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德才为找水泥求见毛主席,事成后:主席你送我点纪念品吧

晨曦微露梦星 2025-04-11 17:56:27

1958年,有个小男孩,他手里拿着一张皱得不成样子的纸条,然后递给了主席。

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我到北京啦,想见见主席,李德才。”在句子末尾,还额外加了括号,里头写着“乡下来的”这四个字。

看完后,主席哈哈一笑,跟旁边的人说:“这个乡巴佬,还真有点门道。”

第二天,李德才在招待所里歇着,跟几个老战友聊着往事呢,突然几个穿军装的敲门进来了。他们说自己是中央办公厅的,专门来接李德才司令员去中南海一趟。

李德才心里头其实挺高兴的,知道信已经顺利送到了。但一想到昨天被人家挡在门外的事儿,就觉得脸上挂不住。因此,他故意找借口磨蹭着不想动。后来在战友的一再劝说下,再加上工作人员的热情邀请,他才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坐上了前往中南海的小汽车。

那这个被称作“土佬”的李德才,到底是个啥大人物呢?为啥主席要专门派人去请他呢?

【渡江英雄李德才】

李德才其实是那位有名的渡江勇士,他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拼死战斗,正因如此,主席对他特别关照。

1935年5月份,长征路上一切还算顺利,中央红军很快就往北边赶到了大渡河边上。这时候,蒋介石急了,他琢磨着要用大渡河这道天然的难关来拦住红军。

大渡河是从青藏高原那儿开始流的,一流到四川,那水流就变得特别急。为啥呢?因为地势高低差别大嘛。再加上河床底下地形古怪,石头又多又尖,就搅出了好多漩涡,人们管它叫“竹筒水”。这水急到啥程度?连鹅毛都漂不过去。

平时划船都得好多船夫一起使劲,才能让船稳稳当当的。更别说现在,要在敌人那猛烈的炮火里,硬闯大渡河了。

以前,太平天国的大将石达开就是在这个地方被敌军给围上了。因为地形特别难走,加上敌军打得又猛又狠,结果造成大量伤亡,损失特别大,最后只能惨败逃跑。

有了之前的例子,国民党方面就觉得,红军要想越过那天险,简直是难上加难,很可能也会落得个跟石达开一样的下场。

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指挥下,李德才他们部队被选为先锋,接到了要强行过大渡河的任务。

接到指令,李德才他们重机枪排的兄弟,二话不说,当晚就出发,摸黑走到离安顺场十多里远的一个小村子,悄悄埋伏起来。

安顺场在大渡河的另一边,是我们这次行动的关键地方。要想办法打败那里的守军,才能找到船,好安排过江的事情。

那时候,安顺场是由挺有势力的赖职中守着。他一边调兵遣将,准备应付我们的突然袭击,一边心里又嘀咕,觉得我们不会那么傻,直接去打安顺场。

接到守城指令的士兵们照旧懒洋洋的,没啥紧张样。直到我们的队伍跟巡逻的人真刀真枪干上了,赖职中还在那儿自己骗自己,觉得咱们不可能这么快就动手。

李德才瞧着两边打得难解难分,二话不说,拎起那挺沉甸甸的重机枪,一鼓作气冲上了一座碉堡。

利用有利的地势,他迅速以猛烈的火力把敌人给镇住了。和其他战友一起,他们没多久就拿下了安顺场。赖职中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假装是普通老百姓,偷偷溜出了城。

守在船边的士兵只顾着玩牌喝酒,完全忘了上级的命令。枪声一响,他们吓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想要趁着黑夜划船逃跑。

