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小寒节气应谨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请收好这份攻略!

月良谈健康 2023-02-01 12:01:07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每年的1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时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因而称小寒。小寒过后,将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

饮食:温补防寒

应遵循冬季调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 的总要求,冬天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生理活动会因气候寒冷而收敛,并将一定的能量贮存于体内,为“春生夏长做准备。

从中医理论来看,小寒节气养生应敛藏精气、固本扶元,且应以“防寒补肾”为主因此,饮食方面宜补心助肺,调理肾脏。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等食材可调理肾脏。

冬季补肾应以温补为主,但进补并非只吃滋补品就可以了,最好是有的放矢,阳虚的要补阳,阴虚的要补阴,气虚的要补气。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的人应多食用牛羊肉、核桃等补阳的食物,平时怕热的阴虚体质的人应多吃些鸡肉、鸭肉、山药、大枣、栗子、百合等平补的食物。

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多食用一些补益身体的食材,以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譬如吃点南瓜粥、玉米渣粥、小米粥、黑米粥、凉拌木耳、凉拌芝麻菠菜、木耳红枣汤、木耳炖乌鸡、黑芝麻汤圆、百合芝麻猪心汤、黑豆炖猪骨、黑豆莲藕鸡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可以适当地增加“苦”味食物,有助于解热去火、清热润燥、疏泄内热过盛引发的烦躁不安。小寒节气虽需温补,但切忌不直进补过度,以免损伤体内元气

在小寒时节,如何达到御寒保暖、祛病强身?

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寒节气正是人们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机,但是运动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运动之前,应充分做好热身运动,让体内的血液循环和身上的肌肉有充足的时间适应,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运动时间宜安排在太阳出来之后,运动强度不宜过强,以暖身或微微出汗为最佳,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阳气的外泄,引起体内元气的损耗。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强体育锻炼外,外出时要特别注意“暖头”"暖足”和“暖背"。

1、暖头-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2、暖足- 我们的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所以脚的温度很低,脚部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因此,小寒时节一定要注意脚部保暖。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就是最好的暖足方法。”冬天泡脚,丹田温灼。”泡脚水温最好保持在40°C左右,水淹没到踝关节处,每次浸泡时间15 分钟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30 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泡脚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 ~ 3分钟。冬天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泡脚,能够疏通经络,保暖祛寒,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有预防风寒感冒作用。

3、暖背-人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对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皇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暖背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穿一件马甲,已护住后背。

小寒艾灸,固本御寒

艾灸是很有效的养生方法,尤其在寒冬进行艾灸,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培元固本,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冬病冬调、夏病冬防”之妙。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均为下肢穴位,选取非常方便。

防病提醒:

小寒节气时,气温通常很低,寒冷的空气对血管的刺激常常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中风、脑出血急症,因而小寒节气应谨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小寒通常也被认为阴邪最盛,人通常易出现腰膝冷痛、易感风寒的现象。小寒时节寒风肆虐,经常被冷风吹,易引发面瘫症,所以小寒过后出门在外,也要做好面部防寒工作。

文章为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本人,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文章中选用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0 阅读:9

月良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