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曰:“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
——《五灯会元》第一卷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有一天,佛陀升座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坐在位置上。作为侍者的阿难就拿起法椎敲了一下,并说道:“下面请佛陀为大家说法。”
佛陀说:”因为在法会中有两个犯了戒律的比丘,所以我不说法。”
阿难随后用他心 通的功夫查找出那二位比丘,随后将他们请出了法场。可是佛陀还是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语。
阿难就向佛陀问道:”刚才是因为两个比丘犯了戒律而不说法,现在那两个比丘已被请了出去,您为什么还不说法呢?”
佛陀说:”我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随后便走下了法座。
鉴赏评说:禅门公案为何总是让人看不透、摸不穿呢?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用常规逻辑去剖析故事中的内涵,而禅恰恰是“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正好与常理颠倒。
如果用常规逻辑来解读禅门公案往往云里雾里,即使得到个答案,或许也与本意大相径庭。就以这则公案为例,试着用逻辑推理来解读,看能得到怎样的结果。
如果用常理来剖析公案,大致就是下面的逻辑:
佛陀升座之后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侍者,相当于助教身份的阿难看佛陀已然坐好而没有说话,或许以为佛陀等待着一个开场白,才好开始自己的演讲。
于是阿难就拿起法椎敲了一下桌子说道:“都静一静,下面请佛陀为大家演讲佛法奥义。”
自己是侍者、助教,是法会的主持人,有义务也有权力这么做,这一点符合逻辑吧!
开场白有了,佛陀再不说点什么就不正常了。于是,他说是因为有两位在场的比丘违反了戒律,自己才沉默不语的。
这像不像课堂上,老师发现有两位同学在交头接耳,于是放下手中的教材,抱着双臂沉默不语,仿佛在说:你们讲、继续讲嘛,我就不讲了!
所以,佛陀第一次的沉默不语按常理是符合逻辑的。
接下来该助教出场了,于是阿难把那两位违反了戒律的比丘请出法场。就相当于班长站出来把那两位不专心的同学赶出教室,好让老师继续讲课。
按常理,这里也是说得通的。只不过阿难用了神力“他 心通”,或许有人就在此处生疑。有觉得不可能的,有觉得很了不起的,有觉得不可思议的,总之,就跟着“他 心通”跑远了。
此并非公案的侧重点所在。其初衷乃是将那两名触犯戒律的比丘寻觅而出,换作其他表述亦可。诸如:逐一排查、彼此告发。借助神力则更为简捷,以便能够尽快推进后续的故事。
犯事的被赶出去了,可是佛陀还是沉默不语,阿难就问:“先前违反戒律的比丘都被请出去了,为何还是不说法呢?”
按常理,阿难这样问也属正常。疑问就在佛陀的最后一句话:“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
佛陀之所以不说法,原来是由于在座者中有“二乘声闻人”。只要知道谁是“二乘声闻人”,便能领会佛陀的此言论,那么这则公案便不会存在任何有悖常理之处,亦不再令人感到困惑。
于是,思维就落在了“二乘声闻人”上。
这是佛理知识,好办,上网一查就知道了。原来“二乘声闻”指的是“小乘”佛法。
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就是菩萨乘,不仅自度,还要度尽众生。小乘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以神 通为手段、以自度为宗旨。
哦!原来阿难就是佛陀口中的“二乘声闻人”,答案找到了。 说是非者,是是非人,使用“他 心通”的阿难就是佛陀不肯说法的原因。
佛陀之所以这样做,是教导大家应该以普 度众生的大乘为修行根本,不要沉沦在以神通、自度为宗的小乘之中。
以上就是用逻辑、知识得到的答案,看似有些道理。然而回过头来看,佛陀是不是太矫情了啊!这样也不说,那样也不说。他最终到底是说了还是没有说呢?
抛弃常规逻辑之后,这个故事或许别有一番风光:
佛陀升座,默然良久,你看见了什么?庄严佛身。
佛陀升座,侃侃而谈,你听见了什么?声声法语。
无论佛陀是默不作声,还是讲经论道,对于当下的你而言,总有个所见所闻。然而,带你去听的、去看的那个是什么?
语来闻声,默来见静的这个本性正是各自的本来面目。如果有此悟性,在佛陀默然而坐时,就觉察到它的存在了。不是因为它,又是怎么知道佛陀默然而坐的呢?
难道一定要让佛陀开口说“你们看,我在这里”,你才知道佛陀坐在那里吗?
难道一定要让佛陀开口说“仔细听,这是佛法”,你才知道佛陀在说佛法吗?
要知道,佛陀一语一默无非教化,一折一摄皆具慈悲,都是在说法。法无定法,都是为了让你觉知当下正在为你做主的那个主人公,它正带你看世界,描绘出世间一切。
不是佛陀怎样,而是你当下怎样!十 方世界,无一不是你自己的成就。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世界中都有一个真正的主人,那就是你的心。
禅,以心为宗。心,正是那个觉,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当然“心”也是个名字而已,叫做什么都不影响它的用。
佛陀开口,你知道那是佛陀;佛陀静默,你还是知道那是佛陀。心,是毫不粘连、一尘不染的。它能原原本本的把十方世界呈现给你。
这个法身,人人皆具。只因过于亲近,反而不识。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嘛!何以故?
“我思故我在”,人们往往只关注“思”之后的“所思”,以为那才是真相,而常常无视了“思”之前的“能思”。那个能处,才是唯一的真,即心即佛。
说一千道一万,千七百则禅门公案无一不是在说此事。
如果说佛陀升座静默就是说法,那阿难为何还要敲一下法椎来个“开场白”呢?
或许阿难不知“默然”已是说法,他还在迷中。
或许阿难知道“默然”就是说法,他要配合佛陀演 戏。如果不演,怎么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呢?大道无形,如何才能得以显现?所以,总要搞出点什么幺蛾子来嘛!
但是,无论阿难如何,与你何干啊?处处见别人,怎么就看不见自己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世界。
至于那两位犯戒的比丘就像那两位上课讲话的同学,大家有目同睹,都是剧情需要。
当然也可以说至少还有两位“犯 戒”的比丘,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佛陀和阿难。他们两个都触犯了“五戒”中的妄语。
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此为“五戒”。
而妄语则包含了: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瞎说。
佛陀静默,他是知道而不说。而阿难,如果他知道静默就是说法,他也犯了“知道不说”的妄语。如果他不知道静默就是说法,那他还要佛陀说法,这就是不知道瞎说。
这样看来,触犯戒律就不能闻听佛法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法会中有人触犯 戒 律佛陀就不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佛陀说“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是真正的大实话!佛法岂有二分?大乘、小乘如在梦里!你的世界你做主,如果真的能自度,哪里还有什么需要你再去度的呢?
只要你没有烦恼,就不会迁怒家人、埋怨同事,会礼貌对待一切人、会尽力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会把美好传递给身边的一切。
照顾好了自己,就照顾好了身边的一切。自度,则众生皆度。普 度众 生,也是痴 人说梦。
一切的一切都要往回看,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哪里?心,那个如如不动的“觉”。
佛陀说“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说自己未说法,其实已经道尽一切法。但他也没有说出,谁不是生来即佛的呢?哪里有个二乘声闻人在。
他有说法,说给当下的每一为自在天真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