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清代文人的生活,作诗几乎占了他们生活的“一半”

夏凤凰壹 2024-03-18 17:05:58

心武作家同道:

被津门邀去开了一个会,昨天大雪中高速公路封闭,车只得走另路,以致费四个多小时方到家中。一堆邮件中见有你为《新传》所写的“评论随笔”,喜甚!

我没想到你会从这个大角度来写。这太好了!文笔也好!咱们二人的一切(类型上、路数、局面……)肯定是大不相同,而在这个大问题上竟是如此之契合,我心潮起伏,感绪百端;读到你说因张宜泉的“有谁曳杖过烟林”,不禁为之酸鼻的话,我也泫然。所以,你此文的意义并不在评张三论李四,而是为了雪芹与中华文化。这实在深深触动了我的伤痛,我平生立志不畏万难千阻而坚持力作的,正在于此。你说出了我的内心,是我的一位晚遇的知音。我没想到会有此幸遇。

文中溢美之词,使我惭怍。诤言更使我感激。

你指出,代拟芹诗以入传,是犯了西方汉学家之大忌,是不合适的。感谢你肯直言。此点我并非不知,知而为何故犯?如你不以为我是要辩解“护短”,那不妨略谈几句。雪芹的生活的重要之一面,是作诗,是诗胆,是诗有奇气,为至友佩服得赞不绝口——此一面,如全不“反映”,怎么算芹传?如要写及,他诗悉佚,我又如何去“刻划”?槐园一会,是他生前的唯一一次留有“痕迹”的“活动场景”,重要无比,我只写上敦诚的长歌,而无芹只字,这又怎么算篇“文章”?这是个“结穴”之重点,芹之心境、处境、文境,都应有所表述——而这,只用“话”来“叙”,能行吗?叙了能有多大的力量来打动读者?于是,我万般无计奈何,这才出此“下策”,自知拙诗岂能冒充芹作?然此乃无法中之一“法”,也是“逼出来的”。

其实,清代文人的生活,这一面几乎占了他们生活的“一半”。你若读多了清人诗集,便会惊讶此一历史事实——这又正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重面”;恰好,西方人最不懂中国文化文人的这一面!一个英国《百科》介绍《红楼》,有些通常的赞语之外,就单单指明小说中的那些“诗论”,是令人厌烦的!!!我看了,真是啼笑两难!!!我们如何为此而“做些工作”?我也一直想不出妙计。

综合以上粗述,我才觉得这本以介绍文化为实质的新传,不妨纳入一些“文学”的变通手法。有读者看到此章,很为之感动,而你却直指:这应属败笔。我是很重视你的感受与批评的,因此才愿向你倾吐衷肠。我们这才是为大事而交流切磋,任何俗见俗词俗套都不在我们的意念之内。

谢谢你为此而费的时间心力。刚回来,极潦草,乞不罪。

冬吉!

周汝昌拜

1993年11月20日

解语何妨话片时:

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

周汝昌 刘心武 著

周伦玲 焦金木 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1991—2011,两位红学家绵延二十载的书信往来

150余通书信,20余篇附文

独家收录10多张作者珍贵手迹照片

求索,兴味,共鸣,争鸣

学术交流与个人心得的全方位展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雅人深致,引人入胜

两通关于《红楼梦》的信札。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浮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人深致,引人入胜。

——《关于“樯木”的通信》

“长江杯”笔会征文评选获奖评语

可以多写写,编个小集子(包括刊文与通信等文字),要为红学探佚学留一点轨迹,启牖后来之才士。

——周汝昌

将我们的通信加以汇拢、编排,出成一本书,主要是展示汝昌师的学术襟怀与提携后辈的高尚风范。

——刘心武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与撰写了多部专著。

刘心武,1942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长篇小说《飘窗》,2020年推出长篇小说《邮轮碎片》。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与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于1991年至2011年间的往来信件,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两人关于曹雪芹《石头记》(即《红楼梦》)20年间的讨论和交流,展现了他们在红学研究方面的心路轨迹及专注热忱的治学精神,同时彰显了二人深厚的忘年友情。书中还收集了两人信中提及的同时期文章、资料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1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