嵩和冯瑞珍中途返回花县,而冯云山则表示愿意与洪秀全一同坚持“遍游天下”的使命。同年五月二十一日,他们抵达广西贵县赐谷村,暂住洪秀全表兄王盛均家中。在此期间,洪秀全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宣传教义。很快,赐谷、长排、大横等村庄有百余人加入“拜上帝会”,形成了广西的第一个分会。

在这一年九月,冯云山离开贵县前往桂平,致力于拓展势力范围。到了十一月,洪秀全返回花县的老家,继续担任塾师的同时,积极传播教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而冯云山则克服了初到异地的种种困难,不辞辛劳地穿梭于紫荆、金田地区,通过参与平凡的劳动逐步拉近与下层民众的距离。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崇高的理想。

金田村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地方,历史上流传着“三多”的说法:无地可耕的人多;因生计所迫卖儿卖女的人多;外出逃荒乞讨的人也多。金田村及其周边地区居住着汉族和壮族的贫苦农民。

村子背靠紫荆山,这是一片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山区,四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紫荆山区域居住着壮族、瑶族以及客家人(汉),他们大多以烧炭为生,生活异常艰辛。

冯云山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所宣讲的上帝与耶稣教义,如同一缕阳光照进了这些身处极端贫困、几近绝望的民众心中,因此加入者络绎不绝。基于此,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分工职责,使这一组织逐渐成形并发展壮大。

不久之后,“拜上帝会”的教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主张人人皆为上帝所生、所养,万民同源,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理应彼此平等,共享喜乐,共度患难。这种理念对饱受苦难的农民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参与者不仅包括桂平、贵县、博白、陆川等地的客家人,还有紫荆、金田地区的壮族农民,以及紫荆山区和平南鹏化山区的瑶族人民。他们共同汇聚成了声势浩大的“拜上帝会”队伍。若按职业划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紫荆山区的300余家烧炭工人和龙山矿工。这些人群生活困苦,性格刚烈,而后来成为太平天国核心人物的杨秀清与萧朝贵便出身于此。

与此同时,当冯云山在广西积极活动时,洪秀全则留在广东老家花县,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整理和完善“拜上帝会”的教义内容。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洪秀全历时两年,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改邪归正》等多篇诗文,深入阐释宗教真理。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进南京印行的《太平诏书》中,成为该宗教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下半年,洪秀全得知有位外国传教士罗孝全正在广州传播基督教义。于是,他与堂弟洪仁玕决定前往广州拜访。恰在此时,他们收到了罗孝全助手朱道兴的一封信,邀请他们到广州探讨教义。两人随即启程,抵达广州后与罗牧师深入交流了宗教真谛。然而,由于教会内部其他成员的反对,洪秀全未能接受洗礼,最终带着失望离开广东,转而前往广西寻找挚友冯云山。

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洪秀全再次动身前往广西。因经济拮据,他只能徒步前行。不幸的是,在梅子汛遭遇盗贼,财物被洗劫一空。走投无路之下,他向肇庆府衙求助,竟意外获得四百枚铜钱的帮助。随后,在西行途中,又得到船友资助的六百枚铜钱。

靠着这些微薄的钱财,洪秀全省吃俭用,终于抵达广西贵县的王姓亲戚家中。此时他才得知,冯云山仍在紫荆山设馆教学,并成功引导许多民众信仰上帝。同年八月,洪秀全满怀喜悦地赶到大冲与冯云山会面,并热情洋溢地为教徒们讲解教义。

紫荆山地区的“拜上帝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教徒人数增长至两千余人,并持续增加。其中不乏卢新泽(谐音)、卢六、曾亚顺、石达开、杨秀清、萧朝贵等重要人物。

随后,“拜上帝会”的教义在紫荆山地区传播得更加广泛,影响力扩展至广西多个县市,包括象州、浔州(今桂平)、郁林以及平南、武宣、贵县、博白等地。许多拥有家业、权势和功名的人及其家族纷纷加入其中,例如势力强大的韦昌辉、举人胡某等人。

凡加入“拜上帝会”的成员,均需清除家中旧有的偶像崇拜,转而敬拜上帝。在礼拜仪式中,男女分开就座,先合唱一首赞美上帝的诗歌,随后聆听主讲人讲解上帝的仁慈或耶稣基督的救赎之恩。

