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屋里的气氛紧张得要命,感觉沉甸甸的。平时那些爱开玩笑的士兵,现在都老实巴交地站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面的几位将军。
那我先来简单说两句吧。
一个穿着军装、满脸严肃的家伙站了起来,他瞅瞅周围,然后咳了两声,开口说道:
粟裕这家伙,我跟他打交道时间不短了,他这人挺深藏不露的,毛病一大堆!”
这话一说完,屋里头的气温好像一下子就掉到了冰点,小战士们忍不住都哆嗦了一下,眼睛瞅着那几位将军,满脸都是担忧,一时间都不知道咋开口了。
那个坐在墙边的男子,脸上一点波澜都没有,他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意思是说:
陈元帅的话说得在理,我自己有时候琢磨琢磨,也感觉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以后啊,我得更加小心谨慎,多找找自己的不足。
看到粟将军从容应对了这番激烈的“批评”,几个小战士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可心里还是直犯嘀咕。粟裕将军到底做了啥,让陈毅元帅这么评价他?不是说他们俩关系挺好的嘛?
为啥一向跟粟裕关系挺好的陈毅会首先出来“说粟裕的不是”,这里面有啥特别的理由呢?
【英雄伊始】
说起粟裕,大家伙儿第一反应就是那位勇猛善战的将军。没错,他就是那位身挂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还有解放勋章三枚大功章的开国大将。粟裕打过的胜仗数不胜数,这些战绩不光是他个人勇猛无畏的体现,更是众多革命烈士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粟裕在革命路上碰上的最对脾气的伙伴,那就是陈毅元帅。革命那会儿,他俩老是一块琢磨军事上的事儿,还一块儿钻研理论知识,关系铁得跟亲兄弟似的。战场上,他俩更是心有灵犀,联手赢了不少仗。今天咱们要聊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两位老前辈的事儿。
粟裕1907年在湖南会同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他家境普通,但爸妈特别看重他的学习。在那个不太平的年月,爸妈拼了命也要给他创造读书的机会,让他能接受好的教育。
1923年的时候,多亏了爸妈的支持和自己一直的努力,粟裕终于被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挑中,成为了他们的选送生。然后,到了1925年,他又顺利考进了这所学校。
在学校那会儿,粟裕一直没停下学习的脚步,学校也给了他个更大的舞台。粟裕通过有条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慢慢觉得新思想对人的影响可真不小。就在那一年,省立二师那位开明的校长遇害了,这事儿对粟裕触动特别大,也成了让他投身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校长遇害后,省立二师那些有先进思想的学生们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反抗。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悄悄地把这些积极的学生送到了武昌,粟裕也是其中一员。他被分配到了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还当上了学员班长。
后来,粟裕因为表现出色,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他,对自己的言行要求更加严格,心里也明白党员身份的分量。在南昌起义这个重要时刻,他主动请缨,当上了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班的班长。接着,他又参加了湘南起义,跟着大队伍一起上了井冈山。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斗争里,粟裕还是冲在最前头,他带领部队赢了一场又一场的仗。
【同步人生】
跟粟裕那如火星四溅般辉煌的战斗经历比起来,陈毅的革命征途显得既扎实又稳重。比起亲自上战场冲锋陷阵,陈毅更倾向于运筹帷幄,指导战斗。
陈毅是1901年在四川出生的。他读完书后,决定去法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在法国的时候,他很多次都加入了中国留学生发起的爱国活动。
陈毅跟粟裕一样,很早就察觉到了思想潮流的转变,也明白了先进思想有多关键。不过呢,那时候学生运动太火爆了,法国政府实在没办法,只能把这些有进步思想的学生武装起来,强行送回了国。
回国后,陈毅瞅着咱们国家的状况,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满意,还直犯嘀咕。虽说那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动脑筋了,也有挺多学生和学者站出来支持新思想,但咱们国家人多啊,这点火星子实在太小了。要想让大伙儿都醒醒神,还得有个靠谱的组织带着才行。
