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发红肿热痛?无非有热排不走散不出!山慈姑二秦汤,止痛快

志邦的备忘录 2025-03-30 14:29:11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874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分享中医从热痹理论谈痛风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说到痛风性关节炎,尤其是痛风急性期表现出的关节红肿热痛,且有关节功能受限、屈伸不利,从这些症状上看,基本符合中医里的热痹疾病特征。

按照个人对痛风病因的理解,认为痛风发病机制,为患者体内“阳气多,阴气少”,热为阳邪。而痛风症状的标,就是体内存有寒湿,再外感寒湿侵袭,导致体内邪热郁闭于体内,排不出,散不掉而已。

这么认为有什么依据吗?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第一:阳气多,阴气少,再遇外界风寒湿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热邪更难泄化宣散,引起关节肌肉红肿热痛。

痛风多在午夜凌晨发病,多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

按照《素问》中所言:

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热痹。

这说明痛风是人体内阴阳失衡,阳气多,阴气少,遭遇外界风寒湿邪清洗肌表,腠理闭塞,益气体内热邪更胜。

热盛则红,热盛则肿。

至于为什么会在午夜发病,《灵枢经》里还有一句话:

百病者,多以昼慧安,夕加夜甚。

其中的原因,就是“朝则人气生,病气衰,故昼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读居于身,故甚也。”

第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痛风急性期除了上面的所说的阳气多、阴气少引起体内热邪导致红肿外,还有一个主要的病理物质,就是体内湿气重。

体内湿气重会怎么样?

湿邪属于阴邪,其性重浊黏腻,趋下。

所以《素问》中说: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痛风关节炎症也有“下先受之”的特点,好发部位首发关节,就是常见的第一跖趾关节,占一半以上。而超九成痛风者的病程中有大趾关节炎发作历史,受累的关节从病程的进展来看,依次是足背、踝、足跟、膝、腕、掌指等。

第三,痛风发作和长期高嘌呤饮食密切相关:

虽然高嘌呤饮食不是导致痛风疾病的主要病因,但长期的高嘌呤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虚弱,而脾胃亏虚后的内生湿热,进而痰瘀,这才是尿酸高和痛风的原因。

因此痛风疾病,起于高嘌呤饮食习惯,导致的脏腑虚,而遭于体内逐邪蓄积而不(能)泄化,并不是单次高嘌呤摄入的那点嘌呤。

另外高嘌呤饮食,同时也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也就是中医所言的肥甘厚味油腻之品。

肥甘油腻令人内热,而体内有内热之人,都可促使风寒湿邪,诸邪郁久化热,痹阻经脉,经脉不通,气血不行,就会导致湿热痹。

如何治?

痛风的治疗,如果遵循上述的热痹的治疗原则,则应施以清热祛湿、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法。

然后依据上述治则,拟定了经验方,称之为慈姑二秦汤,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秦艽、秦皮、大黄、忍冬藤、山慈姑、百合、车前子、泽泻、猪苓、王不留行、生石膏、知母、桂枝、泽兰。

这个方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验证效果很好。

但中西医治痛风都讲究分期而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具体如何治,明天的科普接着分享。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07年第1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黄晶等文章《从热痹论痛风性关节炎及治疗》。。

0 阅读:14
志邦的备忘录

志邦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