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毛泽东接到张家口失陷的情况报告后,看着“傅作义”三个字,陷入自责。
张家口难以守住,其实毛泽东早就做出过预判。只是没想到会以一种最不可理解的方式丢掉。
毛泽东自责不为别的,就在不久前,他曾向聂荣臻发电指示,明确地判断傅作义不会出动很多兵力进攻张家口。可是,事情偏偏向毛泽东预判的反方向发展,傅作义几乎倾其所有,把全部精锐兵马都派了出来,打了聂荣臻一个措手不及。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离谱呢?
一、张垣危急
1946年6月,聂荣臻麾下的晋察冀解放区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在聂荣臻周围,蒋介石部署了11个军约33万大军。分别是部署在北平的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所率第三、十六、五十三、九十二、九十四军。绥远的傅作义部,傅时任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兼绥远省主席,手下有第三十五军、暂编第三军、东北挺进军马占山所部。山西阎锡山,第十九、三十三和九十三军。
聂荣臻正处在孙、阎、傅三面包围之中。
我军总兵力约有2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15万人。
中央认为我军兵力虽总体上不如敌人,但孙、阎、傅分三地而处,兵力都是十多万人,毛主席指示聂部,集中主要兵力打歼灭战,将敌人各个击破。
这一指示战略上无疑是唯一出路,但战术上怎么执行大有讲究。打得好了,可将敌人调动的十分狼狈,进而创造出各个击破的条件,但打得不好呢,很容易被敌人一部咬住,一旦其他两股进行配合作战,我军就难以周旋了。
聂荣臻选择的切入点是晋北。
这里是阎锡山傅作义的结合部,属于两家都想管但都管不扎实的地方。
大军一开动,果然,阎军疲于奔命,傅作义却稳坐钓鱼台,不发兵救援。阎锡山只好求助于胡宗南,使其介入山西战局。但胡宗南受制于陈赓部队,难以兼顾太原以北。
聂荣臻遂取得晋北战役的局部胜利。然而正在我军乘大好形势,准备继续进攻时,在大同集宁两城遭遇失利。
傅作义眼见解放军逐步威胁绥远,不再作壁上观,而是迅速遣其主力增援。我军在集宁和大同应对不力,不得不撤掉对大同的包围。
大同集宁战役组织的一言难尽,傅作义突然来援是一方面,我军内部指挥、组织也不是很理想。晋察冀和晋绥两个战区配合作战,两家主力都列入作战序列,但两家各出了一位副职担任战役指挥员,聂荣臻和贺龙都未到场。
其后果是各部没有形成凝聚力,虽云配合作战,实际却还是各打各的。我军对大同实施包围后,外围清除国军据点很随意,居然漏掉机场,导致国军将交通警察第16总队第3大队空运入大同城内(约一个团的兵力),增大了攻破大同的难度。
我军被迫撤守之后,晋察冀军区面临连锁反应。
北平国军在大同、集宁战役尚未结束时,便想趁病要命,派出6个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共10余万人,向冀东解放区发动进攻。我军主力都在大同集宁,冀东空虚,难以抵挡,接连丢掉15座县城。张垣以东悉数为敌所占。张垣即张家口旧称,当时尚未改名。
大同集宁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遂令傅、孙两部联合作战,对晋察冀首府张家口发动东西夹击,志在必得。
此时敌东西夹攻的部队有30万人之多,而我军在张家口集中的兵力只有4个野战纵队,不到6万人。
怎么办呢?
毛主席和聂荣臻都有信心,靠机动灵活的战略,可以击破敌人攻击,尤其是利用蒋傅的矛盾,改变之前进攻傅作义地盘导致其猛烈反扑的策略失误,这次把主要力量用在击破孙连仲部队方面,只要抓住其来犯的一路,消灭一个师到两个师,就能粉碎国军的攻势。
毛主席在1946年9月30日给聂荣臻发的一封电报中,明确地判断,傅作义不会派太多兵力向东进攻。
鼓励聂荣臻想方设法打破孙连仲进攻。谁知战役打响,走向完全相反。
二、傅作义的怪招
聂荣臻指挥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在张家口以东设防,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到如何阻击国民党军李文兵团上了。
当然,傅作义也不能不能防。在晋察冀已经无力兼顾两面的情况下,中央指挥晋绥军区部队也加入战团,在张家口以西设防,防止傅作义从西面进攻张家口。
毛主席也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固守张家口有条件但并不万全,因此也允许聂荣臻在不得已情况下可以放弃张家口。
但是对于聂荣臻报上来的固守张家口的方案,毛主席也颇为认同,因此有了1946年9月30日那封电报,只要能挡住北平国军,问题就不大,傅作义不会派主要兵力远道进攻张家口。
先这么打着吧。
结果打着打着就出问题了。
正当晋察冀和李文激战之时,张家口北面突然出现大批敌军,据情报,这是傅作义的绥远部队杀来了,而且数量还不少。
聂荣臻如炸雷轰顶,这什么情况?