对于愿意皈依并加入“拜上帝会”的人,教会会为其施行洗礼。洗礼的具体仪式为:在神台上放置两盏明灯与三杯清茶,同时准备一份写有受洗者姓名的忏悔状。在洗礼过程中,受洗者需大声诵读忏悔状的内容,之后将其焚化,以示向上帝表明心迹。

1840年代末期,洪秀全和冯云山为了扩大“拜上帝会”的影响力,从大冲迁至地势险要的高坑冲。他们在卢六家中设立了“拜上帝会”的总机关,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他们积极派遣人员前往两广地区,向汉族、壮族、瑶族等各民族民众宣传和发展会员。

返回紫荆山后,洪秀全进一步动员信徒们捣毁了山区内的所有传统神坛社稷。这一行动让他的声望迅速提升,信徒数量也急剧增加。随后,他们又摧毁了紫荆山上的雷庙。这座庙宇是由当地富绅王作新父子修建的,位于花雷与田心两条江河的合水口处。王作新因此向平南县官控告洪秀全和冯云山,指责他们借宗教之名到处破坏庙宇,实则是叛逆分子。

遭县官逮捕。彼时,洪秀全忆起两广总督耆英已获清廷许可,准许中国人与外国人信奉并传播基督教,因此他于三月返回广东,计划向总督请求释放被捕的友人。然而,当他抵达广东后才得知,耆英已被调往京城。

在此期间,广西的兄弟们自愿筹集了大量资金来营救冯云山和卢六,要求县官公正审理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县官逐渐认识到“拜上帝会”成员并非叛乱者,因此产生了释放二人的意图。这时,洪秀全还收到了冯云山在狱中写来的申辩信,其中一封揭露了王氏家族的恶劣行为,另一封则为自己辩护,最后一封证明人人应当崇拜上帝。

可惜的是,卢六在狱中去世,县官随即派两名差役将冯云山押送回广东原籍释放。途中,冯云山凭借自己的言辞说服了两位差役,不仅获得自由,还成功让他们皈依教义,放弃差事跟随他返回山中加入教会,不久便接受了洗礼成为正式教徒。

冯云山返回紫荆山后,得知洪秀全为救自己而返回广东,于是立刻赶往花县。洪秀全得知冯云山已经出狱后,再次折返广西。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两人终于在花县重逢。由于冯云山的家乡距离洪秀全的家乡仅五六里远,且周围多山,适合放牛,两人经常利用牧牛的机会见面交流。洪秀全还会在这里与信徒和朋友一起诵读经文,劝导人们虔诚地信仰真理,甚至连许多牧童也被他的教导所吸引。

两人在家乡停留至次年六月,在友人资助下再次离开广东前往广西。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离开竟成了他们与故乡的永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初九清晨,洪秀全长子诞生,当天有成群的鸟儿在天空翱翔,之后停留在洪秀全家屋后长达一个月之久。村民们对此感到十分惊讶,认为这是新王降世的预兆。洪仁玕特意派人给身在广西的洪秀全送去喜讯。

当洪秀全和冯云山重返紫荆山时,“拜上帝会”的成员给予了他们热烈欢迎。有人告知他们,在二人前往广东期间,会众中出现了两位能够代天父、天兄传话的人物——杨秀清和萧朝贵。

出身于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平山新村,家境极为贫寒,但他展现出卓越的谋略与组织才能。萧朝贵则是广西武宣县人,同样来自贫苦农民家庭,性格勇敢坚毅、公正无私。

在洪秀全和冯云山前往广东期间,当地地主团练企图剿灭“拜上帝会”,二人以天父、天兄代言人身份出现,成功安抚了会众情绪,巩固了组织结构,深得众人信任与爱戴。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广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武装起义,犹如烈火燎原。全省十一府一直属州中,规模从一两千人至七八千人的起义队伍多达二十多支。在贵县等地,地主豪绅常煽动民族矛盾,挑起械斗冲突。加之天灾频发,无数贫困农民流离失所,失去生存依靠,造反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此动荡局势下,“拜上帝会”迅速发展壮大。以桂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平南、藤县,向西覆盖桂县,向北抵达武宣、象州,向南扩展至陆川、博白,甚至渗透到广东的信宜、高州、化州、廉江及清远等地,均建立了分支组织。