回到四川后,陈毅心里头有不少顾虑和想法,他就提笔给在法国的蔡和森写了封信,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
蔡和森读完陈毅的信后,挺能理解他的想法。在给陈毅的回信中,蔡和森还给他推荐了个好地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说,要是陈毅乐意,可以加入这个组织。这个组织都是中国挺棒的青年,他们信马列主义,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办事,我觉得特别适合陈毅。
就在那一年,蔡和森向陈毅伸出了橄榄枝,让他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陈毅没有停下脚步,接着跑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继续深造。他埋头苦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来,颜昌颐和肖振声又帮了陈毅一把,让他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毅不仅在革命上拼出了大成绩,在文学上也特别有两把刷子。他那本《陈毅诗词选集》,里面好诗好词可不少,大家都夸他的文学水平高,这在党内可是公认的。
1939年2月份,周总理到了皖南泾县的新四军总部看看情况。在一次会上,陈毅说新四军得有个响亮点的军歌。周总理和项英听了,都点头觉得对。可接下来,谁来写这个歌的歌词,大家伙儿都琢磨上了,没人吭声。
这时候,项英说陈毅是文学系出来的,要是让他来写这个词,那肯定能流露出真感情,而且也能显示出他专业的写词功底。
陈毅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十年》的初步稿子就这么出炉了。这个稿子总共有三个部分,既讲了北伐战争的整个经过和点点滴滴,也说到了新四军抗日要打的目标,真的是啥都包括了,特别全面。
项英拿到初稿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有了这样一个挺不错的草稿,后面的修改工作就轻松多了。不过,高兴归高兴,项英还是把党内那些学历高、水平棒的同志们都召集起来,一起动手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军歌的制作任务顺利完成了。
瞧完他俩的人生轨迹,你就能瞧出他俩像在哪儿,又不一样在哪儿。一个是热血沸腾的战将,另一个呢,肚子里全是墨水的大元帅,这俩人能处成铁哥们儿,肯定得有个啥机缘。那这个机缘,到底是啥呢?
【契机】
1927年10月份,南昌起义失败后,人群慌乱逃散。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警卫班班长碰到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上级,团指导员陈毅。从那一刻起,他们俩就走得特别近,既是师生,也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混乱的人群里,朱德和林彪也在其中。他们四个一碰头,心里就大致明白了七八分,原来大家都撞上了人生的不顺时期。
四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陈毅和朱德发现了林彪和粟裕的本事,于是打算给他们一些指点。
年轻的粟裕满怀激情,可毕竟生活历练和斗争经验不足,跟陈毅比起来,就显得有点冲动。所以在革命道路上,陈毅常常像个大哥哥一样给他指点迷津,粟裕对陈毅也是打心底里佩服。
1927年快11月的时候,大革命落败了。其实在这之前,队伍里就有不少人偷偷逃跑,大家的心气儿早就没了。所以,朱德和陈毅就在天心圩对队伍进行了重新整编,让他们自己选择留还是走。结果,一下子又有300多士兵和士官走了,最后部队里只剩下800人了。
不过,天心圩改编之后,陈毅、朱德、粟裕、林彪这四个人都明白了,他们在革命路上得互相依靠。陈毅和朱德挑起大梁,成了队伍的头儿。吃了败仗之后,陈毅也瞧出来了,粟裕这人靠谱,值得信任。
在军队的历史里,有这么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老话:“陈毅和粟裕,俩人不分离。”但实际上,根据那些了解内情的人算过,陈毅和粟裕真正肩并肩共事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三年,而且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各忙各的。所以说,这句老话真正的含义,其实是在夸陈毅和粟裕之间的革命情谊深,不光是战场上是战友,生活中也是真心相待的好朋友。
粟裕的助手鞠开,在得到粟裕的点头后,是这样讲述他和陈毅元帅之间的关系的:
从碰到陈毅那天开始,一直到全国解放,粟裕心里头一直很清楚,陈毅就是他的上司。不管是十年内战那会儿,还是后来的八年抗战,都是这样。在陈毅手底下干活儿,粟裕觉得特别顺心。