我方战士隐约瞧见河面上有点动静,立马开枪发出警告。没想到敌军居然把船划了回来,然后丢下船就逃跑了。

到现在,安顺场一战咱们大获全胜,不仅抢占了超好的地势,还顺手搞到了过江要用的船。

胜利只是短暂喘息,紧接着就是更大的难关。第二天一早,刘伯承和聂荣臻就来了,问起渡江的具体打算。

瞅见那些端着枪走过的士兵,聂荣臻就问李德才有没有在这队伍里头。

听到对方点了头,他便开始夸起刘伯承手下的“乡土英雄”李德才来。这家伙,勇猛得很,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更是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有了李德才在,渡江这事儿,根本就不是难题。

然后,刘伯承和聂荣臻一块儿到了大渡河,瞧瞧战斗防御工事建得咋样了。一看那山势陡峭,河水流得飞快,心里不由得直打鼓,俩人都说,这仗可不好打啊,肯定得费老鼻子劲了。

这时候,有个说话带广西腔的战士引起了他们俩的注意。他正仔细地盯着河对岸,自个儿在那琢磨着机枪该摆哪儿最合适。

聂荣臻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不就是那个“乡土英雄”嘛!然后他赶紧给刘伯承介绍这位得力助手。

李德才咧嘴一笑,抬手做了个军礼的姿势,就开始讲述他观察到的情况。

对岸那高高的悬崖上,有条路直接走到摆渡的地方,山坡上藏着个小村子,村子周围还盖了些防御用的小堡垒。

要是敌人想反扑,那他们肯定会走石阶这条路。因此,他觉得只要找准机枪摆放的地方,还有算好开枪的距离,就能把敌人给镇住,让他们没法顺利反攻。

听完之后,刘伯承不住地点头夸奖,杨得志弯下腰,从机枪口的方向朝对岸望去。

李德才一看这情形,胸有成竹地说,只要咱们把机枪摆在这儿,保管能把敌人打得抬不起头来。

很快,一帮年轻士兵组成的过河突击小队就整装待发了。

队伍里头有个人跟李德才都是江西那边儿的,就逗他说,你瞄准敌人啊,可别到时候看不清,误伤了咱自己的人。

跟战友们面前,李德才拍着胸口保证,只要有他在,敌人就别想动战友们一根汗毛。可他一扭头,眉头就皱得紧紧的,心里明白自己绝对不能出半点岔子。

天一亮,咱们先锋队就划船往对岸冲。没多久,敌人就瞅见咱们战士了,炮火立马像狂风暴雨一样砸向那小船。

看到这一幕,李德才大声吼叫起来,领着战友们朝着敌人开枪。他们射出的每一发子弹,都代表了他们坚信能打赢这场仗,还有那份要保护好身边战友的坚定决心。

尽管咱们队伍的进攻势头很猛,可敌人那边武器先进,子弹多的是,冲在最前头的战士们还是碰到了大麻烦。

眼看着一颗炸弹掉进水里,炸起老大一股浪花,有好几米高。小船晃得跟喝醉酒似的,岸边上的战士和领导们心里都紧张得要命,好像心都要跳出来了。

更糟糕的是,有个划船的战士挨了枪子儿,小船一下子就歪了,就剩下另一个战士死命地稳住方向。

船一下子就被急流卷到了河中间,敌人的火力也越来越猛。

紧急关头,李德才使劲咬牙,喊了两个战士来帮他换子弹。他自己呢,紧紧抱着那挺重机枪,重新调整好方向,对着敌人就是一顿猛射。

队友赵章成跟他配合得很到位,他架起迫击炮,直接轰向敌人的碉堡,一下子就给端了。敌人的火力这才没那么猛了。

江上的勇士瞅准时机,拼命划桨,直冲对岸而去。

可山坡上的敌军却猛地冲了出来,哒哒地开枪,想把打头阵的战士们硬生生给赶回江里去。

李德才瞅着敌人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心里头火冒三丈,他朝队友们大声喊道,咱们得把敌人一网打尽,绝不能放过一个。

