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刘少奇决定不搞军衔制了,周恩来听了直摇头,彭德怀也连说“这不行”。1952年7月19号,彭德怀又回到军队高层,他开始整顿军队、制定规矩,给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帮了大忙。
这里面,他搞出来的四个规矩,真的挺值得好好说说。
这四种规矩简单来说就是:强制当兵制度、拿钱上班制度、级别头衔制度和奖励勋章制度。具体来说,第一项是强制当兵制度,就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参军。第二项是拿钱上班制度,就是军人会按月领工资。第三项是级别头衔制度,就是通过军衔来区分军人的等级。最后一项是奖励勋章制度,就是通过颁发勋章奖章来表彰军人的贡献。
在制定这四项制度时,它们都碰到了好多不同的反对声音、争辩、仔细琢磨、深入讨论和实际检验。
以前军衔制度被废除了好一阵子,直到1988年才又给恢复了;至于勋章奖章制度,才刚推行一半就没了下文。
这次咱们聊聊彭德怀在推广义务当兵制度那会儿,和毛主席之间那些思想上的交锋和亮点。彭德怀是个实干家,他琢磨着要让大家都来当兵,保卫国家,于是义务兵役制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但这事儿得上头点头,于是他找到了毛主席。两人一碰头,那话题就热乎了。彭德怀说:“咱得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保卫家园,义务兵役制是个好法子。”毛主席听后,微微点头,但心里也有自个儿的盘算。毛主席琢磨的是大局,他担心的是人力物力能不能跟上,还有老百姓愿不愿意。于是,他反问彭德怀:“这制度是好,但咱得考虑实际情况,老百姓能接受吗?资源跟得上吗?”彭德怀一听,心里也明白毛主席的担忧,但他有他的坚持。他说:“咱可以先试点,看看效果,再慢慢推广。只要政策好,老百姓肯定会支持。”就这样,两人在思想的碰撞中,你来我往,不断探讨和完善着这个制度。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义务兵役制得以顺利实施,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彭德怀和毛主席之间的这些思想火花,不仅推动了制度的进步,更彰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义务兵制度,其实是从古代征兵方式慢慢演变过来的。说到近代的义务兵制度,大家普遍觉得是从法国开始的。1793年8月,法国的国民公会就搞了个大动作,发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算是把义务兵这事儿给定下来了。然后,到了1798年9月,他们又在《儒尔当法》里白纸黑字地写了,说20到25岁的法国小伙子,都得去当兵,而且一当就是6年。
1814年,普鲁士跟着法国的脚步,也通过法律弄了个《军事法》。这个法律说,20到40岁的男人得先去正规军队里当兵3年。但他们还加了个新点子:每个小伙子服完这3年现役后,还得去后备军里待着,随时准备再上前线。这样一来,他们的义务兵役制度就更周全了。
后来,全球很多国家都推行了征兵制度,要求年轻人必须服兵役。
我军的起源得从1927年的南昌起义讲起。打那以后,在每次的革命战争里头,我们都是靠政治宣传和鼓励,点燃爱国年轻人的心火,让他们为了民族自由、百姓福祉,心甘情愿地投身军营。这些人,不为钱财,只为理想,长期在部队里效力。
这个制度在学界有个专业叫法,就是“义务募兵制”。
好吧,说起来,在革命打仗那会儿,咱们军队一直都是采用自愿参军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啊,从1949年10月开始一直到1954年9月,咱们军队还是继续采用了自愿参军的制度。
彭德怀回到统帅部后,觉得一直搞志愿兵役制对我军发展不太好。他到处看了看,也仔细琢磨了一番,觉得还是得早点改成义务兵役制。
为了这事儿,他赶紧行动起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1954年3月23号那天,毛主席在北京牵头开了咱们国家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头一次会议。彭德怀大将军也参加了,他在会上说了个事儿,说咱们得在宪法里头写明白,得实行义务当兵的制度。
1954年9月,多亏了他的辛勤付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于拍板,通过宪法把那个制度给定了下来。
1955年夏天7月份,彭德怀在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会上,站出来讲了一个关于兵役法的提案,让大家讨论一下。
兵役制度在走完正式流程后,最终得到了批准,并由毛主席亲自签字,开始正式实施。
说实话,多亏了彭德怀那安排得妥当的工作计划,再加上大家伙儿都劲头十足地推进,义务兵役制啊,其实早在1953年就悄悄地上马了。
其实吧,毛主席在二次人代会上通过了兵役法后,自己动手签字让它生效了,但他心里对兵役法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
比如说,他瞅了一眼兵役法里关于训练预备役的那套方案,立马就觉得不对劲,赶紧跟彭德怀认真说道:“这方案啊,战时候根本找不到足够的兵源,得改改,得弄得更周全些。”
彭德怀为了应对需要,想了个办法,打算建40个预备师。他的计划是,先把这些预备师建起来,把民兵们都好好训练一番。等训练达标了,就让他们解散回家。等真的有需要的时候,再把他们召集起来。
那年8月14号,他下了命令,要建10个预备师。这些预备师得训练一年半,士兵和军官的待遇,跟正规师没啥两样。
彭德怀心想,这样一来,事情应该就能搞定了。
不过,到了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了八大会议,商量后决定,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得减少军费和行政费的开销,这样一来,组建预备师的事儿根本就办不成了。
10月11日,军委开会时,彭德怀主动站出来,坦白承认:“弄那个预备师,我搞错了。”他还说,“花了大堆钱,还耽误了老百姓搞生产。”
原计划要建的40个预备师已经黄了,连已经弄好的10个也得解散。这样一来,战时候补兵力的问题,咱们得另寻出路了。
1957年3月份,彭德怀去舟山群岛看了看,突然间,他脑海中浮现出两年前在广东海防检查时的情景,那时南澳岛守备团的团长用民兵来填补岛上打仗时人手不够的问题,这一下子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那年5月30号,他在军事会议上提了个建议,说要把预备役和民兵整合到一起。
这个建议大家都举双手赞成。
彭德怀坦率地跟大家讲:
领导的想法是要把强制征兵改成自愿参军,因为这个事儿,他跟我聊了好几次。我觉得这事儿得好好琢磨琢磨,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答复他。
叶剑英应了一声,讲道:
毛主席跟我聊起过这事儿,他觉得光靠义务兵,后备力量攒不起来,战时补充和扩大部队的需求根本跟不上。现在把预备役和民兵整到一块儿,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
毛主席点头批准了预备役和民兵合并的计划后,两者就融合成了一个新制度,这个制度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但对于服兵役这件事,毛主席还是有他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彭德怀在会议上聊起了军队建设里的征兵制度,他仔细对比了自愿参军和强制征兵这两种方式的好坏。
他觉得,志愿兵制度在和平时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那些长期服役的士兵,他们的未来、婚姻和待遇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但如果采用义务兵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士兵们能在服役期间学到真本事,等退役后,找工作也更容易,这样一来,国家、社会、家庭还有士兵个人,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邓小平非常赞同彭德怀的看法,他在关于国防的一份决议里,直接指出“现在的义务兵役制度得继续保留着”。
黄克诚在把军委和各总部的大佬们聚到一块儿开会时,转达了毛主席的想法,他讲道:
领导对征兵制度一直有些保留意见,咱们琢磨琢磨,瞧瞧能不能把强制性的兵役制度,换成大家自愿参军的形式。
不过,在成都的工作会议上,大家通过了邓小平起草的关于国防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后来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点头,于是义务兵役制就被长期确定下来了。
人生百态
彭老总对军队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