鞠开也说,在粟裕看来,陈毅是个有人道主义情怀的军事家。他不仅关心政治大事,还特别体贴入微,跟其他人比起来,陈毅更多了几分细腻。他总是挂念着下属的心情和工作上的难处,既是领导也是朋友。
说到他俩的友情,陈毅老会想起当初四个人在混乱中碰头,后来还一起经历了天心圩改编的那段日子。每次一想起来,他心里都满是感慨。
陈毅后来回想起往事,感慨万千地说:“要是没了朱德总司令,咱这支队伍早就散了。一开始那800多号兄弟,打仗打着打着,大半都牺牲了。除了林彪和粟裕,剩下真没几个人了。但这800人立下的功劳,那可真不是盖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几个人一起打仗,那关系铁得跟生死兄弟似的。可说来也怪,为啥陈毅那么信任粟裕,到头来却批评起他来了?而粟裕呢,为啥一声不响,啥也不说呢?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
【另类的保护】
说到1958年的那次“批评粟裕”的事儿,其实早就搞清楚了,那就是批错了。粟裕他压根儿就没啥问题,纯粹是个误会。而这个误会的起因,还得从粟裕、聂荣臻和彭德怀这三位说起。
聊起粟裕和聂荣臻,他们俩之前其实没啥打交道的机会。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工作需要,粟裕和聂荣臻被凑到了一块儿,聂荣臻成了粟裕的上头领导,这样一来,他们两人在工作上才有了来往。
粟裕这个人,性格直爽,就像个当兵的,他觉得有啥问题就得直接跟大领导说,不能藏着掖着。但聂荣臻呢,他现在是代理总长,想法就不一样了。他觉得大领导每天忙得团团转,哪儿有功夫听这些小事儿,没必要啥都汇报。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意见不统一,聂荣臻就说,粟裕可以先跟他讲讲事情的大概,他看过之后,再挑些重要的内容,整理好给毛主席看。
粟裕听了后觉得挺有道理,所以之后他总是把整理好的报告,按照紧急重要程度先给聂荣臻过目,然后再继续往上报。
原以为这样做能给毛主席减少很多琐事,结果毛主席看到那张薄薄的报告后,却大为恼火。他觉得报告里讲的东西太少了,跟现在的局势根本对不上号。对比了前后两份材料,毛主席直接让粟裕和聂荣臻回去好好反思,写份检讨来。
事情闹别扭是从这儿起的,第二天,毛主席瞧了粟裕和聂荣臻的反思后,夸了粟裕一顿,却给聂荣臻提了意见。这么一来,聂荣臻心里就开始嘀咕粟裕了。
粟裕这个人在军事上有股子武将的倔强劲儿,这让他在和彭德怀打交道时也闹出了些误会。想当年,粟裕在陈毅手下干活儿时,因为他既勇敢又聪明,还特别会打仗,陈毅就给了他很大的军事自主权。再加上他们俩一起经历过生死难关,那信任程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彭德怀同样看重人才,也很欣赏粟裕的打仗本事,但他讲原则,这方面比陈毅要严厉得多。因此,每当粟裕像之前在陈毅手下那样行事时,彭德怀就觉得粟裕有些过了,觉得他太自以为是,不守规矩。
所以,在军委的扩大会议还没开始前,彭德怀和聂荣臻找陈毅商量,开了个小会。
聂荣臻和彭德怀把粟裕在他们那儿的表现情况讲给陈毅听,觉得粟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以前的一些误会,他俩感觉得好好跟粟裕谈一谈,也就是“批评批评他”。
粟裕的老上级兼挚友陈毅,他的看法特别关键,可以说,他的立场能给这次批评定下基本方向。因此,陈毅琢磨了一番后,打算采用“严厉措辞,低调处理”的策略。表面上看,他批评得很凶,像是恨得牙痒痒,但实际上,这都是他为了保护粟裕而费尽心思的安排。
那时候,粟裕背上了好多又重又多的罪名,像是什么“过分自私”啊,“死搬硬套”之类的。可陈毅呢,他轻轻一句“粟裕这人挺深沉的”,就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粟裕的个人事务上。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个人那点事儿比起其他的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样一来,既给彭德怀他们留了颜面,也让粟裕得以安然无恙。
粟裕心里明白老友的一片好意,所以就接受了。虽说“批粟”那事儿后来给弄清楚了,就是个误会,但这事儿也提醒咱们,工作上得多沟通,得替别人着想,省得闹出不必要的误会,让大家都为难。
风波过后,粟裕和陈毅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往密切,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很深,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就闹翻。
那时候,很多领导人在党内干活时,经常会想法不一样,但这些分歧都是为了把党内工作做得更好,让国家有更好的发展。
老一辈的人在战场上拼命打仗,国家建立后又费尽心思搞建设,这才有了现在中国的繁荣强大。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得记住老一辈的付出,把他们的那种精神继续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