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辞辛劳,花甲之年仍亲自收复西藏,成功平定西藏叛乱,最终将西藏重新纳入中国的管辖范围。他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作为一介文官却为朝廷征战沙场,身处在朝廷与革命中间,最终在六十六岁的年纪被革命军斩杀在成都,成为唯一被杀的清末总督。他便是清朝的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官宦世家,他哥哥是盛京将军、《清史稿》总裁赵尔巽,早年因为屡试不第,纳捐为官,历任地方县令,也因此受到了磨练,为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后来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跟随他随任地方,后来锡良调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从此与四川、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由于清政府和驻藏官员对藏区事务的处理不力,致使原本反英的西藏高层统治者转而成为亲英势力,更是背着中央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使西藏成为了英国独家势力范围。因此清政府制定了在川边实行改革藏政和改土归流的政策,意图稳定川边局势,确保西藏一旦有事,可以立马驰援。
1905年,时任清驻藏大臣的凤全在巴塘遇害,赵尔丰受命招募兵勇,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乱,这也是他参与川边藏区事务的开始。赵尔丰杀伐果断,主张武力行事,攻破桑披寺,平定西康地方土司叛乱,立威巴塘,一边筹划改土归流,一边继续征战。
赵尔丰废除了康区多地大小土司和昌都等地活佛的政治地位,对于百姓的生计颇为关心,对已经改土归流的地区,移内地百姓实边,加大开垦力度,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提倡汉藏、藏藏平等,减免劳役、赋税,带给百姓利益较多。
后来,赵尔丰历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总督、驻藏大臣等职,在打箭炉驻兵,加强清政府对西康的控制。由于赵尔丰在川边的改革赢得了清中央的赏识,而驻藏大臣自然要入藏主政,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害怕西藏有与川边一样的改革,于是调集藏兵,想要武力阻止赵尔丰入藏。
1909年,赵尔丰挫败进攻巴塘的西藏叛军,并乘胜进入西藏,焚毁大量寺庙,所到之处的土司都被赵尔丰招抚,说服他们建立郡县。最终将将达赖喇嘛赶到英属印度,赵尔丰请求乘胜平定西藏全土,并建议在藏区全面推行革教易俗政策。只是朝廷担心其举措过激,引发更大骚乱,所以拒绝了这一提议。
赵尔丰此次入藏,功绩卓著:一、剥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二、消灭了长期威胁后藏的波密王白马青翁独立政权;三、大面积成功地改土归流,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县。四、清军推进到尼泊尔、不丹、锡金边界,设立了察隅县,阻止英国北进。
赵尔丰入藏时已是65岁高龄的花甲老人,当时有人记录下他和钟颖在察木多(今昌都)会师时的形象:“霜雪盈头,须发皆白矣……戎装坐马上,寒风吹衣,肌肉毕见,略无缩瑟之状。潞国精神,恐无此矍铄也。”
1911年,赵尔丰正式调任四川总督。由于清政府借“国有”的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从而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赵尔丰开始认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一边开导民众,还请求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并参劾主管铁路国有化的盛宣怀,请求朝廷将其查办。不过朝廷电饬赵尔丰解散群众,切实镇压。
在清廷已经风雨飘摇之际,换了一个稍有政治眼光的人,都不会忠实地执行清廷的这个命令。赵尔丰却无奈的忠实的执行清廷的旨意,逮捕蒲殿俊、罗纶等9名保路运动为首者,并开枪射杀闻讯赶来支援的社会各界民众,酿成“成都血案”,导致四川各地纷纷爆发武装起义,赵尔丰也因为处置不当引发民变被撤去四川总督的职务。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但是局势并不稳定,军队也不断哗变,因此赵尔丰在一些绅商的请求下以总督的名义张帖布告以安定军心,却被怀疑为兵变指使者。最终他曾经的下属尹昌衡诱骗赵尔丰交出兵权然后擒获了他,当场处决于皇城“明远楼”,赵尔丰死前,骂不绝口。
而赵尔丰在之后,更多被人记住的,就是镇压保路运动的恶名。
赵尔丰在镇压保路运动中,手段残忍,导致后世评价不高,然而在赵尔丰经营川边藏的数年里,“所收边地(指改土归流),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在政治上,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在宗教方面,抑制寺庙势力的恶性膨胀;在经济上,禁止土司、头人、寺庙放高利贷,严禁炒作买卖土地,废除土司、头人、寺庙的经济特权,废除无偿劳役和各种杂派,鼓励垦荒,兴厂开矿,改善交通,发展邮政,统一度量衡;在教育方面,发展官学,打破了寺庙对于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了川边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尔丰收复西藏、改土归流必定昭然史册,他成功收复西藏的功绩,也只有左宗棠收复新疆可以相提并论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再回过头来看赵尔丰的一生,着实让人嗟叹。如果不是他,不知还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时间来将西藏这收归中国,他虽不是革命的推动者,但却是中国国土统一的推动者,就凭这一贡献,他便是中国的首要功臣!
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