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59):睢阳保卫战

六十秒历史 2024-04-29 05:23:48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51)

安禄山碰到‘两个钉子’,涉及两个地方、三个人。

第一个地方是睢阳(河南商丘),有两个人:张巡、许远。

只要讲安史之乱,这两个人必讲,原因有二:

一是二人以数千兵力,对抗数十倍的叛军,打了一场惨烈之极的睢阳保卫战。

二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叛军没办法南下,朝廷保住了江淮财赋,换句话说:打赢了至关重要的经济战。

完成如此壮举,其核心人物张巡,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真源(河南虎邑)令。

真源是谯郡(安徽亳州市)下面一个县,张巡进士出身,文章又写得好,本来仕途挺顺,但因为跟杨国忠关系一般,被弄到外地当县长。

安禄山打到河南,谯郡太守投降,叫张巡带人迎接叛军,结果张巡走半道,给弟兄们一动员,就地起义,投奔了附近雍丘(河南杞县)的义军首领贾贲。没过几天,叛军进攻雍丘,贾贲战死,张巡就成了这支部队的头。

从前舞文弄墨的张县长,从这一刻起,迸发出惊人的军事天赋。

天宝十五年(756)三月,就在李光弼和史思明大战常山的同时,叛军四万多人进攻雍丘。张巡也就两三千兵,竟然守城六十多天,大小三百余战,不但打退敌人,还活捉不少俘虏。

六月,哥舒翰兵败潼关,皇上出逃,叛军气焰大涨,卷土重来。

雍丘再次被围四十多天,眼看箭都射完了,张巡想起诸葛亮的招,扎了一千多个稻草人,晚上从城头放下,叛军不知是计,万箭齐发,被张巡白白得了数十万支箭。

过了几天,张巡又搞一批稻草人放下,‘贼笑不设备’,真拿俺们当傻子吗,还想要不花钱的箭?没想到张巡这回来真的,放下来五百多敢死队,一举杀入敌营,叛军大乱,弃营逃走。

之后半年,张巡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但是到年底,形势恶化,因为叛军在河北站稳脚跟,开始往河南增派兵力。

这一拨叛军攻势很猛,到当年十二月,东边的鲁郡(山东兖州)、东平(山东东平)、济阴(山东定陶),西边的颍川(河南许昌)全被攻陷。而且叛军正面攻不动,打算抄张巡后路,不得已,张巡向东撤到宁陵(河南宁陵),开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合作抗敌。

朝廷河南节度使(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许远看起来比张巡官大,实际不久前也是个县级干部。他高祖是著名奸相许敬宗,本人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来得罪领导贬作高要(广东肇庆)尉,安禄山造反,临时被起用当的太守。许远这个人的特点,‘宽厚长者,明吏治’,办事情可以,带兵打仗不是强项。

张巡刚到宁陵,便联合许远打了个胜仗,斩敌万余,叛军败退。此战过后,张巡被新登基的李亨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总算有个像样的头衔。不过他这是个空头副司令,兵马粮草全靠自己,上头就给了个委任状。

而叛军方面,次年正月,再次从河北调集精锐,包括同罗骑兵、奚部落战士共十三万人。这下子宁陵也不好守了,张巡退到睢阳,和许远合兵一处,一共多少人?六千八百。

就是这不到七千人的军队,在之后的十个月里,苦苦拖住十几万叛军,上演了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

能守这么久,一个是张巡确实有勇有谋,另一个,张、许二人很团结。

张巡一来,许远就和他交心:“打仗我不行,咱俩分分工,你负责作战,我负责后勤。”从此各司其职,打造起一支凝聚力很强的队伍。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但你再厉害,无兵无粮也是守不住的。到至德二年(757)八月,城里只剩下六百人还能战斗,粮也吃光了。张巡派将军南霁云出城找救兵,去哪儿?主要是去临淮(江苏盱眙)找贺兰进明。因为贺兰进明是李亨任命的河南军区司令(河南节度使)、张巡的顶头上司。

去了以后,贺兰进明好吃好喝好招待,就是不派兵,理由很简单:“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

睢阳守不住的,何必派人送死?

真的守不住?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横向的:从空间上看,全国形势怎么样?具体讲,就是双方在河南这个地方,愿意投多少资源,能够投多少资源。

显然,朝廷方面的重点是关中,主要兵力也在长安方向。

叛军方面,有三个重点,一是长安,二是河北根据地,三是所谓的首都洛阳。

长安方面,叛军一直以来都取守势,照《剑桥中国史》的说法:

“叛乱者在洛阳建都后,始终只对长安表示一种消极的兴趣,即不让唐朝得到它而已。除了他们的东北渊源外,他们是否也认识到,渭水流域越来越不适宜充当政治中心?”总之维持现状就行。

河北方面,至德二年年初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在范阳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地位,新任领导安庆绪基本没办法插手。那么最后,只剩下河南方向,必须全力以赴经营。

朝廷方面顾不上,叛军却在重点经营,身处河南一线的睢阳,背负着空前的压力,守不住,很正常。

第二个角度,是纵向的:从时间上看,各方面势力发展怎么样?具体讲,就是有没有人说了算,谁说了算。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13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