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道德經0450: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白道若辱

妍春聊文化 2025-04-10 17:32:57
【前提示】 这十二条还真的是分类的。老子在讲解道的几个特性,与十四章的极为吻合。“明若昧,进若退,夷若纍,白若秽”。这里有三重意思,首先是说人们之所以对道态度不同,是因为道有如此这般的一些“毛病”看不清楚说不明白。再就是阐述道的一些特征属性。三,告诉人们道与德的共性和异性,以便更好滴理解道德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接下来的一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白道若辱”。 以下十二句。分为三组,一组说道,二组说德,三组说道德特征中共性的部分。同时还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会对道产生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理解,因为道本来就不是很明,不是很进,不是很夷,不是很白—— 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对道态度不同除了内在的人类素质的差异心性不同以外,还因为道本身的一些特点。 【不充说】 如前所述,关于人们对道的不同态度的问题,古往今来,有很多先圣都有很深刻的论述,试举例如下。 明道,看起来很明显的道的存在,看起来却是蒙蒙昧昧,不是很清楚,不是很明显,不是很显著。前文第十四章对此有更形象的描摹。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明道若昧,大道本来就应该是明显的清楚的,但是看起来却有些模模糊糊不甚清晰。 进道若退,大道本来就应该是波澜壮阔如浩瀚大江滚滚向前,但是看起来却好像是畏葸不前,逡巡后退的样子。 夷道若纇,大道本来就应该是平坦而曲折,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但是看起来却好像是崎岖颠簸,迤逦峥嵘。 第五十三章有“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两个“夷”应该是一个意思。平坦但弯曲,犹如螺旋。犹如盘山公路,而不是羊肠小道。(另注,有人说老子道德经全是就是在不断地重复那几句话。我不这样认为,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复的论述而已,犹剥洋葱一层一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怎么能说是重复呢?但这个人发现了道德经的结构的纹理也属于很难的成果,只是他尚不能更全局地理解老子的布局谋篇)。 白道若辱,大道本来就应该是干净洁白,纯粹单纯的,但是看起来却好像是污秽埋汰,龌龊腌臜的样子。 这是要说的重点,原文是“大白若辱”。大,道也。白,纯洁干净洁白纯朴的样子,犹小白,傻白甜,白痴。白丁一枚。 辱。污辱→侮辱,这是以后的事。有人考证出来,辱,就是黑+辱(左黑右辱,打不出来),就是被污浊之物污染了,不再是原来单纯淳朴,洁白无瑕。 所以,大白若辱,疑似串岗,串行,从现在我这个位置被串到了,大多数版本的位置,混在将德的那三句中间。经过我的整理,原本混乱的文本变得清晰有条理,明确有逻辑。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免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第一组,讲道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白道若辱。 第二组,说德 上德若谷; 广德若缺; 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 第三组,讲道说德之共同属性 大方无隅; 大器免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AI作文】 “明道若昧”指真正明白“道”的人,看上去好像是糊涂的。因为“道”的智慧深邃,常人难以理解,所以真正领悟“道”的人在他人眼中可能显得懵懂不明。 “进道若退”意思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有时前进看起来反倒像是后退。这是因为“道”的发展并非直线式的,可能需要迂回、沉淀,表面的后退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夷道若颣”是说平坦的“道”好像崎岖不平。“道”的运行看似简单顺畅,但其中蕴含着复杂和变化,就像平坦的道路也可能存在不易察觉的曲折。 “大白若辱”指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有污点。这意味着真正的纯洁并非表面上的完美无瑕,而是能够包容和超越世俗所谓的污点,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纯净。 总的来说,这几句话体现了老子对“道”的独特见解,强调了“道”的表现往往与常人的直观认知相反,需要深入思考和领悟。 评:最后一句似乎和前面的翻译不和辙。 #春日领花束#​ #春日妙评生花#​ #春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道德经#​ #刘强东和李斌一起吃京东外卖#​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