这些会众与地方地主团练之间的对抗持续不断,共同抗敌、谋求生存已成为全体成员的迫切需求。洪秀全与冯云山重返广西后,目睹这一形势,认为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然成熟。

在广西“拜上帝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了以洪秀全为核心、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团队。其中,韦昌辉出身于广西桂平金田村的地主兼典当商家庭,而石达开则来自广西贵县那帮村,同样为地主身份,但因身为客家人而受到当地地主的排挤,因此选择加入“拜上帝会”。这一核心领导层最终发动了著名的金田起义。

为了确保起义顺利进行并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拜上帝会”精心挑选了一批有经验的会员,分别前往桂平金田村、紫荆山湴田村、平南花州林长坳(今称上帝坪)以及陆川陆茵村等地设立据点,秘密制造武器装备。

同时,他们还积极展开军事训练,将普通农民培养成具备军事技能、组织纪律性强的半军事化人员。在洪秀全的亲自部署下,紫荆山地区建立了四个大型训练馆,平南花洲也设立了三个类似的训练场所,由胡以晃负责具体训练工作,其他如贵县、陆川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训练基地。

经过一系列周密筹备,起义条件逐渐成熟。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与冯云山秘密转移至平南花洲山人村,并于同年七月正式发布动员令,要求全体教众于十一月四日前集结于金田村,为起义做好准备。这一阶段被后世称为“团营”。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正值洪秀全38岁生日之际,在桂平县紫荆山前的广袤原野上,旌旗飘扬、鼓乐齐鸣,两万余名贫苦民众手持自制武器汇聚于金田村西边的犀牛岭营盘周围,庄严举行誓师大会,宣告起义正式开始。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真正做到了“万民响应,四方乐从”。

在众望所归的时刻,洪秀全踏上营盘中心的高台,正式宣告起义。随着团营起义的成功,参与者们用红布包裹头部,改变发型与服饰,这支队伍被命名为“太平军”。

誓师仪式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十四日(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率领部队向东行进二十里,迅速攻占了浔江北岸的大湟江口。

大湟江口位于浔江、大湟江和鹏化水的交汇点,向上连接桂平、贵县,向下可达平南、苍梧,这里是天地会武装力量的重要活动区域,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

洪秀全在此地建立大本营,命令士兵依托江势选择险要位置布置防御工事。同时,他积极与天地会武装力量接触,以接受“拜上帝会”的教义原则并遵守太平军纪律为前提,成功吸纳了罗大纲、苏三娘等部两千余人加入太平军。不久后,洪秀全清除了反复无常的张钊、田芳等匪徒势力。人们尊称洪秀全为太平王,“金田起义出大王”的佳话广为流传。

十二月十七日,清廷派遣李星沅从桂林赶往柳州,向荣则率兵从横州(今横县)抵达桂平,共同谋划对太平军进行围剿行动。

1851年2月,也就是咸丰元年二月,向荣率领的一万清军分东西两路进军江口,意图围剿太平军。然而,太平军仅以三千兵力,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与罗大纲的指挥下,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在牛排岭前设伏。随着伏炮齐发,太平军发起数次冲锋,迅速击溃清军,使其丢盔弃甲。随后,太平军手持刀矛冲杀,一举造成清军数百人的伤亡,成功击败了数量五倍于己的敌军。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贫苦农民,促使更多人加入起义队伍。

同年三月,起义军主动撤离江口,向西挺进至紫荆山武宣地区。在短短两个月的行军过程中,太平军所向披靡,接连击败向荣和周天爵的部队,令清军损失惨重,而太平军士气高涨。

3月23日,洪秀全于武宣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并确立了早期的军事领导体系:杨秀清被任命为左辅正军师兼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兼前军主将;冯云山担任前导副军师兼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兼右军主将;石达开则出任左军主将。至此,太平天国初期的五军主将制度正式建立。

