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政治现实这个角度,查理五世自己也说:“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统治西班牙和尼德兰。”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不可分割这个原则来说,查理五世的儿子继承了西班牙之后就不应该得到尼德兰,那怎么办呢?查理五世的方案是让斐迪南的儿子娶自己的女儿,把尼德兰交给这小两口。
2、作为补偿,他又以尼德兰给了弟弟的儿子为由,堂而皇之地把米兰给了自己的儿子腓力二世。米兰是意大利北部的战略要地,控制通往德意志的阿尔卑斯通道。查理五世将米兰留给腓力,旨在确保西班牙对意大利半岛的支配,这直接导致西班牙与法国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
3、这看起来似乎很公平,其实不然。从斐迪南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地方都应该是我的才对。因为米兰是收归哈布斯堡领地的,当初确定的原则就是,哈布斯堡领地不能分割,那么米兰就应该是我的。但不管怎样,斐迪南对让出米兰的这个方案还是同意了。
4、但1550年查理五世又撕毁协议将尼德兰转给腓力,形成双重背叛。这个安排直接导致了长达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最终拖垮了西班牙。1550年底,查理五世又试图修改继承计划,要求斐迪南一世死后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腓力二世,而非斐迪南一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这一提议遭到斐迪南和德意志诸侯的强烈反对,俩兄弟矛盾公开化。
5、俩兄弟的妹妹玛丽(曾任匈牙利王后和尼德兰总督)出面调和提议:斐迪南一世先继位为皇帝;斐迪南死后由腓力二世接任;腓力二世之后再传回斐迪南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但问题是,腓力和马克西米利安是同岁,都是1527年出生的,这班怎么接呢?
6、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理论上由选帝侯选举产生,非纯粹世袭。玛丽方案试图将皇位“家族私有化”,既违背帝国传统,也忽视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举制传统上是排斥外国君主的(如西班牙的腓力)。斐迪南拒绝让步,联合德意志诸侯向查理五世施压。1553年查理被迫放弃让腓力继位的计划,承认马克西米利安为皇位继承人。
7、当然,查理五世与斐迪南一世兄弟俩在治国理念与宗教政策上也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查理五世始终追求天主教帝国的统一,甚至在退位后仍敦促腓力二世镇压尼德兰新教。在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查理五世看来“异端思想带来永恒耻辱”,反映其宗教保守主义。
8、也正因为如此,查理五世不顾弟弟斐迪南,以及妹妹尼德兰的摄政玛丽的苦劝,下决心以战争扑灭宗教改革运动。在1547年打赢了米尔贝格战役之后,他在德意志驻扎了23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全面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控制。
9、问题是这些部队的主力由西班牙人构成,这就犯了德意志的大忌——外来势力干涉。另外,打赢了米尔贝格战役之后,查理五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仅剥夺了新教城镇的特权,天主教市镇的自治权也被收回了不少,这造成了普遍的不满。
10、1552年,意大利那边帕尔马发生动乱,查理五世把在德意志的部队派去镇压,新教诸侯趁机再次发动反叛。身边没有兵的查理五世只好指派弟弟斐迪南做求和谈判,试图以谈判拖延时间,等待救兵。查理五世开出的求和条件是:宗教问题提交帝国议会裁决,且议会决议需皇帝批准。
11、当时救兵已到,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斐迪南却背刺了他的哥哥。作为谈判代表,他在1552年8月与诸侯签订《帕绍条约》,其中最核心的条款就是:永久性信仰自由。这其实就是提前为1555年的《奥格斯堡条约》定下了基调,彻底突破查理五世的底线。
12、斐迪南因长期处在对抗奥斯曼的第一线而更关注现实利益。斐迪南认为对抗奥斯曼帝国需内部稳定,新教与天主教共存是唯一出路。斐迪南深知德意志诸侯对查理集权政策的憎恶,担心持续战争会导致帝国分裂,甚至引发全面内战。同时作为未来的皇帝,斐迪南需争取诸侯支持,《帕绍条约》为其赢得“调停者”声望。
13、查理五世在得知《帕绍条约》内容后,痛斥斐迪南“背叛家族与信仰”,但已无力扭转局面。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将条约原则法律化(“教随国定”),标志查理的天主教统一理想彻底破产。
14、事已至此,查理五世决定退位,把皇位让给弟弟斐迪南。查理在1556年退位演说中表示:“个人的屈辱我可以承受,但良心的重负无法承受……既然斐迪南的良心允许他向异端让步,就让他承担这责任吧。”
15、查理五世将宗教正统性视为统治合法性核心,妥协等于背叛上帝,其退位是对理想主义的殉道式坚持。查理默许斐迪南继位,实为承认哈布斯堡家族必须分治——西班牙系专注天主教正统,奥地利系维持帝国稳定。
16、1558年查理五世去世,斐迪南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德意志选帝侯(以萨克森、勃兰登堡为首)强烈反对查理五世之子腓力二世成为皇位继承人。1562年,选帝侯一致推选斐迪南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彻底断绝腓力的继承可能。
17、失去帝国继承权后,腓力二世将全部精力投入维护天主教正统,其宣言“宁可失去所有王国,绝不背弃信仰”成为政策核心。1567年镇压尼德兰新教起义,激化矛盾导致八十年战争(1568-1648)。 持续战争耗尽美洲白银,腓力的宗教执念加速了西班牙帝国衰落。
18、与此相反,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斐迪南一世之子)因查理五世对父亲斐迪南的压制,以及对西班牙分支的敌视,主动推行宗教宽容。允许路德宗在维也纳宫廷传播,为换取波西米亚与匈牙利贵族支持,默许新教在领地内发展。至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哈布斯堡领地除蒂罗尔(由天主教分支统治)外,新教已占据绝对优势。
19、查理五世与斐迪南的兄弟矛盾,通过代际传递演变为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的彻底分道扬镳:西班牙沉溺于宗教狂热,最终在“黄金世纪”后走向衰落; 奥地利被迫接纳宗教多元,反而为近代多民族帝国奠定基础。 这种分裂预示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诞生——世俗主权国家取代普世宗教帝国,成为欧洲新秩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