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死磕“有和无”?因为这是认知的基础逻辑“0和1”

三棱心爱文学 2024-12-31 14:29:13

关于“有无”,我已经写了大概有十数篇文章了,有读者就很不满意,说我啰嗦。但是我还要写,说我啰嗦的朋友,不一定就真懂了,我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明白,因为“有无”太重要了,不彻底理解和掌握“有无”,《道德经》就不是真懂,是装懂。

一、“有无”三公理

第一公理:在自然世界里是不存在“有无”的,自然的物质世界都是“有”,即存在。

自然的物质世界全是“存在”

第二公理:人们为了认知自然的物质世界,就要对事物进行定义,产生概念,而“有无”从认知原理上讲就是第一性概念。因为人们认知世界要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给人的第一信息就是“有无”,因此,所有的定义和概念都可以加上“有无”,比如“高下相倾”:有高、有低;“前后相随”:有前、有后;“马”:有马的属性,无马的属性……所以,“有无”相当于计算机语言的“0、1”。

我不知道老子在第二章描述的“有无相生……恒也”是不是有意将“有无”排在最前面,但他这样排列,是非常科学的。

人的认知系统产生了“有无”的概念

第三公理:“有无”首先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其次才是概念的应用。当概念被应用时,即是实指,才与具体的观察对象进行联系。当“有无”与具体对象进行联系时,“有无”是具体的,是有内容的。

这与阴阳、上下、左右、胖瘦……这些概念一样,没有所指,就是概念;有所指,就是实物、实体、实指;当有所指时,我们一定要知道所指何物。

车子的有是什么?无又是什么?无所谓,只要与车子相关,咋说咋有理。但你不能说车子的无是“没有太阳”,说车子的有是“有了月亮”。那么铅球的有无是什么?擀面杖的有无是什么?你围绕着认知对象说就可以了,只要有道理。

小结:自然的物质世界没有“有无”→人们为了认知物质世界创造出了“有无”的概念→“有无”运用于认知对象必然有所实指。

二、“有无”与对立统一

人们对事物进行定义、产生概念,虽然带有主观的成分,但绝对不是随意的,是有根据的。“有无”作为第一性概念,当然也是如此。我能想到的根据无非两种:一是感觉信息,感觉到了就是“有”,感觉不到就是“无”;二是知觉信息,能想到的就是“有”,想不到的就“无”。如果还有第三种,那就是感觉+知觉综合信息。所以,你看:“有无”虽然来自于客观,实际上是主观判断。

所以,我们在运用“有无”这对概念观察、分析认知对象时,既要分析“有无”之间的对立性,又要分析其统一性,这是“对立统一”原理的实际运用,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一个“相”字,道尽了一切。

一个认知对象身上可能就有很多对儿“有无”,每一对儿“有无”都是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将这一对儿对应的“有”,与另外一对儿对应的“无”进行联系。比如车子,“有无”有很多,你说车辐的孔就说车辐的孔,你说车的轿厢就说轿厢,不能乱套。

这与“阴阳”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说手心是阴、手背是阳,前胸是阴、后背是阳,但你不能把手心和前胸放在一起说,那就乱套了。

小结:“有无”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理,来分析《道德经》的这句话,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无和有对应的实指是什么?

②其中对应的实指,是否存在对立统一关系?

有相当部分解读者,包括著名哲学大师、学问大家,认为“无”是宇宙起源、天地之始,是“无”或“虚无”的状态,后来有个叫“道”的东西,它很会“生”,于是物质世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演化、衍生、显现,就变成了“有”。这样解释,无和有的对应似乎有了,但“对立统一”如何理解呢?似乎所指是“物质”的有无,如果说宇宙之始“无物质”,那么后来的“有物质”是从何来的?反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不是说的物质,那是说的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其中的实指。

大家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来找找这个实指到底是什么?

四、我的结论:无就是无名,有就是有名

不展开讲,因为我在其它文章中讲得够多了,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我以上讲的原理。理解为宇宙本源、万物之始,连基本的认知原理都不符合。

0 阅读:3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