五月底至六月初,太平军与清军乌云泰部在马鞍山、独鳌岭及梁山村爆发激战。此役中,太平军势如破竹,斩杀清军将领十五员,士兵近三百人,导致清军全线溃败。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民谣:

“象州官府带兵多,打仗如同乱鸡窝。天兵山头一声喊,狗官尽找乌龟壳。”

随后,太平军撤离象州,在新圩展开血战,继而向东挺进平南,并在官村取得辉煌胜利。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略调动,太平军声东击西,成功攻克永安。官村大捷后,太平军在与清军的对抗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向北挺进八峒山区,并在大旺扎营建立据点。

洪秀全决定将部队分为水陆两路,合围攻打永安。陆路大军从大旺火速东进,抵达藤县大黎并驻扎五日。在这期间,大黎百姓不惧山路崎岖,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投奔太平军,其中有一位年仅14岁的少年尤为引人注目:他容貌俊秀、机智敏捷,他就是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英王的陈玉成。

不久后,在罗大纲的率领下,太平军翻越龙头界,途经樟村抵达永安黄村,穿越古眉峡,最终到达水窦村。九月二十四日黎明时分,罗大纲带领部队直逼永安城郊,占据东山头,并进入南门外的长寿圩。

次日,太平军对县城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击毙团练首领苏保德,州官吴江因战败而投井自尽,军正丁履吉则在学署上吊自杀。清军四千八百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大部分被太平军歼灭,随后太平军顺利占领永安城。这是自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首次攻占一座城池,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攻克永安后的第七天,天王洪秀全庄严地进入永安城。他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将太平军最高指挥机构设在州署,并在此听取众臣汇报军情,统筹全局、指挥作战。

就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城的第二天,清朝乌兰泰部从平南火速赶至永安,驻扎于附近的佛子村,与太平军形成对峙之势。

十月五日,太平军主动出兵,与乌兰泰、刘长清、李能臣、李瑞、张敬修等多路清军展开激战,结果大获全胜,重创清军。

从咸丰元年至二年四月期间,清廷调集五万余兵力,配备一百多门大炮,耗资近千万两白银,凭借装备优势对永安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围攻。然而,即便如此,仍未能遏制住太平军的发展势头,其蓬勃生机和顽强战斗力令人瞩目。

太平军在占领永安后,将州衙门改造为天朝宫殿,正式开启了新政权的建设。在这里,洪秀全作为天王,开始接受众臣的奏报,并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年号,标志着新王朝的诞生。

咸丰元年十二月,洪秀全颁布了重要的封王诏书,宣布杨秀清担任左辅正军师及东王,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及西王,冯云山出任前导副军师及南王,韦昌辉成为后护又副军师及北王,而石达开则被封为翼王。根据这一安排,所有王爵中,东王杨秀清拥有最高指挥权,其余诸王均需听从其调度。

此外,在建立政权后,太平天国还逐步完善了军队管理制度,引入了赏罚登记体系,并发布了独具特色的“天历”。

这套历法最初由南王冯云山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桂平监狱中构思设计,规定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单月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干支纪年方式,但对地支中的部分名称进行了调整,例如将“丑”改为“好”,“亥”改为“开”,“卯”改为“荣”。天历最终于咸丰元年(1851年)冬季正式公布,并将这一年定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象征着新的时间体系与国家秩序的确立。

1852年4月5日,太平军成功突破清军的围堵,向北挺进。同年8月,在永安与昭平之间的大山深处,太平军重创清军,歼灭了包括总兵在内的约五千名敌军。

8月19日,太平军对桂林展开围攻,并在桂林南郊将军桥击伤清军将领乌兰泰,随后乌兰泰在阳朔伤重不治。5月21日,太平军主动撤出桂林,次日占领兴安县城。6月3日,太平军攻陷全州。

6月10日,太平军在进军湖南途中于水塘湾遭遇埋伏,双方爆发激烈战斗,南王冯云山不幸牺牲。6月12日,太平军由广西进入湖南,迅速占领道州,当地会党纷纷响应,清军节节败退。到了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江苏南京,并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从太平天国的初步筹划、团营起义、永安建制、离开广西、挺进江南直至定都南京,整个过程历时近十年。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严重冲击了清朝的统治,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1 阅读:11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