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费信为索马里写诗,见证中国江苏与非洲之角的山海奇缘

龙历史豹鸡 2025-02-28 05:17:07

中国古代诗歌擅长将诗意与特定地方相融合,既丰富了诗情,又增添了画意,而且给很多地方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后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诗中出现姑苏、扬州,是什么样的意境,出现阳关、玉门关,又是什么样的意境,不言而喻,非常神奇。

但是,古诗不仅写中国地方,也常常写外国地方!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竟然有三首古诗,写的是索马里!

没错,就是远在非洲的海盗巢穴索马里!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都是索马里的古地名。

如狼似虎的索马里海盗:向海而生

第一首:

木骨名题异,山红土色黄。久晴天不鱼,历岁地无粮。宝石连珠索,龙涎及乳香。遥看风物异,得句喜成章。

第二首:

卜剌邦濒海,无田种稻禾。树枝投入沼,咸水皆为鹾。自古瓜茄乏,从来葱蒜多。异香兼异兽,感与一吟哦。

第三首:

岛夷名竹步,山赤见应愁。地旱无花草,郊荒有马牛。短稍男掩膝,单布女兜头。纵目逢吟眺,萧然一土丘。

这三首诗是明朝江苏人费信创作的。

要把索马里的风土人情写成诗,非常具有挑战性,从“得句喜成章”、“感与一吟哦”、“纵目逢吟眺”就可以看出来,绞尽脑汁把字数凑够,把押韵平仄都对上,实属不易,乃至于诗人不得不专门占用一句来表达自己写诗时的情绪状态。

费信的诗写的这么好,他去过索马里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没有去过索马里。那他为什么能为索马里写诗呢?因为他非常了解索马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郑和下西洋

费信是郑和船队的成员,曾四次追随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过波斯湾和亚丁湾,比如忽鲁谟斯、剌撒等国,忽鲁谟斯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剌撒在也门东穆卡拉附近,也门与索马里隔亚丁湾相望。

费信本人所属的分队没有前往索马里方向,但其他分队曾经三次抵达索马里,甚至再往南到达肯尼亚的慢八撒(蒙巴萨)和麻林(马林迪)。因此,费信的同事,到过索马里的大有人在。他们将在索马里的见闻告诉费信,再结合风土人情相近的也门沿海一带的情况,费信对于索马里的情况就了然于胸了。

郑和下西洋地图

后来,费信将他曾经到访或者了解到的外国的风土人情及与郑和船队间的故事整理成书,并为每个国家赋诗一首,编纂出版,取名《星槎胜览》。上文所说的描写索马里的三首诗就出自此书。

郑和船队到访的是索马里东海岸,也就是印度洋沿岸。那时的索马里不是统一的国家,分成许多部落和小国。郑和船队所到访的,有三个沿海城邦,从北向南分别是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就是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卜剌哇是索马里西南邦首府巴拉韦,竹步是索马里下朱巴州首府基斯马尤,位于朱巴河入海口。当时的索马里人已信伊斯兰教,这些城邦都是大大小小的苏丹国或酋长国。

明代索马里在图片最左侧,图中的错把竹步写成了竹布

现代索马里

索马里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一方面,气候干旱,长年无雨,另一方面,土壤贫瘠,盐大碱重,因此环境艰苦,草木不生,农业产能低微。木骨都束还有一点点耕地和种植业,但收成少的可怜,卜剌哇干脆就没有耕地,不种粮食和蔬菜,仅能生产一点葱和蒜。不但五谷不丰登,连正常的饮水都存在困难。

但是,索马里人民并不服输,他们发挥聪明才智,顽强的找到了谋生之道。

缺乏饮用水,他们就打井,因为干旱和盐碱,井打的非常深,取水需要使用绞车,也就是手动的卷扬机,而且发明了用羊皮袋储水的方式,保证了饮水刚需。注意,打井是一门高科技,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文明才发展出了打井技术。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他们就因地制宜,向海求生。第一,他们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地有两种橄榄科植物,从树皮中渗透出的树脂都是珍贵药材,分别是乳香和没药,品质极佳,畅销全球,至今索马里都还盛产乳香、没药。第二,他们发展盐业,卜剌哇等地有盐湖盐沼,浓度很高,食盐开采和粗加工难度不大。第三,他们发展捕鱼业,竹步和卜剌哇的海捕产业都还不错。第四,他们发展香料产业,印度洋的抹香鲸能够排出龙涎香,他们冒着风浪采集龙涎香,供应全世界,木骨都束和卜剌哇都盛产龙涎香。

龙涎香由抹香鲸生产

乳香、没药、盐、鱼、龙涎香的产业规模做的很大,加之索马里是战略要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索马里沿海城邦逐渐发展出了比较发达的国际贸易。金银、胡椒、檀香、粮食、丝绸、瓷器,在索马里市场上,都是硬通货,可以充当货币。注意,这里面有瓷器和丝绸,说明索马里很早就参与到丝绸之路大循环中了。

索马里邻国肯尼亚出土的白瓷

在经济基础上,索马里各酋长国的上层建筑,也有发展。应该是受埃及的影响,索马里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修建城池,构筑房屋,索马里沿海有众多石头城。木骨都束是实力最强大的酋长国,有军队,以弓箭为主要武器,技能高超。这大概是东非黑人的传统技能,早在古埃及时期,苏丹的努比亚黑人,就以射箭技能著称,凭此与古埃及人和亚述人争雄。索马里人也是如此。

至于索马里当地的风俗,《星槎胜览》没有过多记载,只是说当地人服装比较简单,头上包块头巾,腰上围一块布,但当地妇女会佩戴比较夸张的宝石或者银质的首饰。头上包块头巾,现代索马里人还有这样的习俗。

这是一个著名的索马里美女,头上包块布,特朗普会收拾她的

木骨都束、卜剌哇和竹步,很早就与明朝建立了外交关系。在郑和到达索马里以前,索马里人就先行一步到了中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抵达阿拉伯半岛,中国的文成武德传遍中东北非,索马里心向往之。永乐十四年,木骨都束、卜剌哇还有肯尼亚的麻林,组团遣使来华朝贡。随后的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任务之一,就是顺便送这些使节回国,因此郑和船队第一次到了索马里。后来的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都访问过索马里。木骨都束和卜剌哇,各自遣使朝贡四次,竹步遣使朝贡一次,肯尼亚的麻林也有两次。

总之,中索友好关系跨越山海,源远流长。

瑞应麒麟图,这是孟加拉国向明朝送的长颈鹿,但孟加拉不产长颈鹿,必定来自非洲

现在,六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但索马里没有取得太多的发展与进步,反而沦为海盗的摇篮。索马里发展的停滞,绝不是因为索马里人民不思进取,而是因为索马里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这些苦难都是西方殖民者强加的。这些罪恶的殖民者包括葡萄牙、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在郑和船队离开七十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也来到东非海岸,来到索马里,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殖民掠夺,流毒至今。

达·伽马

0 阅读:0
龙历史豹鸡

龙历史豹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