他死死握住机枪的把子,就像掐住了敌人的命脉,子弹嗖嗖地往敌人堆里飞,跟下雨似的。

队友拼尽全力,朝着对岸的敌人开枪,没一会儿,敌人就倒下了不少。刘伯承不住地点头,夸这“老把式”真是有两下子。

先锋队员麻利地上了岸,敌人这时候已经吓破了胆,看到手持利刃、火枪和手雷的勇士们,根本不敢反抗,战士们趁势一拥而上,把碉堡给攻占了。

随着一声进攻信号的响起,第二批要过江的战士们在先头部队的保护下,很快就踏上了对岸,李德才也背着他的重机枪,紧跟在大部队后面。

上了岸,他环顾周围,眼神锐利,给队友使了个眼色,让他们赶紧抢占高处。对那些还想挣扎的敌人,他们再次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新到的战士们拿着大刀,毫不犹豫地冲进敌群里,把岸边的敌人全给收拾了,稳稳当当地控制了大渡河渡口。这样一来,渡江这场仗就算是打赢了。

【李德才在河北】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才没选择去当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他更喜欢跑到保定,继续带着队伍练兵。

那时候,市里的头头们得知李德才是个大名鼎鼎的渡江勇士,就请他来分享经历,讲讲革命的老传统。

李德才从不装腔作势,也从不对基层条件挑剔,他年复一年地跟着工作人员到学校、政府部门这些场所,讲述革命往事。

站在讲台前,他又好像拿起了战斗的工具,眼里闪着激动的光,就像那段热血的日子才刚刚过去一样。

提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他的眼眶总是湿润的,他告诉年轻的一代,必须铭记并传承那份革命的火种,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听说啊,这位老兄是江西人,说话时候那江西口音特别重,因此每次发言旁边都得配个记录员或者说是“翻译”帮忙。不过,就算是这样,大家还是会被他那股子热情劲儿给打动。

在保定军区那会儿,办公室、宿舍跟食堂都是用土道儿连着的。只要一下雨,大伙儿脚上都沾满了泥,满地都是泥点儿,走起路来挺费劲。

这事儿已经拖了好一阵子,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不过,李德才一来就当机立断,让手下把那些老旧的房子给拆掉,还吩咐他们去捡那些废砖头。

有时候,我会直接动手干,和战士们一起推着小车忙活。

助手跟他说,他这样做跟他的身份不太搭。他立马回应,说自己本就是农民的儿子,心里永远装着基层百姓。就这么着,短短不到半年,他便在军区里把事儿都安排妥当了,给大伙儿的日常生活解决了不少麻烦。

那时候,保定军分区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战士们想要去城里洗个澡相当麻烦。李德才见状,心里就琢磨着,干脆在这儿给他们建个澡堂子算了。

他马上把后勤部门的人叫来,一起商量澡堂建在哪儿,怎么施工这些事儿。而且,他就算再忙,也抽空亲自跑到现场看着施工。

李德才这人吧,平时做起事来大大方方,不太在意小细节,但一说到工作,他就变得特别细心,一丝不苟,完全看不出他是个粗心大意的人。

按照他的点子,澡堂不光有换衣服的地方和洗澡的地儿,还另外划了块温水区和热水区。

澡堂盖好以后,他又置办了些茶叶,好让大伙儿洗完澡能惬意地喝上几杯。这样一来,不光是战士们、干部们,还有他们的家人,洗澡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而且洗得既舒服又便捷。

