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掀起明治维新,与大清朝引进西方军事工业的洋务运动一样,日本也是从英、德、法等国学习先进军工技术,以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装备的是75毫米青铜山野炮,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该炮无论射速、还是精度等,均已落后。
自己技术还达不到研制新型火炮的情况下,日本军方经过考察,决定从法国施耐德公司和德国克虏伯进口大量炮架、炮身等零部件,由东京兵工厂承担组装任务,于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生产出75毫米口径的火炮,命名为三一式速射炮,并根据身管的区别分为山炮与野炮,共生产了约620门。三一式火炮虽然是日军的新型火炮,却还是没有制退复进机的架退炮,只能依靠驻退索与炮架上的发条伸缩机关,以抵消后坐力并将炮身复回原位。
三一式野炮
这种架退炮在作战中用起来非常麻烦,如果不在炮架后面下方挖个坑用于加固,大炮开火时,会使沉重的铸铁炮架往两边乱摆。三一式野炮自重907公斤,射速每分钟4发,服役后曾经随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军使用的三一式野炮与俄军先进的管退式野炮对比,无论射速、精度和操作等均相形见绌。于是日方紧急向德国克虏伯公司下了75毫米野炮的订单,到货后进行仿制,于1905年推出了三八式75毫米野炮。
该炮成为日军主力野炮后,三一式野炮逐渐退出现役,并进行封存。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在频繁的战争中武器装备消耗巨大,各派势力拥有的兵工厂满足不了供应,于是,外购军火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日本也将一部分封存的三一式75毫米野炮卖到我国军阀手中。当时明知道这是二手武器,可是旧中国工业基础差,兵工厂产能不足,各派军阀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要能用就买,因为有总比没有强。
三一式野炮的隆隆炮声,直到三十年代,仍然回荡在各派军阀你死我活的争斗中。1930年5月,蒋介石指挥南京国民政府60万中央军,与先后投入80万大军的阎锡山和冯玉祥两派军阀在河南一带打仗,史称中原大战。7月,蒋系军队向陇海铁路线的冯玉祥部展开攻势,由于冯部西北军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蒋军步兵发起的冲锋遭受惨败,急需炮火支援。
蒋军迅速调拨武汉行营的一批火炮运往前线,这批重火力中,主力是10门三一式75毫米野炮,另外还有几门三八式75毫米野炮。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蒋军三一式75毫米野炮发挥重大作用,以猛烈的炮火将冯部工事摧毁,使蒋军控制了这段陇海铁路。到10月份,蒋军最终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到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因为武器不足,只得重新启用剩余那部分处于封存状况的三一式山野炮,以弥补武器装备的缺口。
有平射能力当反坦克炮用,鬼子的各方面都不及西方同类产品只解了有没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