之前聂荣臻并不担心东线,东线已经连续干掉国军两个团,李文虽然兵多势众,一直也没打过来,东线稳如磐石。
一直担心的是西线,他持续不断地关注着西线,与晋绥军区保持联系,询问傅作义部队动向。
晋绥军区报告,傅作义确实有动作,其主力不断向大同集宁方向运动。
聂荣臻还挺放心,大同集宁方向有晋绥军区主力,短期内无论如何攻不进来。
其实哪有什么主力?原来傅作义耍了个花招,在大同集宁一线运动的,只有一个团。
这个团白天坐火车、汽车跑到大同,晚上又偷偷返回绥远,接着白天再来,声势制造的很大,仿佛傅军主力都来了,其实就一千多人。
真正的主力2.2万人,以骑兵为主,则从察北草原横穿而过,从几乎不设防的张北城方向杀了过来,一举袭占该城,并向张家口直扑过来。
聂荣臻权衡得失,此时两面受敌,再守张家口必将陷入被动挨打之境地,无奈向中央军委报告:是否能放弃张家口。
毛主席也大为震惊,傅作义这一怪招,无论如何他没有想到。立即复电,该撤就撤,不要有任何犹豫。
1946年10月 11日,我军撤出张家口。这座抗战胜利后我军在北方收复的唯一一座中心城市,就此易手。
蒋介石大为振奋,在其伪国大上高调宣称,张家口之收复是“戡乱剿匪之巨大胜利”。
我军内部总结,也深感不甘心。张家口如再能坚持一段时间,
傅作义的怪招,说穿了只不过是声东击西、批亢捣虚,兵家常用之计,为何能让毛主席这么震惊呢?
傅作义此招之怪,其实怪不在用兵之道,而是在军事之外。
其一,傅作义为何这么积极地和中央军配合,去夺取和他绥远系没有任何关系的张家口,这里可是中央军的势力范围。
其二,傅作义为何大违军阀之本能,冒着主力尽失的危险,去搞远道袭击。按一般道理讲,国民党各地军阀,从来不会做这样的事,保住他们的军事本钱是第一要义。
毛主席之所以判断傅作义不会派大兵东来,就是基于国民党军阀部队的基本行事原则。
傅作义完全突破了。
三、怪招失灵
国民党军大致有几个特点:
第一,保存实力,不救友军。
第二,军阀之间永远互不信任。
第三,必须认山头,才能生存下来。
第四,各种派系军队、将领之间存在鄙视链。
我军很多作战方针,其实都是基于这些特点而制定的。比如长征时期能从桂系地盘安全通过,比如西安事变后成功处理与东北军的关系,比如孟良崮战役虎口拔牙,等等,不一而足。
而傅作义偷袭张家口之战,可以说完全打破了我军对国军的固有认知,上述几个特点,他几乎一个都没沾边。所以毛主席预判失误了。
当然有人会说,傅作义之所以积极进攻张家口,是因蒋介石耍权术,把张家口划给十二战区,让其成为傅作义的地盘,以利诱之,使其来援。
这自然是事实。
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以利啖之,要看利大利小,要看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傅作义不是神,也领教过晋察冀部队的厉害,大同集宁之战,他的头等精锐35军险也弄不过解放军,若不是聂荣臻、贺龙下令主动撤退及时止损,傅军肯定会遭到重创,即使拿下大同集宁两城也是得不偿失。打张家口同样存在这样的危险。
如果聂荣臻不顾一切,调主力来与傅军拼命,很有可能使傅军2万多骑兵损失掉很大一部分。
绥远部队本钱小,只有几万主力,打光就完了,很容易招致北平中央军吞并。
未料胜先料败,这是任何一位合格的领导者都必须考虑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傅作义变成这样呢?
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张家口确实出现千载难逢的偷袭机会,傅作义的军事眼光在当时属于超一流,看到机会了,要抓住。
另一方面,突破军阀部队的小家子气,境界打开了。以付出一定主力损力的代价,换取整个平察绥地带的战略安全。国军大盘子稳住了,绥远才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这才是主因。
傅作义怪招的本质,就是他打破了国民党军阀的固有人设,按照正常人的思路来设计战争。
之前国军打仗的思路大多都打不境界,都不是合格的、正常的将领应有的表现,有机会把握不住,该拿下的战斗拿不下,军事中掺杂了太多不该有的政治因素、利益因素。
傅作义突然正常了一回,轮到毛主席、聂荣臻他们不适应了。
国民党将领只有变得不像国民党将领,才有取胜的机会,真是极大的讽刺。
当然,傅作义能做得出,是因为之前有基础。
他当年在绥远坚持抗战,以仅2个旅的兵力死守绥远,居然打得日军不敢西进。靠的只是死打硬拼吗?再给他20个旅也不够拼。
首先,傅作义在绥远治民理政禁烟,件件都能办到老百姓心里去,得到老百姓支持,是他能在绥远坚持下去的首要因素。
其次,傅作义既精明也有格局。他与其他军阀一样视军队如生命,但治军不藏私,与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的疾苦,时人称其为“七路半”不是空穴来风,这种作风确实和八路军很像。
再次,他做事很有办法。比如他打造骨干部队,没有一味征兵拉夫,而是注重建军官学校,开办过诸如山西北方军校、天津政治训练所、35军军官教育班、绥远干部训练所。可以说把国共双方当时比较好的做法都搬了过来。
诸多因素,促成了傅作义在张家口之战中这样神来一笔。
可以说,纵观三年多解放战争,能让毛主席判断完全失误的,也就傅作义一人而已。
不过,通过改变人设、打中认知盲点这种怪招取得战争胜利,这种做法只能用一次。
傅作义在张家口一战立大功之后,凭借出众的军事才能逐渐获取蒋介石倚重,后来慢慢坐到华北“剿总”司令官大位,掌握绥、察、热、晋、冀五省军政大权,名下所辖军队达到惊人的55万。
坐上高位后,傅作义反倒没有了之前偏居绥远一隅的神奇。
无论他如何打破格局、打开境界,与华北我军对垒的诸场战役,他总是占不到任何便宜。除了华北我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之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傅的真实一面暴露出来,我军不再把他当成一般军阀看待,充分提高重视,没有再给他任何机会。
毕竟,在格局、境界、同甘共苦、官兵一致这些方面,我党我军的造诣岂是傅作义能比的?
诸君岂不闻: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傅作义赖以战胜聂荣臻的怪招,此后永远无法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