弄完这些事情后,他心里还是觉得差点意思。在军区里溜达来溜达去,他突然想到战士们还缺一个玩乐的地方,干脆就决定建个篮球场算了。

想到这个点子后,他立马去找工人问做这活儿得用啥材料。工人说水泥是必须得有的,他一听就头疼了。

那时候正好是新中国成立没多久,正在大兴建设,水泥可是个紧俏货,得按计划来。他正为这事儿发愁呢,突然有个同志说,要搞点水泥,可能得去国务院想想办法。

李德才心里一下子有了计较,想着自己跟主席那可是共过患难的,干脆直接去中南海找主席问问看法。

但当他抵达北京后,中南海接待室的人却跟他说,想见主席得事先跟中央办公厅打招呼。他一听,脸瞬间拉了下来,说自己就是李德才,怎么就不能直接进去呢。

看他被工作人员的态度逼得没办法,只好先走一步。结果,在路上竟意外撞见了中央领导家的公子。

李德才之前在延安的家属院里碰见过这个小孩,小孩挺开心地跟他问了好,还爽快地答应帮他给主席带个话。就因为这事儿,第二天中央办公厅的人就来请李德才去见主席了。

走进主席的办公室后,李德才直接来了一句:“主席,您最近好像圆润了点啊!”主席一听,顿时放声大笑,心想也就这个直性子的“老伙计”敢这么跟他开玩笑。

【土佬的来历】

聊着聊着,主席忍不住笑了,跟旁边的人说起李德才为啥被叫做“土佬”。

李德才1904年在江西萍乡呱呱坠地,打小家里头就穷得叮当响,老被人欺负。他心里头暗暗发誓,总有一天得把这些倒霉事儿都翻篇儿,过上舒心的日子,再也不受窝囊气。

他22岁那年就投身革命,到了29岁,又成了共产党的一员。他勇敢又聪明,在周围人中很有名气,不过,他闹的笑话也挺多。

由于我来自农村,所以对城里的东西不太熟悉,也因此惹出了挺多好玩的事儿。

第一次看到电灯时,他误以为是城里的那种煤油灯,顺手就拿起烟卷想去点,结果把战友们都逗乐了,笑得直不起腰。

还有一回,李德才他们部队一路打到了长沙城下。

连长把从敌人那儿缴来的军裤分发给士兵们后,他瞅着裤子前面的大口子,直乐,心想这八成是敌军怕解手不方便,特意弄的。想着,他就把这裤子倒过来穿在了自己身上。

战友们瞧见他那搞笑的样子,都开玩笑地喊他“土包子”。

他不但没恼火,反而笑着说,他本就是农村出身,“土佬”这个称呼挺贴合他的。结果这事儿越传越广,从一个人传到十个人,再从十个人传到上百人,最后他就被大家叫成了“土佬”。

连毛主席都知道了他的大名。有一次,毛主席去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司令员邓华因为实在口干舌燥,就直接拿起讲台上毛主席的水壶,咕咚咕咚喝了起来。李德才一看,也急着想凑热闹,赶紧争着要喝水。

主席瞧了一眼,就通过李德才跟大家说,咱们同志啊,虽然有革命的历练,不怕苦能打硬仗,但学习上也得加把劲儿。

不能老做那个没学问的领头人,就像李德才,尽管他穿着夹克衫,骨子里还是个“乡巴佬”。这话一出,大伙都乐开了怀,“乡巴佬”这个外号就这么叫开了。

听完这些好玩的事儿,屋里的人都哈哈笑了。但李德才根本没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心里头就琢磨着一件事儿,那就是拿水泥去建个篮球场。

听完汇报后,主席立刻点头同意了。不过,见他还是这儿瞅瞅,那儿瞧瞧,主席就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还有啥东西看上了。

李德才挺实在,顺手就抄起桌上的钢笔,说要留个念想。要走的时候,主席还赠了他一条皮带,笑着跟他说,得天天系着啊。

回到河北老家,他一到就着急忙慌地让人开始建篮球场,剩下的水泥也没浪费,直接送给了旁边正在盖的一所学校。

之后,他决定搞个篮球赛,把周边单位的篮球队都叫来一块儿玩玩。为了能让队员们吃好点,他还把食堂那头拉磨的驴给卖了,换来的钱买了鸡蛋和猪肉给大家补身体。

1960年的时候,李德才因为心脏病突然走了,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那股渡江时展现的勇气,还有为人民和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0 阅读:13
晨曦微露梦星

晨曦微露梦星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