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行:“写意画”可以改名了

美术人王唯行 2025-03-27 09:26:50

文/王唯行

中國繪畫藝術自宋元以降,逐漸形成兩種不同表現手法,世人慣以工筆與寫意分而稱之。細觀畫史源流,此種稱謂實屬後起之制。宋人作畫,原無工寫之分野,惟因技法繁簡而各具姿態。元代文人畫興起後,畫家始有意識以筆法簡率抒寫胸臆,但當時仍沿用"粗筆"與"細筆"之說。

近世以來,西洋畫學東漸,為便於分門別類,乃將傳統技法對應為"工筆""寫意"二端。此等稱謂初看似明,細究則多有含混。嘗見今人論畫,往往以工致者為工筆,粗放者為寫意,此乃誤解之源。實則謝赫六法早有"氣韻生動"之說,工細之作未必失其意趣,率意之筆未必盡得神髓。

考諸"寫意"二字本義,原與書法同源。古人作畫講究"以書入畫",觀八大筆下禽鳥,雖寥寥數筆,其轉折提按俱合章草法度;看文徵明青綠山水,雖層層渲染,其勾勒皴擦皆見篆籀遺韻。工細之畫未必無寫意精神,粗放之作未必有書法意趣。若僅以工拙論寫意,猶以衣衫辨人品,終失其本。

往昔黃賓虹先生論畫,嘗言"粗筆非潦草,細筆非堆砌"。此語最得畫理三昧。觀宋人團扇小品,雖工致如生,然一花一葉皆見生意;看徐渭潑墨牡丹,雖筆走龍蛇,然墨色濃淡自有法度。工與寫本為技法之別,意與匠方是境界之分。今以技法代境界,恐有買櫝還珠之憾。

更有甚者,常見市井畫工,以粗疏為寫意,實則胸無點墨,信筆塗鴉。此類作品既無經營位置之功,又乏氣韻生動之妙,竟也冠以"寫意"之名,實乃魚目混珠。反觀古人‬《千里江山圖》卷,雖青綠重彩層層疊染,然丘壑佈置皆出胸臆;《富春山居圖》雖渴筆润‬墨看似隨意,然筆墨濃淡俱合法度。可見工寫本無高下,惟在得"意"與否。

余嘗思之,與其沿用"寫意"舊稱,不若改稱"意筆"更為貼切。蓋"意筆"二字既明技法特徵,又合傳統畫論。王原祁論畫曰"意在筆先",此"意"字最是要緊。無論工致如仇英,放逸如石濤,但得胸中丘壑,皆可謂之"写意‬"。如此分類,既可免技法與境界混淆之弊,又能彰顯著中國畫以意馭筆之精髓。

今人常惑於工寫之辯,蓋因未明畫道真諦。若以匠人論,工筆易流於板滯,寫意易墮入荒率;若以畫家論,則工亦可寫意,寫亦須工心。白石老人畫蝦,初看逸筆草草,實則蝦須之曲直、軀節之疏密,皆經數十載錘鍊;于‬非闇繪牡丹,雖極工麗之能事,然花瓣之向背、枝葉之穿插,處處可見生機。此等佳作,豈能以工寫判高下?

或問:既如此,當以何者為要?答曰:六法之首"氣韻生動"四字足矣。工寫皆手段,氣韻方根本。筆墨無論粗細,能傳神者為上;構圖無論繁簡,可寫心者為佳。若能參透此理,則工寫之爭自息,畫道真義乃現。

张大千作品

齐白石作品

0 阅读:13
美术人王唯行

美术人王唯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